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化学教学中美育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张辰秋

巴城高级中学 江苏省昆山市 650500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明确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列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五大素养不仅强调科学认知能力,更隐含对“美”的追求— —物质微观结构的对称美对应“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化学反应的规律美支撑“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实验设计的严谨美契合“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一、深挖教学内容,提炼化学美的三大维度

(一)物质结构之美

着眼于“宏观形态”与“微观结构”的审美特性,在“原子结构”教学环节里,借助模型来展示电子云的对称分布形态,促使学生体悟“微观世界的和谐美”;在实施“有机化合物”教学期间,比较乙烷(链状)和苯(环状)的结构差别,引导学生发现“结构多样性中的秩序美”[1]。

(二)变化规律之美

查找化学反应中的“有序性”与“统一性”,教学“氧化还原反应”时,让学生探寻到“电子转移守恒”为反应的关键规律,诸如铁和硫酸铜、锌和稀硫酸等不同物质间的氧化还原现象,均依照这一规则,体悟“变化中的统一美”;在“化学平衡”课程教学期间,借助浓度、温度对平衡移动产生影响的实验,让学生目睹“平衡状态从打破到重建”进程,感受“动态平衡中的和谐美”。

(三)应用价值之美

实现化学知识和“生活、社会”人文美的关联,开展“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教学工作时,呈现“故宫铜缸的防腐技术”,让学生认识到化学防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相互结合,体悟“科技中的人文美”;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课程教学期间,引入“可降解塑料”研发介绍,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技术对环保的积极意义,感受“实用美”与“责任美”融合。

二、创新教学方法,构建“感知—体验—创造”的美育课堂

(一)实验教学强化审美感知

把实验规划与“现象美”相融合,如在“焰色反应”实验里,让学生去观察钠(黄色)、钾(紫色)、钙(砖红色)火焰颜色的差别,用相机拍摄记录“多彩火焰”,同时探究“焰色与金属离子结构”的关联;开展“银镜反应”实验时,让学生留意“试管内壁光亮银镜”的生成过程,探究“银镜均匀附着”的条件,既能熟知实验原理,而且感受化学现象所呈现的“直观美”[2]。

(二)项目学习深化审美体验

策划“化学美育小项目”,像“制作化学主题手抄报”,引导学生围绕“物质结构”“化学反应”主题,把化学知识融入绘画与文字,通过色彩与构图彰显化学美感;“校园化学美景拍摄”活动,引导学生查找校园中的化学成分,利用照片搭配文字解读“身边的化学美”。学生对“校园荷花池的水”进行拍摄,利用pH 测试手段,得出池水为弱碱性的结论,运用“水的电离平衡”知识,在照片旁边写上“弱碱性的池水,滋养荷花生长——化学与自然的共生美”,达成知识与审美融合。

(三)创新实践激发审美创造

引导学生借助实验规划、模型搭建展现化学之美,以“晶体生长创新实验”为例,学生自行调控温度和浓度,试着培育“更大、更规则”的硫酸铜晶体,并且记录下生长的进程;开展“有机分子模型设计”工作时,借助3D 打印工艺打造“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设计期间对结构比例加以优化,让模型既符合科学规律,又具备“对称、美观”的视觉成效。学生所设计的DNA 模型里,碱基对排布既依照“A - T、G - C”配对规则,还借助彩色印刷来区分不同碱基,达成“科学准确性”与“视觉美观性”融合,提升“证据推理”与“审美创造”素养。

三、完善评价体系,建立“过程+结果”的美育评价标准

(一)过程性评价

留意审美投入,借助课堂观察与活动记录,评估学生在“感知美、体验美”方面的表现,像“实验观察期间是否可发现现象美”“项目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解读化学美”,构建“化学美育成长手册”,要求学生记录“我发现的化学美”“我的实验创美过程”,教师按一定周期进行批注与反馈,像“你对苯分子结构的阐释十分深入,可结合对称美分析其稳定性,继续努力!”[3]。

(二)终结性评价

关注审美呈现,单元测试和学业水平考试期间,增添与美育相关的开放性题目,如“请从‘结构美’视角,剖析甲烷和乙烯化学性质的差别”“结合具体例子,阐释化学技术怎样达成‘实用美’和‘环保美’的融合”,此类题目不只是检验学生知识水平,还对其“审美判断与表达能力”作出评估。

(三)多元评价

采用学生相互评价与社会评估方式,开展 “化学美育作品展示会” 活动,安排学生对手抄报、模型作品开展互评活动,按照“科学准确性”“审美创新性”“表达清晰度”这三个维度打分评判;邀约化学工程领域专业人士与环保领域专家对学生的“可降解塑料研究报告”开展点评,从“技术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给出专业反馈,拓展学生审美眼界。

四、结语

从核心素养角度出发的高中化学美育结合,并非“额外添加美育内容”,而是要追溯到化学学科的根本,既需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与思维方法,又让学生发觉化学的“美”与“善”,深入挖掘化学美的本质、革新美育教学手段、健全美育评价机制,可让化学课堂从“枯燥的公式”变成“鲜活的美学空间”,既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又能培育其人文审美水平,最终实现“科学与人文共生、知识与素养齐飞”这一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祝艳芳,黄子涵,王涛. 化学美育视域下高中化学“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J].化学教与学,2024,(14):46-49.

2]陈雨,栾芳. 五育并举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美育实施途径[J].云南化工,2024,51(07):217-220.

[3]刘晓梅,崔馨. 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实践路径探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11):226-227.

昆山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 年度课题,课题题目《核心素养视域下美育融入高中化学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