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的价值意蕴及其实践路径
王婉婷
信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信阳 464000
1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 政治要强”的基本内涵
为了提升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思政课教师需要积极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深刻理解并主动实施“政治要强”的内涵与要求。该标准的核心内容涵盖四个方面: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要拥有扎实的政治理论,要恪守严明的政治纪律,要具备坚强的政治担当。
1.1 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
思政课教师的政治信念是其政治价值观的直接体现。“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思政课教师应坚决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有坚定的信念,需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成就、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并认清这一道路是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坚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可达成的。
1.2 要恪守严明的政治纪律
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决执行命令,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并始终保持对党纪的深度敬畏,这直接体现了“政治要强”的要求。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发展的引导者,对于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起到了关键作用,教师在形成学生的政治观点、信仰和纪律方面也具有重要影响。在日常教学中应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明确课堂教学的界限。常怀自省之心,坚定地应对各种质疑声音,切实履行其教育与指导的责任,确保“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1.3 要具备坚强的政治担当
有了政治担当,才可能有工作担当。高校思政教师应以高尚的师德和优良的师风为基础,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关注不同青年群体的多层次、差异化利益诉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坚决反对任何破坏青年政治认同的行为,及时回应青年在政治发展方面的各种现实问题。教师应围绕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伟大贡献、初心使命和理论成果等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社会实践和文娱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政治引导,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践行“政治要强”的价值意蕴
只有当思政课教师具备坚实的政治素质时,他们才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技能和高水平的教学效果。在当前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政治要强”这一标准,在培养具备担当民族复兴任务的新一代方面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加强意识形态的安全防线,起到关键的立德树人作用,并作为大学生的“四个引路人”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1 有利于铸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线
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职责,其中“政治要强”是履行这一职责的关键。通过坚定地执行“政治要强”的要求,思政课教师能够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装备学生,成为推广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航者。他们通过全面的思政教育,在确定政治方向、宣传政治理念、扩展政治视野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进一步加固了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屏障。
2.2 有助于发挥思政课教师关键主体作用
思政课教师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其中“政治要强”是他们发挥这一作用的基本前提。只有当思政课教师积极实践“政治要强”的标准,他们才能真正实现德育优先,高效地结合人才培养和品德教育。教师们应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德”的丰富内涵,并积极传承这些道德价值。相反,如果忽略了“政治要强”的重要性,教师可能无法完成立德树人的基本职责,结果可能导致培养出缺乏道德判断、自私自利、行为不端、缺乏感恩之心和情感冷漠的学生,这将背离教育的本意,并对社会和国家的未来产生不良影响。
2.3 有益于当好大学生的“四个引路人”
“政治要强”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内在动力,使他们能在引导大学生锤炼品格、掌握知识、创新思维、以及奉献国家的过程中起到“四个引路人”的关键作用。教师通过积极实践这一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可以更有效地起到引导和激励的作用。教师首先需展示出高度的责任感和积极态度,通过个人的言行传递正能量,为学生提供灵感和动力。通过他们的示范行为,思政课教师能深刻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通过教师自身的学识和品格,他们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视野,塑造其灵魂与思想。
3 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的实现路径
高校思政课教师践行“政治要强”的要求,对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至关重要。为了增强立德树人工作的自觉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应加快推进政治学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以政治建设为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活动,构建思政教师政治能力发展的动力机制系统,确保高校思政课教师具备强大的政治素质。
3.1 加快推进政治学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政治素养学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是汇集政治教育资源与成果的基础性工程,其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高校思政教师的政治素养。因此,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结合当前高校思政教师政治教育场地不足、类型单一的情况,根据本校实际能力,为高校思政教师提升政治素养建设专用空间。这些空间包括思政教师政治学习教室、政治能力发展中心、沉浸式政治主题数字教室、思政教师政治教学实验室和展览馆等,以促进政治知识理论在高校思政教师群体中的广泛传播和迭代发展。
3.2 推动以政治建设为基础的理论学习
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坚定的前提。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章党规党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四个重点, 将总结党的光辉历程和历史成就、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创新党的理论研究成果作为高校思政教师 的必修课程,推动相关学习教育的常态化和长效化。引导高校思政教师深入学习和理解党的理论,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提升政治素养,强化绝对忠诚的政治意识。
3.3 打造思政教师政治能力发展的动力机制系统
建立健全高校思政教师政治能力发展的保障体系,能更好推动思政教师不断提升政治能力,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量化指标,将思政教师的政治能力发展要求细化为政治立场、政治理论、政治责任、政治洞察力和政治素养五大维度,为其政治能力发展提供标准化的评价指标和职业发展要求。突出物质奖励和荣誉奖励的导向,将评价结果与职称评审、绩效考核、荣誉表彰、津贴分配等挂钩,提高政治能力在思政教师心目中的地位,激发他们发展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扎实做好“ 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0-04-21(0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6.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59.
[4]王树荫.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03):11-15.
[5]刘先春,葛英儒.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的多重意蕴[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5(04):15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