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设工程安全施工管理品牌标准化建设分析

作者

宋均忠

安侨集团山东置业有限公司

引言

建设工程具有投资大、周期长、作业环境复杂等特点,安全施工管理直接关系到从业人员生命安全与项目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虽出台《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规,但部分企业仍存在 “重进度、轻安全”“重合规、轻品牌” 的倾向:一方面, 安全管理标准化程度低, 同项目制度不统一、执行标准不一致,导致安全管控 “碎片化”;另一方面,缺乏安全品牌意识,未将安全管理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安全管理模式。在此背景下,推进安全施工管理品牌标准化建设,既是降低安全风险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打造差异化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具有重要的行业实践意义。

一、建设工程安全施工管理品牌标准化建设现状与问题(一)标准化体系碎片化,执行效能低

当前多数建设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存在 “多而不统” 问题:一是企业层面未建立统一的安全标准体系,项目部自行制定制度,如部分项目安全培训时长为 8 学时,部分为 12 学时,标准差异导致管理混乱;二是标准与实际脱节,部分标准照搬法规条文,未结合项目类型(如房建、市政、桥梁)适配调整,如桥梁工程高空作业安全标准套用房建标准,缺乏针对性;三是执行不到位,标准停留在 “纸面上”,现场检查、隐患整改等环节未按标准执行,2024 年行业调研显示,仅 55% 项目能 100% 落实安全检查标准。

(二)品牌意识薄弱,安全管理缺乏差异化

多数企业将安全管理视为 “合规要求”,而非 “品牌资产”:一是重短期合规轻长期品牌,仅满足最低安全标准,未打造特色安全管理模式,如部分企业安全标识、应急流程与同行同质化,难以形成记忆点;二是安全品牌传播不足,未将项目安全成效(如 “零事故项目”“安全示范工地”)转化为品牌优势,市场认知度低;三是品牌与标准化脱节,安全标准未融入品牌定位,如宣称 “安全优先” 却未在标准中明确品牌化的安全目标,导致品牌理念空洞。

(三)人员素养不足,标准化落地断层

安全施工管理品牌标准化依赖人员执行,但行业存在 “两低” 问题:一是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低,部分安全管理人员缺乏标准化建设经验,无法统筹品牌与安全的融合;二是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低,农民工占比高(超70%) ),部分人员未接受系统的标准化培训,存在违章操作(如未系安全带、违规用电),导致标准化落地 “最后一公里” 断层。

二、建设工程安全施工管理品牌标准化建设核心内容

(一)制度标准化:锚定品牌安全定位

以 “安全即品牌” 为核心,构建统一且具品牌辨识度的制度体系:一是统一基础安全标准,结合企业品牌定位(如 “精工安全”“绿色安全”),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总则》,明确安全培训、设备准入、隐患排查等统标准,如规定 “所有项目安全培训不少于 10 学时,且包含企业安全品牌理念课程”;二是差异化专项标准,针对房建、市政、桥梁等项目类型,制定专项安全标准,如桥梁高空作业标准中加入 “企业安全品牌标识的防护设备使用规范”,既保安全又强化品牌认知;三是制度可视化,将安全制度转化为图文手册、短视频,标注企业安全品牌 LOGO,提升辨识度。

(二)流程标准化:构建品牌安全闭环

聚焦安全管控关键环节,形成标准化流程并融入品牌特色:一是安全交底标准化,制定统一交底表单(含项目风险点、品牌安全要求),如 “每道工序交底需明确‘符合 XX 企业安全品牌标准’的具体要求”;二是现场检查标准化,设计品牌化检查清单,如 “安全检查需记录‘是否符合企业安全品牌视觉标准(如标识张贴位置)’”,确保现场管理与品牌形象一致;三是应急处置标准化,制定统一应急流程,如事故发生后 10 分钟内启动响应,救援设备标注品牌标识,形成 “快速响应、品牌可视” 的应急模式。

