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背景下恩施市崔家坝镇农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作者

潘呈阳 冯雪 郭倩 吴茗军 李昕然 马艳

武汉轻工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恩施市崔家坝镇中图分类号:G127;F327;F592.7 文献标志码:A基金项目: 2025 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510496157)作者简介:(2005),男,汉族,黄冈人,在读本科,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通信作者:(1984),女,汉族,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可持续发展。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业强国与全面乡村振兴需统筹推进农村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农村新兴产业,挖掘更多新资源支撑农村可持续发展。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国家农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2024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优化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目前,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大量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支持政策,农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我国各地乡村振兴探索的重要路径。

《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恩施州作为全国首批、省唯一整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单位,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因此,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崔家坝镇农文旅发展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有利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崔家坝镇农文旅融合发展优势

恩施市崔家坝镇自2020 年全面脱贫后,在国家政策指引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文旅”扩大为“农文旅”,以旅游业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以丰富的农业资源为旅游业发展奠定基础。

1.1 崔家坝镇概况

崔家坝镇地处恩施市东北部,地处北纬30°,与武陵山脉接壤,气候舒适,森林覆盖率达 80%,有“天然氧吧”之美誉,境内水文条件良好。“318”国道、泸蓉西高速公路穿镇而过,镇内三条主要公路已完成铺油工程,交通便利。该镇以党建为引领,形成“一园三区一走廊”的产业格局,发展富硒小土豆和羊肚菌等特色农业。崔家坝镇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底蕴深厚的文旅资源和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镇内资源最大优势在于不同村落的海拔高度差,海拔高度相差最大的两个村落可达 800 米,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以及特色旅游线路的规划。

1.2 崔家坝镇农文旅现状

崔家坝镇积极推进农业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跨越,培育壮大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利用当地丰富的硒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依托农业科学技术的支持推动蔬菜种植基地的建设,同时加强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入驻,推动三产融合。“恩施硒土豆”是该镇践行“三产融合”的主导产业,2024 年初种植两万亩,实现产值 600 万,其“薯—玉—豆”复合种植模式更是作为全州生产区示范推广。在科学技术支持方面,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在斑竹园村指导种植“硒滋圆 2 号“,产出的富硒油菜薹发展成为优势产业。在中国烟草总公司“国产雪茄开发与应用”重大专项项目支持下,崔家坝镇烟草也逐渐成为其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在文旅资源方面,崔家坝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滚龙坝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中有石狮子屋场古建筑、四房屋基古建筑等多个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明清古建筑;镇内现有千亩油菜基地、万亩恩施土豆种植基地,展现了宜居宜游、乡风淳朴的村庄;崔家坝南里渡村还将当地清朝五子同登科历史故事融于乡村旅游发展建设中,赋予水域景观新生命。

崔家坝镇充分利用自身农业优势,拓展农业功能,通过农事节庆活动打造特色“新名片”;通过“旅游+农业+生态”的模式打造观赏性景观,实现四级有花有景可赏;通过将地文景观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持续对滚龙坝村明清古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为实现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

2 崔家坝镇农文旅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崔家坝镇农业、文化和旅游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相关产业供给日渐丰富,村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农文旅融合初具雏形,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

2.1 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随着重庆、双核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崔家坝镇作为武渝相向发展的“十字区域”,人才、资金等受武渝虹吸效应影响较大;且其自身也面临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特色产业发展不平衡、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村发展活力不够强等问题。一方面,崔家坝镇地处山区,耕地分布不均匀,田地间道路交错纵横,农业配套设施不完善,资金投入较少,规模小,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在运行过程中稳定性不高;另一方面,崔家坝镇滚龙坝村内部历史文化缺乏挖掘,古屋保护措施不力,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弱。

2.2 产品经济效应持续性不强

崔家坝镇在农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新业态,但整个产业链缺乏系统整合,农文旅融合深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崔家坝镇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在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受资源、资金和技术的限制,三者之间融合效果并不明显,旅游产业链较窄,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品牌包装、文创设计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空缺,难以满足游客“休闲、放松、体验、住宿”等需求,在乡村旅游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该镇的营销宣传缺乏创新性,对游客吸引力不强,无法实现规模效应。

