缩略图

黄石市阳新县伍氏宗祠价值特色研究

作者

谢颖柯 卫鹏

湖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湖北黄石 435002

一、黄石市阳新县伍氏宗祠的文化背景

1、黄石市阳新县伍氏宗祠建立的历史背景

阳新县伍氏祠堂,坐落在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王英镇的大田村,一个占地两千多平米的祠堂。祠堂建于清顺治元年(1654 年),距今三百七十多年,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祠堂。根据伍氏家谱,是在战国时代,吴国伍子胥第四十代孙伍纶,由楚岳州(湖南岳阳)迁徙到阳新,建立宗祠,开枝散叶。伍氏祠堂,经过元代后期、明朝末年的战争破坏,清顺治十年(1654年)又在原址上重修,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祠堂。

2、黄石市阳新县伍氏宗祠建立的地域文化背景

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伍氏宗族的先祖伍子胥为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其后裔迁至阳新后,不仅带来了楚文化的影响,也吸收了中原文化的精髓。阳新县地处文化过渡区,既受到楚文化的影响,又与江西赣文化交汇,因此宗祠建筑中能看到明显的中原建筑风格,并融合了南方的地域特色。宗祠内部的雕梁画栋、木雕石刻都展示了当地匠人的精湛技艺,同时融入了地方信仰,如祠堂的祖先崇拜和祭祀活动。宗祠建筑不仅是宗族的象征,还展示了地方传统工艺和文化符号。阳新县在近现代历史中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伍氏宗祠在抗战期间曾作为南下支队的指挥部,见证了阳新县人民对抗外来侵略的顽强斗争精神。因此,伍氏宗祠不仅仅是宗族文化的象征,也包含了革命历史的红色记忆。

二、黄石市阳新县伍氏宗祠建筑装饰特色和价值体现

1、伍氏宗祠建筑装饰特色

宗祠作为家族祭祀以及处理公共事务的场所,是家族实力的象征,因此,不同时期、不同家族在修建宗祠时都会有自身独特的风格和格局。黄石市阳新县伍氏宗祠的建筑装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雕梁画栋:伍氏宗祠的木雕工艺十分精湛,建筑梁柱、斗拱上雕刻着丰富的图案,包括花鸟、瑞兽、人物故事等。这些木雕图案不仅展示了精湛的雕刻工艺,也蕴含着吉祥和祝福的寓意,体现了对祖先的敬仰与祈福之情。

石雕装饰:宗祠内外的石雕同样细腻生动。门楼、台阶、石柱上都雕刻着龙凤、祥云等传统吉祥图案。特别是在宗祠的石柱和门口两侧,常见龙、凤、龟等神兽的浮雕,象征着祥瑞与家族兴旺。

彩绘装饰:伍氏宗祠的彩绘装饰多为传统的青绿山水和人物故事,主要集中在梁枋、门窗等部位,色彩鲜明,造型简洁生动。彩绘内容多为古代经典故事或民间传说,既具装饰性,也有教育意义,向家族成员传达忠孝仁义的家族观念。

砖雕艺术:祠堂的外墙及门楣等位置采用砖雕装饰,砖雕题材包括福禄寿喜、龙凤呈祥、八仙过海等。这些砖雕既美化了建筑外观,也象征家族繁荣昌盛。

戏台设计:宗祠入口设置了戏台,这是宗祠祭祖活动和家族重大活动的场所。戏台的顶棚和台柱上也有细致的木雕和彩绘,台柱雕刻的是盘龙造型,顶部的彩绘以花草和云纹为主,具有丰富的装饰美感,增强了整体建筑的艺术氛围。

传统格局与装饰风格:伍氏宗祠采用三进的传统格局设计,前厅、享堂、寝殿逐级递进,各进之间以装饰精美的隔扇相隔。前厅作为入口处装饰更为精致,而内殿则装饰稍显简洁,以凸显神圣庄重的氛围。建筑内部的木雕、彩绘和石雕等装饰。

2、伍氏宗祠建筑价值体现

伍氏宗祠的建筑装饰特色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艺术和社会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传承价值:伍氏宗祠的雕刻、彩绘等装饰不仅具有装饰性,更深层次上反映了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孝道、忠义和家族团结。这些装饰内容不仅仅是美观,更是对后代子孙传承家族精神的教育手段,展示了家族对先祖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延续了宗族文化的脉络。

历史见证价值:伍氏宗祠始建于清顺治年间,经过数百年历史的积淀,它的建筑装饰历经朝代更替和战火侵袭,保存至今。宗祠的存在见证了阳新县地区家族文化的繁荣和延续,也记录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审美变化和工艺水平。其建筑装饰的保存,使后人得以了解清代以来的民间艺术及家族礼仪,具有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

艺术工艺价值:宗祠的木雕、石雕、彩绘、砖雕等装饰凝聚了传统工匠的技艺精华,工艺细腻、造型生动,是明清时期鄂东南地区建筑装饰艺术的代表。尤其是宗祠内的木雕、石雕等技艺体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为研究传统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提供了真实的范例。其装饰工艺在设计构思和技法上展示了匠人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工艺借鉴。

社会凝聚价值:伍氏宗祠不仅是宗族祭祀和聚会的场所,也是伍氏家族的精神家园。宗祠通过精美的装饰和祭祖仪式,强化了族人对家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了宗族内部的凝聚力。每年八月初八的祭祖大典,吸引了众多伍氏后人前来参拜,成为家族成员寻根问祖、强化宗族联系的重要活动,这种活动本身就为宗祠的装饰文化赋予了深厚的社会意义。

三、结语

本研究深入分析了黄石市阳新县价值特色,建筑装饰特色不仅美观,而且在文化传承、历史见证、艺术工艺、社会凝聚和旅游教育等方面具有深远的价值,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通过对阳新伍氏祠堂个案的分析,充分挖掘其现代文化与旅游服务的双重作用,有利于凸显其人文特质,为新时期的农村文化注入新的内容,增加人民的幸福和获得感。

作者简介:

1、谢颖柯,(2002.02--),女(汉族),湖北黄冈人,2023 级环境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2、卫鹏(1974.11--),男,人,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和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研究等。

参考文献

[1]卫鹏,周甜甜.鄂东南传统村落宗祠的建制特色与文化生态研究[J].参花(下),2020,(03):56.

[2]刘伟毅,伍昌友,屈万英. 鄂东南传统村落宗祠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以湖北通山县白泥村为例[J]. 华中建筑,2022,40(4):171-175.

[3]贾景琳. 明清鲁中山区民间宗祠价值特色研究[D]. 山东:山东建筑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