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与优化策略

作者

孟欣欣

身份证号:130123198906255487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志 。然而,高层建筑由于高度高、结构复杂、质量大,在地震作用下更容易遭受破坏,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将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近年来,全球地震活动频繁,对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是提高高层建筑抗震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 。因此,深入研究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与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与现状

2.1 重要性

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其产生的地震波会使建筑物产生剧烈振动,对建筑结构造成严重破坏 。高层建筑由于自身特点,在地震中更容易发生结构变形、构件破坏甚至倒塌等情况 。良好的抗震设计能够使高层建筑在地震发生时,有效地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减少结构的损伤程度,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建筑物的基本功能 。此外,合理的抗震设计还能降低地震后的修复成本,减少社会经济损失,维护社会稳定 。

2.2 现状

目前,我国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为抗震设计提供了指导 。然而,在实际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设计人员对抗震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设计理念和方法相对落后,导致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一些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为追求经济效益,偷工减料,不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降低了建筑的抗震能力 。此外,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和结构体系不断涌现,现有的抗震设计方法和规范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更新 。

三、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3.1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是一种以结构性能目标为导向的设计方法 。该方法打破了传统抗震设计中 “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的单一性能目标,而是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重要程度等因素,制定不同的性能目标 。例如,对于医院、学校等重要建筑,要求在地震发生时,结构不仅要保证不倒塌,还要确保建筑的使用功能不丧失,能够继续为救援和避难提供场所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通过对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计算,确定结构在不同地震水准下的性能指标,并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来满足这些指标 。

3.2 隔震减震设计

隔震设计是通过在建筑结构的底部或某一层设置隔震层,如橡胶隔震支座、滑移隔震装置等,将上部结构与基础隔开 。当地震发生时,隔震层能够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从而降低结构的地震反应 。减震设计则是在结构中设置减震装置,如阻尼器、耗能支撑等,通过这些装置的耗能作用,消耗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振动幅度 。隔震减震设计能够显著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3.3 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是在抗震设计中,运用结构抗震基本原理,从总体上确定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案 。概念设计强调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对称性和整体性,避免结构平面和竖向布置的突变 。例如,在建筑平面设计中,应尽量采用简单、规则的形状,避免出现凹角、狭长等不规则形状;在竖向设计中,应保证结构的刚度和质量均匀变化,避免出现薄弱层 。概念设计还注重结构体系的选择和构件的布置,合理的结构体系和构件布置能够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

四、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优化策略

4.1 合理的结构选型

不同的结构体系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应根据建筑的高度、使用功能、地质条件等因素,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 。例如,对于高度较低的高层建筑,可采用框架 - 剪力墙结构,该结构体系具有较好的抗侧移能力和延性;对于超高层建筑,可采用筒体结构,筒体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抗侧刚度,有效地抵抗水平地震作用 。此外,还可以采用混合结构体系,将不同材料和结构形式的构件组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

4.2 优质材料的选择

建筑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结构的抗震能力,在抗震设计中,应选择强度高、延性好、耐久性强的材料 。例如,在混凝土结构中,应选用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和钢筋,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延性 。同时,还应注重材料的质量控制,确保材料的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此外,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发展,如高性能混凝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这些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抗震性能,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4.3 加强构造措施

合理的构造措施能够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延性,增强结构的抗震能力 。在框架结构中,应加强梁柱节点的构造设计,保证节点的承载力和延性,使节点在地震作用下不先于构件破坏 。在剪力墙结构中,应合理设置边缘构件,提高剪力墙的抗剪和抗弯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结构的连接构造,如楼板与梁、柱的连接,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协同工作 。

五、案例分析

5.1 案例概况

某 30 层的高层写字楼,建筑高度为 120 米,位于地震设防烈度 8 度区 。该建筑采用框架 - 核心筒结构体系,在抗震设计中,采用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并采取了隔震减震等优化策略 。

5.2 设计与优化过程

在设计过程中,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和重要程度,确定了结构在不同地震水准下的性能目标 。采用隔震设计,在建筑底部设置了橡胶隔震支座,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减少地震能量的传递 。同时,在结构中设置了粘滞阻尼器,进一步消耗地震能量 。在构造措施方面,加强了梁柱节点和核心筒墙体的配筋,提高结构的延性和承载力 。

5.3 实施效果

通过采用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法和优化策略,该建筑在地震模拟分析中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 。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工作状态,构件损伤较小;在设防地震作用下,结构出现部分损伤,但仍能保持整体稳定,满足可修的性能目标;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虽然出现较大损伤,但避免了倒塌,保障了人员的生命安全 。

六、结论与建议

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法和优化策略是提高高层建筑抗震能力的关键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隔震减震设计等方法为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实际工程案例表明,采用合适的抗震设计方法和优化策略,能够使高层建筑在地震中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

参考文献

[1]郑兴,李志宝.基于高层建筑钢结构的抗震性能与优化方法[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5,24(09):25-27.

[2]高岩,王红军,汤明生,等.某大悬挑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与分析[J/OL].工业建筑,1-14[2025-05-2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068.TU.20250428.1007.010.html.

[3] 吕维波, 李国. 某外框斜柱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J]. 四川建筑,2025,45(02):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