2.3 基础设施不完善

崔家坝镇旅游资源分布较为零散,主干道路和相关旅游景区之间的交通连接较弱,镇内的交通、餐饮和服务方面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同时住宿、停车、公共厕所等设施欠缺,限制了游客接待力和满意度。

2.4 特色文化元素不显著

崔家坝镇内的农文旅融合项目形式单一、内容重合度高,缺乏融合农业元素的文创产品、特色建筑和民俗活动。该镇对滚龙坝村的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方式还有可以发挥的空间。南里渡村对于“古渡文化”相关项目的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将文化元素具象化。

3 崔家坝镇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设内容

依托崔家坝镇丰富的农业资源、硒矿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通过资源整合与开发、历史文化传承、产业融合创新、品牌塑造与产品推广等措施,致力于开拓多元化的康养旅游模式,涵盖森林康养、运动康养、硒养生旅游等多个领域。同时致力于加强农文旅产业布局力度,走出一条“以乡村旅游为引擎,以现代农业建设为基础支撑,以文化创意为价值提升”的农文旅融合联动开发的产业振兴之路,构建一个多元化、互动式、可持续的农文旅融合示范区。

3.1 蝴蝶岩云端康养高山度假旅游产品

结合高山森林资源、山地地貌资源核心,开发包括森林康体养生、山地运动、户外健身等在内的全方位“养生+运动”的康养产品,包括打造文旅故事与 IP、建设高山康养步道系统、冥想瑜伽养生设施、特色民宿和富硒康养餐体验。

(1)文旅故事与IP

深入挖掘蝴蝶岩背后的故事和传说,作为恩施廪君与盐池女神故事的补充,纳入恩施州神话故事体系,借此增强崔家坝的知名度与整州文旅的关联度。发掘刘家河村蝴蝶岩纹样的独特之处,将其山体上一个显著的猫型图案(如图 1)作为崔家坝镇蝴蝶岩品牌的象征性标志,设计卡通化、人格化的猫咪形象,在此基础上衍生一系列旅游产品logo、表情包,强化 IP 形象和辨识度。故事内容上可继承并发展,在盐水女神和廪君爱情故事中创造一个以“猫”为主角的分支故事。通过这种方式,猫型 IP 形象成为了连接游客与恩施州、崔家坝镇的自然美景、文化故事的桥梁,打造出具有崔家坝镇特色的蝴蝶岩康养文旅品牌,实现品牌价值与康养产业的协同发展。

图 1 蝴蝶岩猫型图案示意图

(2)高山康养步道系统建设

连接村庄、森林、观景点等地,在道路上引入智慧旅游技术,介绍崔家坝镇独有的植物和生态知识,在提升游客体验的同时提升步道管理效率,搭配徒步导览服务,提供专业向导和安全保障,保障游客徒步安全。

(3)冥想瑜伽养生设施建设

依托崔家坝镇蝴蝶岩文化,利用自然景观作为冥想、瑜伽的背景,打造“崔家坝镇蝴蝶岩主题”冥想、瑜伽馆。同时提供多样化的冥想、瑜伽课程,融入崔家坝镇蝴蝶岩文化,可以相关故事或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4)特色民宿建设与富硒康养餐体验

将当地高山民宿改造与崔家坝镇蝴蝶岩的IP 与品牌结合起来,通过“壁画”“故事板”“猫形”装饰等形式,提供沉浸式的住宿文化体验。结合崔家坝镇富硒康养餐饮服务,强调食材来源本地化和有机种植,结合崔家坝传统特色菜肴,开发以富硒食材为特色的创新菜品,同时融入崔家坝蝴蝶岩文化,打造主题餐厅。

