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在高中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付熹
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中学 332000
引言
高中政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学科,不仅承担着传授政治理论知识、培育学生政治素养的职责,还需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与独立判断能力。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基于事实与逻辑、善于质疑反思、能够理性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与高中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当前,部分高中政治教学仍存在重知识灌输、轻思维培养的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探究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在高中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批判性思维对高中政治教育的重要价(一)助力学生深化政治理论理解
高中政治课程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深入的理论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逻辑严密、抽象复杂。批判性思维的引入, 为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活力。它促使学生摆脱传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通过主动质疑、深入分析和 极探索 论的深层内涵。这种思维模式不仅使学生能够洞察理论的形成背景和内在逻辑,还能够帮助他们理解理 现实社会中的具体应用和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再仅仅是机械记忆知识点,而是能够真正理解并内化政治理论,建立起坚实的政治知识体系,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育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
政治核心素养的培育是高中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其涵盖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多个维度。在这些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尤为关键,它要求学生具备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在高中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旨在使学生能够以客观、辩证的视角审视社会现象与政治问题,避免盲从和偏执。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学生能够学会基于事实和逻辑进行独立判断,这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法治意识,激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这样的教育培养,有助于推动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公民。
(三)适应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当前社会正经历信息爆炸与快速变革的时代,这一时代特征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政治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元的信息时,能够有效地筛选和辨别,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这不仅对其未来的学习生活至关重要,更能够帮助他们成长为符合时代需求、具备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通过高中政治教育的引导和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当前高中政治教育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一)教学理念忽视批判性思维培养
部分高中政治教师仍秉持传统的 “知识本位” 教学理念,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点的讲解与背诵上,认为学生只需掌握教材内容、应对考试即可,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种理念导致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质疑精神、逻辑分析能力的引导,抑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不利于批判性思维形成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高中政治教师仍采用 “教师讲、学生听” 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课堂上缺乏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与探究讨论的环节。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质疑教材内容或分析社会现象,难以形成独立思考与批判反思的习惯,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提升。
(三)教学评价体系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的考量
当前高中政治教学评价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主要通过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试内容也多侧重
于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与简单应用,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这种评价体系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思
维水平与综合素养,也难以发挥评价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导致教师与学生均缺乏培养和发展批判性思维的动力。三、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在高中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一)更新教学理念,重视批判性思维培养
高中政治教师应摒弃传统的 “知识本位” 理念,树立 “素养导向” 的教学理念,将批判性思维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体系。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梳理教材中的知识点,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能够引导学生质疑、分析、论证的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营造开放、包容的教学氛围,让批判性思维培养成为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优化教学方法,推动批判性思维形成
教师应突破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法,围绕教材重点、难点或社会热点问题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分析问题本质;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争议性的社会案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案例背后的政治原理与价值导向,培养其辩证思维与批判意识;引入辩论教学法,针对相关政治议题组织辩论活动,让学生在辩论中学会搜集证据、逻辑推理、反驳观点,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完善教学评价,强化批判性思维导向
为了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教育部门正致力于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该体系融合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并兼顾知识考查与思维考查。在终结性评价环节,考试内容与题型得到优化,引入了更多开放性试题,如分析社会现象、评价政策措施等,旨在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批判反思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过程性评价则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的质疑次数、发言质量与讨论参与度,以及通过作业、调研报告等方式收集学生的思维成果,从而全面评估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水平。此外,评价结果将及时反馈给学生与教师,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改进的依据,共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增强。
结束语
在高中政治教育中应用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是提升教育质量、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重要举措。当前高中政治教育虽在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存在不足,但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路径,能够有效推动批判性思维与高中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未来,高中政治教师还需持续探索与实践,不断优化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让学生在高中政治学习中真正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成长为具有理性思维、独立判断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王立忠.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A] 文化企业赋能教育新生态的融合模式与创新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 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 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 2025: 3.
[2]叶颖萍. 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政治思维的策略探究[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5, (05):163-165.
[3]王翠婷.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5, 10 (01): 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