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及其安全技术应用分析

作者

符敏

肇庆市创兴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省四会市 526200

引言

电力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是为满足施工期间电力需求而设置的临时供电系统。然而,临时用电系统具有临时性、流动性强、用电设备多样等特点。因此,有必要对临时用电及其安全技术应用进行深入分析,以提高施工现场的用电安全水平。

1 临时用电的主要特点

1.1 临时性强

临时用电系统的“ 临时性强” 主要体现在其使用周期上。与永久性电力系统不同,临时用电系统仅在施工阶段存在,一旦施工结束,该系统就会被拆除。这种短暂的使用周期意味着在设计时需要考虑更多的灵活性和便捷性,以适应不同施工阶段的变化需求。由于临时性强,临时用电系统的负荷需求也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在不同的施工阶段,所需的电力设备种类和数量都会有所不同,从而导致用电负荷的显著变化。这就要求临时用电系统在设计时必须具备足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以满足不同负荷需求的变化。

1.2 用电量波动范围大

用电量的波动范围大,主要源于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复杂性和动态性。随着施工进度的推进,不同阶段的施工任务对电力的需求截然不同。例如,基础开挖阶段可能仅需照明和基本的小型电动工具,而到了设备安装和调试阶段,则需要大量的大型电力驱动设备,如起重机、焊机、压缩机等。这种施工任务的多样性直接导致了用电量的剧烈波动。此外,天气条件、施工计划的变化以及突发事件的应对等因素,也可能进一步加剧用电量的波动。例如,恶劣天气可能导致施工暂停或减少,从而降低用电量;而紧急任务的加入则可能需要迅速增加电力供应以满足额外需求。

2 临时用电安全技术应用的关键环节

2.1 配电系统的安全技术设计

科学的配电系统设计是临时用电安全的核心。需严格遵循“ 三级配电两级保护” 原则,在总配电箱与开关箱中分别装设漏电保护器,形成两级保护。开关箱的配置需满足“ 一机一闸一漏一保” 要求,每台用电设备单独配备开关箱,避免多设备共用一个开关箱导致的控制混乱。漏电保护器的参数选择需精准,开关箱内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应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不应大于0.1s,以快速切断故障电路;总配电箱内的漏电保护器参数可适当放宽,但需与开关箱形成分级保护配合。此外,配电装置的接地保护系统需可靠,采用TN-S 接零保护系统,将工作零线与保护零线严格分开,保护零线需在配电系统的始端、中间端、末端多次重复接地,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

2.2 电气设备与线路的安全防护技术

电气设备与线路的防护需贯穿全使用周期。电缆敷设时,优先采用架空敷设方式,架设高度应满足规范要求;若需埋地敷设,需穿管保护,埋深不小于 0.7 米,并在地面设置警示标识,避免机械损伤。电缆接头需采用专用接头连接,做好绝缘密封处理,严禁绞接或裸露接头。手持电动工具与移动式设备的防护需格外注意。此外,需定期对电气设备进行绝缘检测,每月至少检测一次,对电焊机、水泵等设备的绝缘电阻进行测量,确保其绝缘性能符合要求,检测结果需记录存档。

2.3 临时用电的防雷与防雨技术

施工现场的防雷与防雨措施不可忽视。在塔吊、脚手架等高大设施顶端需装设避雷针,避雷针的保护范围需覆盖整个施工区域,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4Ω 。配电箱、开关箱需采用防雨型外壳,放置在地势较高、干燥通风的位置,避免雨水浸泡;箱门需严密关闭,进出线口做好密封处理,防止雨水渗入。雷雨天气需强化应急防护,及时停止室外电气作业,将手持电动工具等设备转移至室内;切断不必要的电源,仅保留必要的照明用电。雨后复工前,需对电气设备、线路进行全面检查,用绝缘电阻表测量绝缘电阻,确认无受潮、漏电情况后方可恢复用电。

3 临时用电安全管理的优化策略

3.1 完善管理制度与责任体系

建立健全临时用电管理制度是安全管理的基础。施工单位需制定临时用电专项施工方案,经技术负责人审批后实施,方案需明确配电系统设计、设备配置、防护措施等内容。同时,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项目经理为临时用电安全第一责任人,电工负责日常巡检与维护,施工人员需严格遵守用电规范。加强人员培训与考核,对电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定期组织电工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熟悉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3.2 强化现场巡检与隐患整改

现场巡检需常态化、精细化。电工需每日对配电装置、线路、设备进行巡检,重点检查配电箱内开关状态、漏电保护器动作性能、电缆有无破损、接地连接是否牢固等;每周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绝缘电阻、接地电阻进行测量,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巡检过程中若发现电缆拖地、设备未接保护零线等违规操作,需立即制止并要求整改。建立隐患整改闭环机制,对巡检发现的隐患登记造册,明确整改责任人与整改期限,整改完成后由电工复核验收,确保隐患彻底消除。对重大隐患,如漏电保护器失灵、电缆严重破损等,需立即停止相关区域用电,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待隐患整改完毕后方可恢复供电。

3.3 引入信息化监控技术

借助信息化技术提升临时用电管理效率。在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内安装智能监控装置,实时监测电压、电流、功率、漏电电流等参数,通过无线传输将数据发送至管理平台,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或电脑实时查看用电状态,当出现过载、漏电、电压异常等情况时,系统自动发出报警信号,便于及时处置。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对施工现场配电箱周边、电缆敷设路径等用电关键区域进行监控,及时发现违规操作行为。同时,建立用电设备台账,通过信息化平台记录设备的型号、使用时间、检修记录等信息,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避免因设备老化未及时更换引发安全事故。

3.4 做好保护接零线和保护接地工作

在用电安全保障中,深刻理解保护接零线与保护接地的基本原理是重要的保证工程。保护接零线的作用在于,当电气设备发生漏电时,通过接零线将漏电电流迅速导入大地,从而避免电流通过人体造成触电事故。而保护接地则是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或其他导电部分与大地相连,以降低设备的接地电阻,确保在设备绝缘损坏时,人员接触设备外壳不会遭受电击。严格遵循相关电气安全规范与标准至关重要。在施工前,应仔细研究并遵循国家及地方关于临时用电系统的电气安全规范与标准,确保保护接零线与保护接地工作的设计、施工与验收均符合规定要求。在工程的安全管理中需要注重细节,确保保护接零线与保护接地工作的实效性。在施工过程中,应仔细检查电气设备的接地与接零情况,确保所有设备均正确接地或接零。对于发现的问题,如接地电阻超标、接零线断裂或连接不牢等,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结语

电力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管理需兼顾技术应用与管理优化,通过完善制度、加强巡检、引入信息化技术,提升管理效能。只有将安全技术与管理措施深度融合,才能有效防范临时用电安全风险,保障施工人员生命安全与工程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李昊.电力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及其安全技术应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31):1-3.

[2]王琦,潘铁铮.电力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特点与安全管理措施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30):4-6.

[3]蔡德江.电力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及其安全技术应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11):1-3.

[4]梅毅.电力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措施探讨[J].光源与照明,2022,(09):24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