3.2 古韵崔家坝文化体验旅游产品

以南里渡、滚龙坝的古历史文化资源为主体,打造记忆“318”主题小镇、建设徽派文化小镇与开发文创产品、开发古树与风水体验区。(1)打造记忆“318”主题小镇

将小镇打造成为以老“318”国道为主题的文化体验区,包括历史展览、互动体验和主题活动。设立古道历史文化展览馆,通过图片、文献等结合 VR 技术展示国道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示“318”国道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价值; 设立古道特色建筑打卡点,组织古道徒步、骑行活动,让参与者在运动旅行中感受古道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氛围;定期开展古道摄影、文学创作等主题比赛,鼓励游客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对“318”国道的爱与感悟。

(2)徽派文化小镇与开发文创产品

修复和保护古建筑群,挖掘并讲述滚龙坝的历史故事。结合徽派建筑特色,设计当地特色徽派建筑的文创产品;打造恩施的徽派文化文创小镇,建造当地传统手工艺作坊,展示和传承当地传统手工手艺,提供文创 DIY 服务,让游客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文创产品。

(3)古树与风水体验区开发

挖掘古银杏树的历史背景、生存环境及其在雷击之后仍存活不朽的奇迹,收集并整理银杏周边农户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的故事,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打造滚龙坝依山靠水的民风家风文化宣传区,开展古树祈福等活动,向游客展示“好风水”的自然和谐之美。3.3“动感 318”户外体育旅游产品

利用南里渡运动基地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拥有建设户外体育产品的多项优势,开发“音乐彩虹”山地自行车道、打造健身步道体系、开展低空水上飞行体验项目和飞拉达攀岩探险。(1)“音乐彩虹”山地自行车道开发

在南里渡周边建设一系列山地自行车道(如图2),根据不同难度等级进行设计,以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车道将穿过多变的地形,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将人为创意设计融入路面,打造一条“音乐彩虹自行车道”,将路面喷成彩虹色带,附以崔家坝镇 Logo 的涂鸦图案。通过精确计算并设置不同宽度和深度、间隔的凹槽,轮胎与路面的摩擦能够产生音乐旋律的效果,为骑行者提供丰富的骑行体验。

图 2 山地自行车赛道示意图

(2)健身步道体系打造

开发多条健身步道(如图 3),连接河谷、水库和周边自然景观,为徒步爱好者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沿路配备步道导航和安全提示,定期维护步道,设置紧急救援点,在满足游客户外的野趣的同时确保游客体验的安全性。策划并实施多样化的赛事活动,弘扬“318”体育文化,促进体育交流,增强南里渡村乃至崔家坝镇的社会影响力。

图 3 健身步道示意图

(3)低空水上飞行体验项目

开展一系列低空水上飞行项目体验(如图 4),让游客在相对有安全感的环境中体验自由落体的快感;设计低空热气球飞行体验,让游客从空中俯瞰南里渡的壮丽景色;组织滑翔伞活动,配备专业教练,让游客享受飞翔的乐趣。

图 4 低空水上飞行体验项目示意图

(4)飞拉达攀岩探险

在峭壁和岩面上开发飞拉达攀岩项目,为攀岩爱好者提供安全且刺激的攀岩体验。开展夜间攀岩活动,让攀岩者体验“星空下的飞拉达夜攀”,提供独特的冒险体验。

3.4 生态研学、文化寻根教育研学旅游产品

利用南里渡村和滚龙坝村地区的资源,开展生态研学、徽派文化研学和劳动研学项目。

(1)生态研学项目

开展生态知识教育。利用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学习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动植物种类;组织生态保护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参与到实际的环境保护工作中;开展节气教育与体验,让学生深切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2)徽派文化研学项目

建设具有徽派特色的研学居所,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环境;系统整理狮子屋场的徽派文化,并制定成册,提供研学手册和教学材料;开展地形地貌考察、水文观测等地理研学项目,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利用户外自然景观和徽派建筑,开展写生研学项目,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绘画技巧。

让学生参与土豆采收,感受土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培养劳动精神;教授学生农业基础知识,培养其对农业的尊重和兴趣;设计传统农耕实践课程,让学生体验农耕文化。