(三)文化标准化:塑造品牌安全理念

将安全文化与品牌文化深度融合:一是提炼品牌安全理念,如 “安全筑基,品牌立企”,融入企业使命;

二是开展品牌安全活动,定期举办 “安全品牌月”,评选 “安全品牌标兵”“安全品牌项目”,通过案例宣传强化全员品牌安全意识;三是视觉文化标准化,统一安全标识、防护用品的颜色(如企业主色调)、LOGO,如安全帽印企业安全品牌标语,使安全管理成为品牌传播载体。

三、建设工程安全施工管理品牌标准化实施路(一)顶层设计:明确品牌标准化目标

企业总部牵头制定《安全施工管理品牌标准化建设规划》,明确短期(1 年建成制度体系)、中期(2 年覆盖所有项目)、长期(3 年形成行业知名安全品牌)目标;结合企业战略定位,确定品牌标准化重点,如房建企业侧重 “智慧安全品牌”,市政企业侧重 “绿色安全品牌”。

(二)全员赋能:强化标准化执行意识

分层次开展培训:对管理人员,培训 “品牌与标准化融合” 能力,如如何将品牌理念融入制度;对作业人员,通过 “案例教学 + 实操演练”,培训标准化操作与品牌安全要求,如 “如何正确使用带品牌标识的防护设备”;建立 “师傅带徒” 机制,确保新员工快速掌握标准化要求。

(三)考核激励:保障标准化落地成效

将品牌标准化纳入绩效考核:对项目部,考核 “安全事故率”“标准化执行率”“品牌理念传播度”,达标者给予奖金、荣誉称号(如 “安全品牌示范项目”);对个人,考核 “标准化操作合规率”,优秀者评为 “安全品牌标兵”,与晋升、薪酬挂钩,激发执行动力。

(四)持续迭代:动态优化品牌标准体系

建立 “反馈 - 优化” 机制:定期收集项目一线、客户、监管部门的意见,如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标准化执行难点;结合行业新规(如新版《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技术革新(如新型防护设备),每年更新品牌标准化内容,确保标准先进性、适用性。

四、品牌标准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专项推进小组(由企业高管任组长,安全、品牌、技术部门人员参与),统筹协调品牌标准化建设;各项目部设专职联络员,负责标准落地与信息反馈,形成 “总部 - 项目部” 联动机制。

(二)资源保障

加大资金投入,用于制度制定、技术采购、培训宣传(如每年投入不低于营收的 0.5%) );组建专业团队(含安全管理、品牌策划、技术人员),提供专业支撑;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研发符合品牌标准化的技术、方法。(三)监督保障

建立 “总部督查 + 项目自查 + 第三方评估” 的多维度监督体系:总部每季度抽查项目标准化执行情况,通报问题;项目部每月自查,形成整改报告;每年聘请第三方机构评估品牌标准化成效,出具改进建议,确保标准不流于形式。

结语

建设工程安全施工管理品牌标准化建设,是将安全管理从 “合规要求” 升级为 “品牌资产” 的关键路径,通过制度、流程、文化、技术的标准化,既能降低安全事故风险,又能塑造企业差异化安全品牌。当前行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转型期,企业需摒弃 “重进度轻安全、重合规轻品牌” 的传统思维,以品牌标准化为抓手,将安全管理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未来,随着智能技术的普及、行业标准的完善,品牌标准化建设需持续迭代,才能长期发挥作用,最终助力建设工程行业实现 “安全与品牌共赢” 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 祖 耕 . 市 政 建 筑 工 程 建 设 施 工 中 安 全 风 险 管 理 分 析 [J]. 新 疆 有 色 金属,2025,48(04):93-94.DOI:10.16206/j.cnki.65-1136/tg.2025.04.042.

[2] 胡玉伟.建设工程项目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优化路径探讨[J].中华建设,2025,(05):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