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的实践探究
方抒
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第一小学 邮编335500
一、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小学阶段需帮助学生“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图形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几何图形教学涉及“点、线、面、体”等抽象概念,而小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传统教学中依赖课本插图、静态模型的模式,难以让学生理解图形变换(如三角形内角和推导、立体图形展开)的本质,导致约65%的学生在“图形面积计算”“立体图形体积推导”等知识点上存在理解障碍。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可通过算法实时生成教学资源(如动态图形、互动实验)、精准匹配学习需求,为几何图形教学提供新路径。例如,AI可生成任意边长的三角形并动态演示剪拼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内角和为180°;可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自动生成针对性练习题。因此,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几何图形教学中的应用,对落实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的核心优势
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几何图形教学中具备三大核心优势,精准解决教学痛点:
2.1 化抽象为具象,降低认知难度
小学生难以通过文字描述理解几何概念,生成式AI可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动态可视化内容:例如,讲解“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时,AI可实时生成“圆柱切割成若干等份小扇形→拼成近似长方体”的动态过程,直观展示“圆柱体积=底面积×高”的推导逻辑;讲解“图形平移与旋转”时,AI可生成带网格的平面图形(如正方形),学生输入平移距离、旋转角度后,图形实时呈现变换效果,帮助理解“形状、大小不变,位置改变”的本质。
2.2 个性化适配,满足差异化需求
班级教学中,学生认知水平存在差异,生成式AI可实现“一人一策”:通过分析学生课堂答题、实验操作数据,AI自动判断学习短板——若学生擅长“平面图形计算”但薄弱“立体图形展开”,则优先生成“正方体展开图折叠”互动练习;若学生基础薄弱,AI生成“图形特征识别”基础题(如判断图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若学生学有余力,AI生成“不规则图形面积计算”拓展题(如结合平移法计算操场面积),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三、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结合小学几何图形教学的知识点(如平面图形认识、面积体积计算、图形变换),从“课堂教学、课后练习、个性化辅导”三个场景设计生成式AI应用策略:
3.1 课堂教学:AI生成互动资源,强化概念理解
将生成式AI作为课堂教学“辅助工具”,在核心知识点讲解中嵌入AI互动环节,具体流程如下:
1. 概念导入: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时,AI生成“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的动态动画,学生观察“边长不变但高变化”,引发“面积是否变化”的思考,激发探究兴趣;
2. 探究学习:学生分组提出面积计算猜想(如“底×邻边”“底×高”),AI根据猜想生成对应图形——输入平行四边形的底、邻边、高,AI实时计算两种猜想的结果,并通过“剪拼平行四边形为长方形”的动画,验证“底×高”的正确性;
3. 总结巩固:AI生成“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思维导图,包含“推导过程、公式、易错点(如高需对应底)”,并自动关联“三角形面积”预习内容(如生成“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两个等面积三角形”的示意图)。
3.2 课后练习:AI生成定制化习题,精准补弱
课后练习是巩固知识的关键,生成式AI可替代传统“统一习题册”,实现精准练习:
- 基础巩固:学生完成“长方形面积计算”基础题后,AI分析正确率——若正确率≥90%,生成“结合生活场景的应用题”(如“给长5米、宽3米的客厅铺地砖,每块地砖面积2平方分米,需多少块”);若正确率<60%,生成“带单位换算提示的计算题”(如“长方形长40厘米,宽2分米,求面积”),并标注“注意统一单位”;
四、实践案例与成效分析
4.1 案例背景
选取某小学五年级2个班级(各45人)开展对比教学,实验班采用“生成式AI+传统教学”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共3课时),教学周期2周。
4.2 实施过程
- 实验班:第1课时,AI生成“长方体切割成1立方厘米小正方体”动态动画,演示“体积=长×宽×高”推导;第2课时,学生使用AI互动平台“搭建长方体”,自主探究“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课后,AI根据课堂表现生成定制化习题;
- 对照班:采用“课本插图+实物模型”讲解,课后完成统一习题册。
4.3 成效分析
教学结束后,通过“知识测试+空间观念评估”对比成效:
1. 知识掌握:实验班测试平均分(89.2分)高于对照班(76.5分),其中“长方体体积推导”知识点正确率(91%)较对照班(68%)提升23个百分点;
2. 学习兴趣:实验班85%的学生表示“喜欢AI互动实验”,认为“能自己动手操作,更容易理解”,而对照班仅42%的学生对几何知识点“感兴趣”。
五、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注意事项
为确保生成式AI有效赋能几何图形教学,需规避三大风险,实现“合理使用”:
1. 避免过度依赖AI:AI为“辅助工具”,不可替代教师的引导作用——例如,AI生成动态图形后,教师需结合提问(如“为什么圆柱拼成的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帮助学生深化理解,防止学生仅“看热闹”不“悟原理”;
2. 严控AI资源质量:部分AI生成的几何图形可能存在误差(如边长比例失调),教师需提前审核资源,确保“图形特征准确、推导逻辑正确”,避免误导学生;
六、结论
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可视化呈现、互动式体验、个性化适配”,有效解决了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中“抽象难理解、参与度低、差异化不足”的问题,在提升知识掌握率、培养空间观念、激发学习兴趣方面成效显著。
未来,随着AI技术的发展,可进一步探索“AI+跨学科融合”(如几何图形与美术“图案设计”结合)、“AI+沉浸式教学”(如VR+AI生成虚拟几何实验室),推动几何图形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钦钦.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小学数学教育的研究[J].智力,2025,(10):34-37.
[2]穆肃,陈孝然,周德青.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设计分析:需求、方法和发展[J].开放教育研究,2025,31(01):61-72.DOI:10.13966/j.cnki.kfjyyj.2025.01.007.
[3]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4年总目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4,(12):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