(4)线路设计

推出三大主题精品线路。

其一是“翠峰溪行,康养三境——崔家坝康旅融合之旅”:南里渡水库——鸦鹊水村稻田——刘家河高山淌水区。

其二是“古道寻幽,古村揽胜— 崔家坝古文旅融合之旅”:南里渡村段“318”古道——滚龙坝古墓——滚

—滚龙坝古银杏,同时形成恩施市旅游的东大门,打造驿道小镇,形成恩施州康旅、文旅中部支撑点。

其三是“绿野寻踪,硒望田野——崔家坝生态农旅融合之旅”:斑竹园向阳花田——鸦鹊水油菜花田——崔家坝茶海旅游区,并与周边他县形成联动。

4 崔家坝镇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保障措施

4.1 市场宣传措施

(1)多方借力形成市场宣传矩阵

实时流动宣传,在恩施市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借助公交车与出租车的流动性让游客了解到崔家坝镇的农文旅融合示范点及特色节日。视觉听觉宣传,在恩施市城区主要交通道口的 LED 大屏高频次播放宣传视频,在恩施市广播电台黄金时段投入“锦绣崔家坝”专题节目,邀请文旅推介官走进直播间,搭建视听多角度宣传模式。

(2)打造体现农产品优良特性的产品名称

崔家坝镇在未来农产品品牌打造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古文化、富硒资源和集镇发展的历史,推出如“硒望田园的土豆”“隐居高山的茶叶”“长在悬崖上的南瓜”等一系列的农产品,实现“古硒”文化和农业的有机融合。

4.2 人才制度措施

(1)规范旅游从业人员行为

引进和培养一批爱岗敬业的人才,加大对景区服务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讲解能力;加强对当地从事旅游业人员的管理,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人员;因地制宜地制定旅游发展标准,规范民宿、餐饮、商店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形成良好的旅游市场氛围。(2)外引内育做好人才制度建设

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聘用本地经验丰富的经营者、愿意返乡创业的青年,通过专业培训等方式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为组建核心管理人员提供人才储备。引进“锄头导游”这一概念,将“旅游+人才培养+乡村人才振兴”相结合,为乡村导游提供专业的技能培训。

4.3 基础设施建设

(1)完善旅游接待设施

为方便游客游览参观,在已有的旅游景点规划停车场;配备相应的旅游酒店,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引进甲级民宿名牌,为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打造特色的旅游饭店品牌,将崔家坝镇特有的富硒资源和高山蔬菜等融入到饭店的建设之中。(2)完善旅游购物设施

可依据当地的“古渡文化”“高山富硒小土豆”“蝴蝶岩地貌”等特色开设特色纪念品商店或柜台,售卖独属于崔家坝镇的特色文创产品,满足游客在景区游览的购物需求。

(3)完善娱乐设施

在综合考虑旅游接待设施的过程中,开设“高山瑜伽”“南里渡水上运动”“土豆采收”等活动,让游客在游览观光的同时有趣味活动参与。

4.4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精细化农业,将崔家坝镇现有农业资源进行整体规划,以各个村落不同的农业种植作物吸引外来旅客。发展精细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在生产和经营的管理过程中做到规范标准、清洁生产、决策精准。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已成为各级政府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恩施市崔家坝镇应紧抓政策机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科学谋划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具体而言,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推进:

首先,强化顶层设计,明确战略定位,统筹制定农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优化“食、住、行、游、购、娱”全要素布局,构建以集镇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自然村落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其次,坚持多规合一,将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共同富裕与产业培育、现代农业发展等深度融合,形成产业联动、功能互补的发展体系,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最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科学评估生态环境承载力,合理调控开发强度,确保农文旅融合与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推动恩施市崔家坝镇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1]杨信娜,莫慧宁,吴秋霖,等.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以广西宾阳县黎塘镇梁村为例[J].山西农经,2025,(14):167-170+191.[2]杨丹.乡村振兴背景下奉节县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研究[D].重庆三峡学院,2025

[3]何娇萍.乡村振兴背景下潇贺古道 县朝东段为例[J].广西城镇建设,2025,(06):41-46.

[4]白斯琦,姚嘉译,李嘉萱,等.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以江苏省丰县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5,5(13):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