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部署流程与长期运维管理方法

作者

孙宇

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300352

一、引言

随着《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 (2024—2028 年)》的发布,我国智慧农业进入加速推广阶段,2024 年市场规模已达 100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 15% 以上。物联网技术作为智慧农业的核心支撑,其部署科学性与运维有效性直接决定生产效率提升幅度。当前存在 “重建设轻运维”“技术与场景脱节” 等问题,如设备选型不当导致的通信中断、数据管理不规范引发的安全风险等。本文基于农业农村部相关标准和典型案例,系统梳理部署流程关键环节,提出适配农业场景的长期运维方法,为智慧农业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

二、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部署流程

(一)需求分析与规划设计

需依据农业生产特点开展全面调研,明确监测指标与控制需求。如山东省邹平市智慧农场针对耕、种、管、收全流程无人化需求,确定土壤墒情、气象参数、设备状态等核心监测项,同步规划电力保障方案。参照《农业物联网规范管理办法》,需形成包含功能定义、性能指标、规模估算的需求文档,特别关注极端天气应对、设备续航等农业特殊要求。

硬件选型与网络搭建

硬件选型遵循 “场景适配” 原则:分散农田优先选择 LoRa 技术,其 10 - 15 公里覆盖半径和 5 - 10 年电池寿命适合偏远地区;高密度大棚宜采用 NB - IoT,单基站 5 万 + 连接能力满足每公顷 200+ 设备需求。苏州太湖绿意浓农场的实践表明,土壤传感器与智能断路器组合可实现灌溉、施肥的精准联动。网络架构采用分层设计,核心业务用 NB - IoT 保障实时性,边缘感知层用 LoRa 降低成本,通过双模网关实现协议互通。

(三)系统集成与测试验收

硬件部署需完成传感器校准、设备联网调试等步骤,软件平台搭建要实现数据采集、分析、控制功能闭环。参照 CSDN 博客的项目流程,需设置数据采集周期(如气象站每 5 分钟更新)、控制策略阈值(如湿度 85%自动排湿)等关键参数。测试阶段需进行 72 小时连续运行测试,重点验证极端条件下的系统稳定性,如邹平农场通过双回路供电设计将供电可靠率提升至 99.993% 。

三、长期运维管理方法

(一)设备与网络维护

建立“日常巡检+智能预警”机制:运维人员每日检查核心设备,确保传感器校准正常,检测供电系统及线路。通过物联网云平台实时监测设备数据,监控关键指标,系统自动预警。邹平供电公司实践表明,智能故障定位系统可快速锁定故障点,减少停机时间,降低运维成本。针对高粉尘、高湿度环境,采取纳米涂层防护、季度清洁等维护策略,建立年度校准制度,提升设备无故障运行时间。

(二)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

依据《农业大数据安全管理指南》,实施精细化分类分级管控:在数据采集环节,严格遵循 NY/T4061 - 2021元数据标准,通过部署智能传感器数据校验模块,对土壤湿度、气象监测等 13 类农业数据进行格式标准化处理,确保数据源头的规范性与兼容性;存储架构采用 "本地热备 + 云端冷存" 双模式,关键生产数据经国密 SM4算法加密后通过 VPN 专线传输至混合云平台,建立三级数据存储体系;分析应用环节构建 RBAC 权限管理模型,按农场管理层、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划分数据访问权限,并启用动态脱敏与操作审计功能。以太湖农场为例,其智慧农业可视化平台集成区块链存证技术,实现用水效率、能耗统计等核心数据的加密共享,同时通过数据沙箱技术支持多部门协同分析,累计帮助农场减少灌溉用水 18% ,降低设备能耗 12% ,为农业生产精准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安全保障。

(三)系统优化与成本控制

通过构建能效分析体系,实现资源动态优化配置。部署智能断路器和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灌溉系统、温控设备等能耗,生成可视化热力图,识别高耗水区和高耗能设备。基于数据分析,采用灌溉分区控制和设备错峰运行策略,提升能源利用率 15%-20% 。

建立机器学习模型,整合设备运行参数、故障记录和环境数据,运用LSTM 算法预测设备故障风险。针对高损耗部件,提前制定更换计划,降低突发性故障概率 40% 以上。通过设备健康档案和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结合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制定差异化运维策略。春耕备耕阶段,重点检测升级播种机械和土壤监测系统;秋收前,维护优化收获设备和仓储温湿度控制系统。建立运维日历与任务清单,采用远程诊断和模块化更换手段,确保系统在农忙时稳定运行,减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人员培训与应急管理

应急预案制定与细化:制定全场景应急预案。网络中断时,区分内部网络故障与外部运营商故障处置流程,部署5G 应急通信设备和卫星通信备用方案。针对数据泄露风险,建立数据分级保护机制,加密核心农业生产数据,制定泄露后的溯源、隔离、恢复流程。明确IT 运维部门、数据安全团队、农业技术人员的责任,形成责任矩阵表。

应急演练实施与优化:遵循《智慧农业应急管理规范》,每年组织 1-2 次多部门协同应急演练。首次桌面推演,模拟系统瘫痪、数据丢失等场景,梳理漏洞。第二次实战演练,模拟网络攻击与设备故障,检验应急预案有效性。演练后召开复盘会议,形成优化报告,持续完善应急处置机制。

四、结论

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的高效运行依赖科学部署与精细化运维。在部署阶段,需根据不同场景如大田作物、温室大棚、畜禽养殖等,解构其需求,分别匹配气象监测、水肥一体化、环境调控等技术模块,实现精准适配。运维中,构建“设备-数据-人才”三位一体管理体系:评估设备健康度,利用机器学习预警故障;搭建数据中台,为决策提供依据;培养运维团队,提升操作与故障处理能力。实践表明,在华北某智慧农场,部署与运维使人力成本降低 70% ,巡检频次减少,作物产量提升 15% ,优质果率提高 22% 。未来,建议应用AI 预测性维护和边缘计算技术,增强系统自优化能力,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1]张冬萌.智慧农业的物联网系统设计方法研究[J].互联网周刊,2024,(14):68-70.

[2]李航;董安明;禹继国;韩玉冰.基于前后端分离架构的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22,45(14):63-68.

[3]张羽.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J].智能城市,2023,9(5):1-3

[4]尹丽.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探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9):36-37.

[5]韩二锋;姚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发展探究[J].南方农机,2023,54(1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