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班主任与家长协同开展生命教育的模式研究

作者

李学宝

临沂人民路小学 276034

引言:生命教育以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为核心,涵盖生理健康、心理发展、社会适应与价值认同等内容。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生命教育在此阶段尤为重要。然而,现实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安全意识淡薄、心理承受力不足、价值观模糊等问题,学校与家庭教育协作不足,导致生命教育缺乏系统性与连续性。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织者与引导者;家长则是儿童生命观与生活态度养成的长期影响者。二者协同,是提升生命教育实效的关键。基于此,本文拟探讨小学生命教育的问题,分析班主任与家长协同的理论依据与必要性,并提出可操作的协同模式,以期为小学生命教育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小学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不明确

在不少学校中,生命教育往往被狭义化,局限于“安全教育”或“健康教育”的范畴。例如,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完成防火、防溺水、防交通事故的宣传,就算落实了生命教育。但事实上,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生理安全与健康知识,还包括生命价值观的塑造、生命尊严的确立以及生命意义的探寻。如果将生命教育仅仅理解为“安全教育”,势必忽略生命情感和价值观层面的培养,导致教育目标出现偏差。

(二)班主任与家长协同不足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庭中度过,因此生命教育需要学校与家庭共同承担。但现实中,班主任与家长在生命教育上协同不够。很多时候,学校和家长的教育目标不一致,学校更关注学生的纪律、安全与集体性,而家长则更多强调成绩与升学。双方缺乏系统沟通,往往各自为政,生命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难以保障。例如,学校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但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或溺爱孩子,未能在家庭中坚持,导致学生难以形成持久的生命习惯。

(三)活动形式单

在当前的实践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活动形式相对单一。多数生命教育停留在“讲解式”的课堂灌输或“主题班会”的集中教育上。这种形式虽然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和理念,但缺乏真实的体验与自主参与。例如,教师讲授“珍惜生命”的道理,但没有提供足够的探究与实践机会,学生很难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追求。缺少体验式、探究式和合作式活动,生命教育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二、小学班主任与家长协同开展生命教育的模式构建

小学阶段是学生生命观、价值观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生命教育不仅要在学校内有系统的课程设计和活动安排,还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延续与强化。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家长则是孩子生活中的长期陪伴者,两者的协同能够在目标、方法和过程上形成互补,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生命素养的发展。基于对前文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本研究提出班主任与家长协同开展生命教育的模式,并从总体框架和实施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协同教育的总体框架

1.目标共建

在生命教育中,目标是方向的指引。班主任与家长需要定期召开座谈会或通过线上平台进行沟通,共同研讨生命教育的目标与重点。学校可以从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出发,提出宏观目标;家长则可以结合孩子的个性特点和成长需要,提出具体需求。通过目标共建,能够使学校与家庭在价值导向上保持一致,并制定出既符合普遍性要求又贴近个体化发展的生命教育计划。

2.活动共育

生命教育的成效不仅取决于理念和目标,更需要具体活动来承载。所谓“活动共育”,就是班主任与家长共同设计并实施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学校与家庭两个场域中都能接受生命教育。学校可以组织生命主题班会、安全演练、公益劳动等活动,家庭则可以开展亲子体验、生活实践和日常习惯培养。通过活动的联动,能够形成双重教育场景的交织,让学生在多样化的体验中逐步理解生命的意义。

3.评价共享

在生命教育实施后,如何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师单向评价”方式已不能满足生命教育的复杂性。因此,评价共享是协同教育的重要环节。具体来说,教师评价主要从课堂表现、活动参与度和集体性行为习惯入手;家长评价则侧重于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变化和心理状态;学生自评则能够促进自我反思与内化。三方评价结果共享后,班主任和家长可以根据反馈调整教育策略,形成闭环。

(二)具体实施路径

1.生命意识培养

(1)学校层面:班主任可以设计“珍爱生命”主题班会,讲述英雄人物事迹,播放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影片,或邀请医生、消防员、心理咨询师进入课堂开展专题讲座。通过故事、影像和情境模拟,让学生在感知和体验中理解生命的重要性。

(2)家庭层面: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安全与健康,例如提醒孩子注意交通规则,养成睡前检查电器的习惯,及时关注身体健康情况。通过家庭的细节教育,让孩子在点滴中增强生命意识。

2.生命习惯养成

(1)学校层面:班级可以设置“健康生活习惯打卡”活动,如坚持早睡早起、每天锻炼、保持良好个人卫生等,并通过积分制或小组竞赛方式提升学生积极性。

(2)家庭层面:家长应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健康生活规律,督促孩子养成规律作息、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的习惯。在这一过程中,家庭的示范作用尤为关键。

3.生命价值引领

(1)学校层面:班主任可以通过榜样教育、公益活动、劳动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价值。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环保行动或劳动体验,让他们在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中理解生命的意义。

(2)家庭层面:家长可以通过亲子对话的方式,引导孩子理解责任与担当。例如在家庭劳动中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或通过关心亲人、照顾老人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4.生命韧性塑造

(1)学校层面:班主任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团队合作活动,如小组探究项目、运动会比赛等,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学会与他人协作、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从而逐渐增强心理韧性。

(2)家庭层面:家长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要给予理解与情感支持,而不是简单包办或指责。鼓励孩子自己寻找解决办法,并在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安慰,帮助其形成面对问题的积极心态。结语

小学阶段的生命教育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班主任与家长的协同不仅是生命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教育合力的必然选择。本文提出的“目标共建—活动共育—评价共享”模式,强调在理念、实践、评价三个层面的深度合作。未来,生命教育的有效推进,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生态,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姜佳颖.小学班主任开展生命观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J].教师,2024,(1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