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育评价改革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转型探索

作者

潘妮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城关镇东城小学 742200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价的效果直接关乎教学质量。传统评价过于重视结果导向,而轻视过程性与发展的价值,已经不能满足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需求。新一轮改革重视学生发展,提倡多元、动态、个性化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是数学学习的起点,教学评价的革新影响着学科基础的形成,更影响着学生后续学习的持续性与创造力的培养。对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转型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明确目标,聚焦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转型的第一步就是确定目标,聚焦核心素养,在评价转型的过程中,要从以往单一的分数和名次,转变为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的综合评价,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否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否能在合作交流中体现出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态度。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与课程标准紧密结合,要包含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形成综合发展的目标[1]。例如《时、分、秒》一课,课堂目标设计为在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后,能够联系生活灵活运用。在评价设计上,采用多层次的标准,第一层是学生能否正确地说出“ 1 小时 Γ=60 分钟,1 分钟 1=60 秒” ,第二层是学生能否在情境中正确地判断时间,比如看一段视频片段,说出视频的时长,第三层是学生能否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比如“ 妈妈煮鸡蛋需要8 分钟,爸爸煮面需要12 分钟,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在具体的环节中,教师播放一段运动员百米跑的视频,请学生估计并换算出用时,课堂气氛立刻热烈起来,在师生和生生的互动中,学生逐渐理解了学习目标的重要性,也一次次地加深了对时间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二、优化过程,注重学习体验

数学学习过程比结果更能体现学生的实际水平,评价转型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思维、探索、情感等,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成长。优化评价过程就是教学中的动态观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表述是否完整,方法是否合理。教学中要创造轻松、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及时给学生评价与指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2]。评价是终点的结果,也是伴随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跟踪与反馈,既能发现问题,又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如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中,课堂设计的重点就是优化学习体验。教师出示情境题:“ 某文具店进货 432 支铅笔,每盒装 9 支,一共需要多少盒?”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有的学生采用竖式计算,先算出 432÷9 ,再表达;有的学生反过来想,用 9×?≈432 进行估算。在这个环节中,评价的重点是答案是否正确,学生是否能清晰地解释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并且是否提供了正确的理由和步骤。解释自己为什么这么做。教师让学生把竖式计算的过程一步步写在黑板上,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其他同学在一旁做点评。评价分为三个维度:一是理解运算的原理,二是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三是反思并修正错误,提升学习体验。

三、丰富方式,促进多元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转型要抛弃单一的笔试评价,去寻找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课堂观察、学习档案、实践任务、同伴互评等;这些不同的评价方式可以全面地显示学生的学习情况,推动各个层次、各种特点的学生朝着个性化方向发展[3]。比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评价方式设定为实践任务与同伴互评相结合。在课堂上,老师带了一些水果,比如将一个苹果切成两半,然后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去做,感受一下“ 一半” 是什么意思。接着布置实践任务:“ 用剪纸的方法表示出你所理解的分数,并且写一段话来说明分数的含义。” 学生完成之后展示作品,比如有个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分成四份,涂色其中一份,表示1/4,然后说“ 这是把整体平均分成 4 份,拿走其中 1 份” 。在展示的过程中,同伴互评起了关键作用,其他学生对作品给出了评价:涂色的部分挺直观的,在解释时用到了“ 平均分” 这个词语,很清楚。评价里既有鼓励也有提醒,最后教师再结合自己课堂上的观察,收集学生的学习档案,记载他们动手实践、语言表达以及概念理解等方面的状况,形成完整的多维度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可以包含动手操作活动和生活实践活动,使得每个类型的学生都能在学习当中找到自信与价值。

四、反馈提升,推动持续改进

在数学教学评价转型中,有效的反馈不能只是简单的“ 对” 或者“ 错” ,应当具体指明优点和不足,给出改进的方向,让孩子们知晓接下来该朝哪个方向努力。从课堂上即时提问的回应,到作业点评的细致剖析,再到阶段性的学习报告的汇总,反馈应该一直伴随着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馈的语言应当精准、积极、富有鼓励性,既要给学生带来肯定,也要让他们察觉到自身的成长空间。比如《年、月、日》教学中,老师安排了一个贴近生活的任务,按照日历来推算:“ 如果今天是 9 月 3 日,那么十天之后是9 月13 日” 。学生试着解答时,有人用手指直接去数,有人拿笔画图,有人翻开纸质日历。到了课堂反馈阶段,老师先表明各种方法的好处:“ 用手指数的方法挺简便,不过容易出错;画图能直观地表现出日期的变化,可是不太方便;查阅日历最靠谱,可是不太利于训练推算能力。” 老师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改进,比如在推算跨月时,要留意天数的变化。老师布置了一个比较难的问题:“ 如果今天是 12 月25 日,20 天之后是几月几号?”学生一边思索,一边试着做,慢慢体会到要把一个月的天数当作重要条件来考虑。在作业反馈时,老师针对常见的错误逐一讲解,并且给出改进意见,促使学生再次尝试。学生在不断的反馈和调整当中,渐渐养成了自我检查的习惯,也渐渐学会了推算日期的方法。逐步形成了持续改进的能力。

五、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转型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突破点,评价方式的创新既体现教育理念的革新,也给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践行目标导向、关注学习体验、采取多种方法、加强反馈机制,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今后的研究与实践要不断深化策略探索,让评价真正发挥促进学习、引领发展的功能,推动小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素慧. 小学数学“ 综合与实践” 课堂教学评价实践探索 [J]. 华夏 教师, 2023, (05): 30-32.

[2]金钰珍.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研究 [J]. 教学与管理,2021, (24): 119-124.

[3]王西军. 谈小学数学立足于核心素养形成的教学评价 [J]. 才智, 2020, (06): 58.

简介:潘妮(1987.11—),女,汉族,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人,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