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尼苦佳佳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民族中学 616750

引言

在初中语文教育体系中,阅读与写作构成了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双翼,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最为重要的两个维度。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阅读与写作常常处于某种分离状态:阅读课侧重于文本解读、情感体验与知识积累,写作课则聚焦技法训练、立意构思与成果产出。这种人为的割裂使得学生难以将阅读中汲取的营养有效转化为写作表达的动能,也难以及时通过写作实践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与洞察,从而导致教学效能事倍功半。

一、 目标统整:构建读写一体化的教学导向

实现有效的读写结合,首要前提是教学目标的统整。传统教学中,阅读课与写作课的目标往往各自为政,缺乏关联性与递进性。读写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备课时即树立整体观念,将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置于同一框架下进行系统设计。

在单元教学层面,教师需通览教材,深入剖析单元内阅读文本与写作任务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本单元读写结合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是学习一种叙事技巧(如细节描写、倒叙插叙)?是掌握一种论证方法?还是体会一种抒情风格?进而,将所有课文的阅读教学和最终的写作训练都指向这一共同的核心目标。例如,在学习一个以“ 人物描写” 为核心的单元时,阅读课的目标就应聚焦于引导学生分析名家如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刻画人物,而写作课的目标则设定为运用这些手法完成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这样,阅读教学为写作提供了清晰的范例和方法储备,写作教学则成为阅读成果的最佳应用与检验场,二者目标同向,形成合力。

在单篇课文教学层面,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除了常规的理解文意、品味语言等目标外,应有意识地增加“ 为写而读” 的视角。设定诸如“ 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为后续撰写同类型文章提供借鉴” 、“ 品味文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尝试在习作中模仿运用” 等与写作直接关联的子目标。这意味着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不仅在于学生“ 读懂了什么” ,更在于“ 学会了如何表达” ,从而将文本真正转化为学生写作的“ 范例库” 和“ 素材库” 。

通过目标的精准统整,读写活动不再是两条偶尔相交的平行线,而是围绕同一核心、环环相扣、步步深化的统一教学过程,确保了教学方向的明确性与一致性。

二、 内容挖掘:搭建从阅读到写作的转化支架

目标是方向,内容则是承载目标的实体。实现读写有效转化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丰富的阅读材料中,精准挖掘并提炼出可供学生写作迁移的“ 知识点” 和“ 能力点” ,并设计恰当的桥梁与支架。

其一,借鉴篇章结构。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教材中选文多是谋篇布局的典范。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文体的结构模式,如记叙文的线索与顺序、议论文的论证结构、说明文的说明顺序等。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结构提纲等方式,将隐性的结构思路可视化,帮助学生内化吸收。继而,在写作中,可设计“ 仿写结构” 的练习,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结构范式来组织自己的材料,从而克服写作中结构混乱的难题。

其二,学习语言表达。 语言是文章的血肉。阅读教学中的品词析句,不应止于理解与欣赏,更应指向积累与运用。对于文中精妙的词语、独特的句式、精彩的修辞、富有表现力的描写片段,教师可设计专门的“ 语言聚焦” 环节,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其妙处,并即时进行仿写、扩写、改写等微写作训练。例如,学习朱自清《春》中运用多种感官描绘春风春

雨的段落,可让学生立即仿写一段描写“ 夏雨” 或“ 秋风” 的文字。这种“ 随文练笔” 将语言学习置于具体语境中,短平快,见效显著,是读写结合最常用的高效策略。

其三,迁移写作技法。 写作技法是文章的艺术。文本中运用的对比、衬托、伏笔、照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众多技法,都是极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不仅知其然(识别技法),更要知其所以然(分析其表达效果),并鼓励他们在自己的写作中大胆尝试运用。通过从“ 识别”到“ 分析” 再到“ 运用” 的完整过程,完成写作技法的有效迁移。

其四,激活思想情感。 阅读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深度的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创作灵感。教师应善于利用文本的主题、观点或情感基调,设计能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写作话题。例如,读完一篇关于“ 诚信” 的文章,可让学生就身边的相关现象发表评论;学完一首思乡诗词,可让学生抒写自己对家乡的情感。这样,阅读便成为了写作内容与情感的源头活水。

三、 过程融合与评价引导:保障读写结合的持续动力

读写结合的有效实施,需要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并辅以科学的评价机制予以保障。

在教学过程上,要打破“ 先读后写” 的单一线性模式,构建“ 读中有写、写中有读” 的交互式课堂生态。阅读课前,可通过写作进行“ 预热” ,如围绕课文主题写一段预想或提出疑问;阅读课中,穿插进行上述多种形式的微写作,即时转化阅读所得;阅读课后,则布置与文本高度相关的综合性写作任务,实现能力的综合提升与拓展。同样,在写作教学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反复回归阅读,从范文中再次寻找灵感、借鉴方法、修改完善,让写作过程成为新一轮深度阅读的驱动力。

在教学评价上,应建立指向读写能力融合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的写作成果时,不仅要看其立意、结构、语言等常规要素,还应考察其从阅读中借鉴、转化、创新的能力,例如“ 能否恰当地化用所学词语句式” 、“ 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的写作技法” 等。同时,也要评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出的“ 为写而读” 的意识和能力,如能否主动从阅读中积累素材、发现写法。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不断强化学生的读写融合意识,引导他们自觉地将阅读与写作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进行学习。

结语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一项系统性的教学工程。它要求教师从根本上更新教学理念,从教学目标、内容、过程与评价等多个维度进行一体化设计与实施。其最终目的,是打通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在深度阅读中学会精湛表达,在真诚写作中深化阅读理解,从而形成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良性互促、循环上升的健康发展生态。这条路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文本解读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唯有如此,方能真正释放读写的共生效应,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华.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5,(07):115-117.

[2] 李艳秋.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策略浅谈[J]. 学周刊,2025,(03):116-118.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5.03.039.

[3] 周锋军.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策略[J]. 家长,2024,(25):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