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困境与协同机制构建研究

作者

郭洁松

河北省税务干部学校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引言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创新,对于达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有重要意义。体育教育专业因其显著的实践性及独特的教育功能,在培育学生专业技能时,更肩负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重大使命。然而,当下体育教育专业在推动课程思政进程时依旧面临众多挑战,怎样达成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系统性剖析课程思政在实施中的困境,探寻并构建可有效发挥作用的协同育人机制,以期为提高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给予新的思路与办法。

一、课程思政与体育教育专业融合的现实困境(一)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突出

专业授课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普遍采用“理论+思政”的简易模式,如在运动技能讲解后,额外增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造成思政教育变成了专业教学的“额外补充”,而非有机构成。这种强行结合的教学手段,会让学生对思政内容产生隔阂感,难以达成价值引领的内化成效。部分教师未从从体育精神、竞技伦理、团队协作等专业性方面着手,探寻该学科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要点,使得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流于表面化、形式化。

(二)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存在结构性短板

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群体普遍面临思政理论素养不足的状况。部分专业教师毕业于体育学院,其知识构成更多倾向于运动技能及教学方法,缺少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的经历。在实际教学中,难以精准掌握思政教育的关键要点,对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领会不够深入;缺少能够把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专业教学的策略与办法,常用说教式、填鸭式的教育手段;在思政案例选择及价值引导方面显得生硬牵强,难以达成“潜移默化”的育人成效[1]。

(三)学科特色思政资源开发深度不足

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思政资源构建呈现同质化态势,未能全面彰显体育学科的独特性。在资源开发环节常出现直接照搬通用性思政案例的状况,缺少契合不同运动项目特征的专业化思政教学资源。对于体育运动的爱国主义等崇高精神、集体主义的重要观念、规则意识的突出元素的挖掘不透彻,难以构建系统性的资源架构。

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协同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促进跨学科协同育人

强化教学团队的构建,是促使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达成深度融合的核心途径。从协同理论视角看,教学团队的构建需要打破传统单一的学科思维定式,搭建跨学科的协同育人体系,学校应采用“三维联动”的构建模式:在组织结构维度,组建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及行业专家共同构成的综合性教学团队,通过定期地开展联合教研活动,携手研发具备体育专业独特风格的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此类组织架构创新,可有效整合不同学科背景教师的专业优势,形成育人合力。在能力提升维度,推行“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由思政理论导师引导专业教师增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能力,同时,由专业导师助力思政教师领会体育学科特性,达成双向能力互补,这种培养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单向培训方式有显著的超越,具备更强的实效性。在运行机制维度,构建常态化的工作坊制度及教学观摩机制,借助案例研讨、示范课展示等形式,推动教师间开展经验交流与智慧分享,可保证教学团队建设具备持续性与有效性。把协同理论运用到教学团队建设实践中,由组织结构优化、能力提升路径创新及运行机制完善三个维度,可以系统性化解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教师能力欠

缺问题。

(二)推进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深化学科特色思政元素挖掘

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是深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支撑。以资源依赖理论和协同发展理念为基础,构建具备系统性、特色性的思政教学资源体系,需从三个维度进行协同推进。在资源开发维度,学校应组建由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及课程专家共同构成的资源开发团队,深入探寻学科中的思政元素。以体育教育学科为例,把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开发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学案例库。例如,在篮球教学中,可以设计“团队协作与集体主义精神”专题,借助剖析经典赛事里的团队配合案例,引导学生领会个人和集体间的辩证联系。课后要求学生撰写训练日志反思个人技术运用和团队战术执行的关联,把抽象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具体转化成可观察、可体验的篮球战术行为,让学生在专业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自然体悟到“个人价值在集体中实现”的深刻哲理[2]。在资源共享维度,应构建校级的课程思政资源平台,运用模块化的设计理念,把开发的案例、视频、教案等各类资源,依据运动项目的类别分类整合,让教师能够依照教学的具体需求,灵活地选用。在资源更新机制维度,设立动态优化制度,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针对资源的使用成效进行评估及反馈工作,以此保证资源具备时效性与适用性。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保障课程思政长效实施

课程思政评价激励机制的搭建应以发展性评价理论及激励相容理论为依据,创建多维度特征的动态评估体系。在评价体系设计上,应打破传统的单一量化指标限制,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的双轨模式,过程性评价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具体方式,以及学生对于思政元素的接纳度,能够借助课堂观察、教学档案袋等途径来实施;而结果性评价更侧重于考查学生价值观塑造后的实际成效,选用质性评价手段,例如分析学习心得、行为观察等。在激励机制维度,需构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融合的多元激励架构,把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果归入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关键流程,同时,设置课程思政专项教学成果奖项,以达成正向的引导。把抽象的思政育人成效转变为可观察、可评估的明确指标,借由评价导向与激励举措的双重效能,激发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内在驱动力[3]。以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为例,可以构建“技能-素养-价值观”的三维评价体系。在开展100 米短跑教学期间,除了对学生起跑、加速等技术指标进行考核外,额外增添“竞赛精神”评价维度,观察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是否遵循规则、敬重对手;在 4×100 米接力项目的考核时,设定“团队协作”的评价指标,记录队员间交接棒时的配合状况及相互鼓励的情形;学校团队协作评分纳入体育教师年度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指标,同时作为学生体育课程平时成绩的 20%权重,既维系了专业考核的严谨性,还将价值观培育纳入评价体系,达成了专业技能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结束语:

课程思政与体育教育专业的深度融合是新时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进一步探寻不同运动项目的思政元素挖掘方式,健全动态评价体系, 促使课程思政在体育教育中达成更深度、更高质的发展。这些探索价值并非仅局限于体育教育专业,而是展现出更为广泛的影响,能够为其他专业课程在思想政治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张代伟.高校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困境与突破[J].文教资料,2025,(14):92-94+98.

[2]朱玲玲.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破解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5.

[3]王莹.课程思政的价值本源与价值实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05):14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