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课程思政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困境与优化对策研究

作者

张勇龙 樊慧宁

吴忠市红寺堡区第二中学 宁夏吴忠市 751999

一、引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强大精神纽带。青少年阶段是确立共同理 形成集体认 “拔节孕穗期” 初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明确方向。在此背景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研究课题。当前实践中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亟待破解的困境,需要深入分析并寻求优化路径。

二、初中课程思政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困境

1. 内容融入“表面化”与“生硬化”: 部分学科教师在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入上存在简单嫁接、牵强附会的问题。未能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如共同历史、共同文化、共同精神、共同目标)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往往停留在“贴标签”、喊口号层面,导致教育内容枯燥、说服力不强,难以引发学生深层共鸣。

2. 教学方法“单一化”与“灌输化”: 实践中的教学方法仍偏重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和理论说教,缺乏互动性、体验性和实践性。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也较少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主题研学、情境模拟等活动,使得鲜活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变得抽象乏味,影响了学生的接受度和内化效果。

3. 教师认知与能力“不足化”: 部分学科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理解不够深入,自身相关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巧妙结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同时,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教研机制,难以形成育人合力。

4. 评价机制“缺失化”与“模糊化”: 目前对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特别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效的评价,尚未建立起科学、可操作的评价体系。评价多侧重于知识性考查,而对学生的情感认同、价值观念、行为表现等维度的评价难以量化,导致教学反馈滞后,优化改进缺乏依据。

5. 学生认知与“现实差异”带来的挑战: 当代初中生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接触的思想观念多元复杂。网络上的某些片面或错误信息可能对其认知造成干扰。同时,地区间、城乡间发展差异以及个别社会现实问题,可能与学生课堂所学的理想化图景产生认知冲突,若引导不当,反而会削弱教育效果。

三、优化初中课程思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

1. 深化内容建设,促进有机融合:

精准挖掘素材: 组织各学科专家和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系统梳理和挖掘各学科(如语文、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艺术、体育等)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建立教学资源库。

推动跨学科整合: 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如围绕“丝绸之路”、“民族团结故事”、“祖国大好河山”等主题,融合多学科视角,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共同文化和共同精神。

2. 创新教学方法,增强体验认同:

采用情境化、探究式教学: 运用案例讨论、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在思考与辨析中增进理解。强化实践体验: 结合研学旅行、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邀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和伟大成就。

善用信息技术: 利用VR/AR、微课、纪录片、优秀影视作品等数字化资源,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3. 提升教师素养,强化育人能力:

加强专题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思政理念与方法的专项培训和教研活动,提升其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

搭建交流平台: 建立校际、学科间的协同教研机制,分享成功教学案例,集体备课,共同破解教学难题,提升整体实施能力。

发挥榜样作用: 鼓励教师以身作则,成为维护民族团结、践行共同体意识的表率。

4. 健全评价机制,引导教学改进: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综合运用课堂观察、学生访谈、问卷调查、实践活动表现分析、作品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进行多维度评价。

注重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成长,而不仅仅是期末的一次性考核。

强化评价结果运用: 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和管理者,用于诊断教学问题,持续优化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

5. 营造浓厚氛围,构建协同格局: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文化墙、校园网络等载体,广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加强家校社协同: 通过家长会、社区活动等渠道,引导家庭和社会形成正确共识,共同支持学校教育,抵消负面信息影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实与理论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四、结论

在初中课程思政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意义重大且任务艰巨。当前实践中的困境源于内容、方法、教师、评价及环境等多个层面。未来,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深化内容融合、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能力、健全评价机制、营造协同环境等方面综合施策,持续探索优化路径,才能切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真正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埋入每个初中生心灵深处,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2).

[2]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2020.

[3]张淑娟,李资源.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与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04):45-52.

[4]王学俭,杨昌华.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困境与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2(01):23-28.

[5]陈金龙.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与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1(11):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