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析
丁文翠
河南省永城市第五小学 47660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与学生积极参与相互交融的过程,是全方位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在教学中,学生可掌握多种阅读技巧,为终身学习奠基;还能积累语言素材,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如从《桂林山水》借鉴描写手法。同时,阅读对塑造学生思维品质意义重大,能锻炼逻辑、批判、创新思维,优秀作品还蕴含人文精神,助力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有效教学需遵循科学原则。目标性原则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具操作性,像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时要明确多方面学习目标。主体性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如学习《陶罐和铁罐》时让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评价科学性原则注重全面客观评价,不仅关注成绩,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思维发展,评价《司马光》学习时,综合考量背诵、字词理解、课堂讨论及故事讲述表现,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施偏差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存在偏差。在教授《翠鸟》一课时,有的教师将目标仅仅设定为学生认识文中生字词,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却忽略了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生动描写动物的方法,以及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这样的目标过于浅层次,没有充分挖掘文本的教育价值。
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过于机械。在讲解《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按照既定教案,逐段分析课文内容,没有关注到学生对某些描写四季景色段落理解困难的反馈。当有学生提出对冬天部分描写不太明白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只是简单解释了一下,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感受,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学习兴趣降低。
(二)教学方法与课堂互动的局限性
许多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仍以传统讲授法为主。在教授古诗词《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往往只是逐字逐句解释诗意,分析诗歌的押韵和修辞手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沉闷。这种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主动性的调动,学生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无法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课堂互动方面也存在问题。在阅读课上,教师提问多是简单的事实性问题,如学习《狐假虎威》时,问 “狐狸是怎样骗老虎的”,学生只需从文中找到答案即可,缺乏深度思考。而且,互动形式单一,多为教师问学生答,小组讨论等互动方式运用较少。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时,虽然安排了小组讨论,但讨论时间过短,学生还没充分交流,教师就要求停止讨论汇报结果,互动流于形式,无法真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三、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优化目标设计与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目标,要注重多元性。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时,知识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文中关于西沙群岛地理位置、丰富物产的知识;能力目标为学会运用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进行写作;情感目标则是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 “植树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让学生联系生活中树木对环境的作用进行讨论。然后组织学生开展 “校园植树小调查” 活动,了解校园里树木的种类、数量和生长情况,之后再回到课文,深入理解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意义,这样将课文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融合,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课堂形式
运用情景创设和问题驱动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在教授《风》时,教师可以在教室中制造一些模拟风的场景,如用风扇吹动纸条、树叶等,让学生观察风的作用。然后提出问题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感受到风?风还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风的特点和课文语言之美,提高课堂参与度。
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学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时,教师组织小组合作,让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讨论角色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和进步原因。小组内制作角色成长对比表,然后每个小组进行展示汇报。最后,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个关于成长的小故事,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在学习《观潮》时,教师通过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与课文中的文字描写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手法,如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对文章的理解深度,提升阅读体验。
(三)完善评价体系与阅读资源整合
完善评价体系,要融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学习《秋天》时,教师设计观察记录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秋天的变化,如树叶颜色、天气温度、农作物生长等,并记录下来,每周在课堂上分享交流。这是过程评价,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在单元结束时,让学生写一篇关于 “我眼中的秋天” 的作文,作为结果评价,综合考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学习《爷爷和小树》后,教师可以组织 “护树行动”,让学生制定保护树木的计划,并在实际生活中执行,然后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行动和感受。这既考查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建立学生阅读档案袋,收集学生的阅读笔记、读后感、课堂表现等资料,全面记录学生的阅读成长过程。
整合阅读资源,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学习完《丑小鸭》后,教师推荐《安徒生童话》中的其他故事,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组织班级读书分享会,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收获。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在阅读软件上搜索与课文相关的拓展内容,如讲解课文背景知识的文章、作者的其他作品等,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四、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通过优化教学目标和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形式、完善评价体系和整合阅读资源等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阅读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未来教学中,教师应持续探索创新,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魅力,拓展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碧惠.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实践与创新[J].试题与研究,2021,(19):75-76.
[2] 王娟.新课标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作家天地,2024,(30):111-113.
[3]廖丹.多元视角下小学语文诗歌阅读教学的创新路径[J].读写算,2025,(09):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