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G 与UWB 融合的煤矿井下人员高精度定位与应急通信系统研究
李晨旭
煤科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 辽宁抚顺 113000;煤矿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辽宁抚顺 113122
一、引言
煤矿安全生产关乎重大,井下人员实时定位与应急通信是安全保障关键。传统定位系统精度低,应急通信存在信号差、延迟大等问题。5G 的高速率、低时延和UWB 的高精度测距能力,为煤矿井下安全管理带来新方向。二者融合构建的系统,将有力提升煤矿井下安全保障水平。
二、系统架构设计
2.1 总体架构
基于5G 与UWB 融合的煤矿井下系统由井上控制中心、井下 5G 网络、UWB定位基站、人员定位标签及应急通信终端构成。井上控制中心是数据处理中枢,经核心网与井下 5G 网络相连,完成数据汇总分析与指令下达;井下 5G 网络作为传输骨干,保障UWB 定位数据、应急通信信息的高速上传与指令下发。UWB定位基站部署于巷道关键位置,实现人员高精度定位;人员定位标签集成UWB通信、定位与应急按钮,便于人员随身使用;应急通信终端分布井下各处,支持紧急情况下的语音、视频通信。
2.25G 网络部署
井下5G 网络采用分布式基站架构,以光纤连接基带单元(BBU)与各巷道射频拉远单元(RRU)。RRU 负责信号收发,实现井下全覆盖,其防爆、防尘、防潮设计及强抗干扰能力,适配井下复杂环境。网络配置依业务需求分配带宽,定位数据采用低时延、高可靠模式传输,应急视频流保障充足带宽,确保通信质量。
2.3UWB 定位基站部署
UWB 定位基站按三角形或四边形分布于巷道顶壁,保证各定位区域至少 3基站覆盖,间距 30-50 米。基站通过有线或无线接入 5G 网络,上传定位数据。采用多天线技术增强信号接收与抗干扰能力,同时精确同步基站时钟,降低时钟偏差导致的测距误差,提升定位精度。
三、定位算法研究
3.1UWB 测距原理
UWB 定位基于TOA(到达时间)或TDOA(到达时间差)原理进行测距。以 TOA 为例,人员定位标签向周围的 UWB 定位基站发送 UWB 脉冲信号,基站接收到信号后记录信号到达时间。由于信号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已知,通过计算信号从标签到基站的传播时间,即可得到标签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假设信号传播速度为 c,信号从标签到基站的传播时间为t,则标签与基站之间的距离 d=c*t
3.2 定位解算算法
在定位解算环节,本系统综合运用三边定位算法与加权最小二乘法。先借助多个UWB 定位基站与人员定位标签的测距数据,构建三边定位模型。通过该模型,理论上能依据基站坐标与标签到基站的距离,计算出标签的坐标位置。
然而,实际测量中存在噪声干扰与测量误差,会影响定位精度。为此引入加权最小二乘法,根据测距精度、信号强度等因素,为每个测距值赋予权重,精度高、信号强的测距值权重更大。通过最小化加权后的误差平方和,优化定位计算,从而得到更精准的人员定位结果,确保井下人员位置信息的可靠性。
3.3 抗干扰与误差修正
井下环境复杂,存在多种干扰因素影响UWB 定位精度,如非视距(NLOS)传播、多径效应等。为减小 NLOS 误差,采用基于信号特征的NLOS 识别算法,通过分析UWB 信号的到达时间、信号强度、信号波形等特征,判断信号是否受到 NLOS 干扰。对于受到 NLOS 干扰的测距值,采用统计模型或机器学习方法进行修正。针对多径效应,采用 RAKE 接收机技术,对多个路径的信号进行分离和合并,提高信号的信噪比,从而提升测距精度。同时,通过卡尔曼滤波算法对定位结果进行实时滤波,进一步减小噪声和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四、应急通信机制
4.1 通信协议
应急通信采用定制的通信协议,基于 5G 网络的切片技术,为应急通信业务分配独立的网络切片,保障通信的可靠性和低时延。在协议设计上,采用短消息和语音、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在紧急情况下,人员通过定位标签上的应急按钮触发短消息报警,同时自动连接至最近的应急通信终端,进行语音或视频通话。通信协议支持自适应编码和调制技术,根据网络信号质量和信道状况,自动调整编码和调制方式,保证通信的稳定性和流畅性。
4.2 语音与视频通信
应急通信终端具备高清语音和视频通信功能。语音通信采用先进的语音编解码算法,如 AMR-WB(自适应多速率宽带),提高语音质量和抗丢包能力。视频通信采用H.264 或H.265编码标准,根据网络带宽动态调整视频分辨率和帧率,在保证视频清晰度的同时,确保视频流的实时传输。在网络延迟较大时,采用视频缓存和预取技术,减少视频卡顿现象。同时,应急通信终端支持双向通信,井上控制中心和井下人员可以实时进行信息交互。
4.3 通信可靠性保障
为提高应急通信的可靠性,采用冗余链路设计。除了 5G 网络作为主通信链路外,还配备了备用通信链路,如基于 LoRa(远距离无线电)的低功耗通信链路。当5G 网络出现故障或信号中断时,自动切换至备用通信链路,保证通信的连续性。在信号增强方面,应急通信终端和人员定位标签采用高增益天线,提高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能力。同时,在井下关键区域设置信号中继器,增强信号覆盖范围和强度。此外,通过网络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实时监测通信网络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通信故障。
五、系统实现与测试
5.1 系统实现
在某煤矿井下进行系统试点部署。5G 网络部署了 10 个 RRU,实现了主要巷道的5G 信号全覆盖。UWB 定位基站共部署了50 个,按照设计的布局方案分布在巷道中。人员定位标签为每个井下作业人员配备,共发放200 个。应急通信终端安装在井下各个作业区域和避难硐室,共计 30 个。井上控制中心搭建了数据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运行定位数据处理软件和应急通信管理软件。
5.2 定位精度测试
在井下不同区域设置多个测试点,每个测试点安排测试人员携带定位标签。通过与实际测量的坐标进行对比,测试系统的定位精度。测试结果表明,在视距环境下,系统定位精度可达 10-15 厘米;在非视距环境下,通过抗干扰和误差修正措施,定位精度可稳定在 20-30 厘米,满足煤矿井下高精度定位的需求。
六、结论
本文提出的基于 5G 与UWB 融合的煤矿井下人员高精度定位与应急通信系统,通过合理的系统架构设计、先进的定位算法和可靠的通信机制,实现了井下人员的高精度定位和高效应急通信。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定位精度高、通信响应快,能够有效提升煤矿井下的安全管理水平。
未来,随着 5G 和UWB 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可以进一步优化系统性能。例如,在定位算法方面,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对复杂井下环境的适应性和定位精度;在通信方面,探索更高频段的通信应用,提升通信速率和容量。同时,加强系统与其他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的融合,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协同,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更全面、更可靠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温贤培.煤矿井下 UWB 读卡器天线标定方法研究[J].煤矿安全,2022,53(12):129-132.
[2]杨恒,辛新平,魏国营,等.九里山矿底板岩巷施钻瓦斯涌出规律研究[J].煤矿安全,2022,53(12):163-166.
[3]李岚,杨玉中.温度对煤尘水分蒸发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J].煤矿安全,2022,53(10):141-146.
作者简介:李晨旭,1990 年 7 月 3 日,男,山东省新泰市,汉族,本科,工程师,煤矿安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