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慧工地技术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实践与成效评估

作者

刘佳磊

延安新悦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一、引言

建筑施工行业因作业环境复杂、人员流动频繁等特点,始终面临较高安全风险。据应急管理部数据,2023年我国建筑施工领域共发生安全事故832 起,其中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传统风险占比超 70% 。传统安全管理依赖人工巡查与经验判断,存在响应滞后、覆盖不全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化施工场景需求。

智慧工地技术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通过“感知-分析-决策-执行”闭环管理,实现施工安全风险的主动预警与精准管控。近年来,多地住建部门已将智慧工地建设纳入强制标准(如《智慧工地建设技术标准》JGJ/T 437-2018),其在安全管理中的实践价值逐步凸显。本文基于实际工程应用,系统探讨智慧工地技术的实践路径与成效。

二、智慧工地技术的核心架构与安全管理应用逻辑

(一)核心技术架构

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以“三层架构”为支撑:

感知层:通过各类传感器(如定位标签、振动传感器、红外摄像头)实现对人员、设备、环境的实时数据采集,典型设备包括:北斗定位终端(定位精度1-3 米)、AI 安全帽(集成心率监测、SOS 报警功能)、毫米波雷达(监测区域入侵)等。

平台层:依托云计算技术构建数据中枢,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如人员定位数据与BIM 模型叠加、设备运行数据与维保记录关联),并通过算法模型(如风险矩阵法、机器学习分类模型)进行数据解析。

应用层:面向管理人员提供可视化管控界面(如安全风险热力图、预警信息看板),面向作业人员提供移动端交互功能(如隐患上报、安全教育推送)。

(二)安全管理应用逻辑

智慧工地技术通过“三个转变”重构安全管理模式:

1.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警”:通过实时监测数据预判风险,如当塔吊运行速度异常时,系统可提前10-15 秒发出过载预警,避免设备倾覆。

2. 从“全面巡查”到“精准管控”:基于数据定位高风险区域,如通过人员定位数据发现某作业面违规聚集超5 人时,立即推送管控指令至现场管理人员。

3. 从“经验驱动”到“数据决策”:通过历史数据建模优化管理策略,如分析近3 个月隐患分布数据,将脚手架搭设区域列为重点巡查对象。

三、智慧工地技术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具体实践

(一)施工人员安全管控

1. 定位与行为规范:通过北斗定位系统实现人员“电子围栏”管理,当人员进入高压线10 米警戒区、深基坑边缘2 米禁入区时,终端设备立即发出声光报警,同时平台推送预警信息至安全员。某住宅项目应用该技术后,人员违规进入危险区域次数较传统管理下降 82% 。

2. 健康与资质管理:AI 安全帽内置的生理传感器可实时监测作业人员心率(正常范围 60-100次/分钟)、体温(正常范围36-37.2℃),当数据异常时自动触发救援 平台同步关联人员资质数据库,对特种作业人员(如焊工、塔吊司机)实行“无证上岗”实时拦截,某商业综合体项目通过该功能避免了 3 起无证操作事件。

(二)施工设备安全监测

1. 大型机械动态监管:在塔吊、施工电梯等设备上安装振动、倾角传感器,实时采集运行参数(如塔吊起重量、幅度、高度),当起重量超过额定值90%时,系统自动限制操作并推送预警;通过 AI 视频分析监测设备维保情况,如发现塔吊钢丝绳断丝超 3 根时,强制锁定设备并生成维保工单。某市政桥梁项目应用后,设备故障导致的安全隐患下降 65% 。

2. 中小型机具管控:通过RFID 标签实现机具“身份化”管理,平台记录设备使用年限、维修次数等信息,当手持电动工具绝缘电阻低于0.5MΩ时,自动提醒报废更换;结合作业面定位数据,确保机具“按需调配”,避免因设备闲置堆积引发物体打击风险。

(三)危险源动态识别与管控

1. 环境风险监测:在施工现场布设温湿度、风速、粉尘传感器,当风速超过 10.8m/s (6 级风)时,自动禁止高处作业;粉尘浓度超过0.5mg/m³时,联动雾炮机启动降尘。某化工厂房项目通过该系统,将施工扬尘投诉量降至0 起。

2. 结构安全监测:在深基坑边坡、高支模架体上安装位移传感器,实时监测水平位移(预警值≤3mm/天)、沉降量(预警值≤2mm/天),数据通过4G 网络传输至平台,当接近预警值时生成趋势曲线,辅助管理人员制定加固方案。某超高层项目应用该技术后,成功预警2 次基坑边坡微量滑动,避免了坍塌事故。

(一)现存问题

1. 技术适配性不足:部分项目盲目引入高端设备(如 5G+AR 远程监管系统),但因工地网络信号弱(4G 覆盖率仅 60%) ),导致设备频繁离线;部分传感器在高温 Γ(>40C) )、高湿(湿度 >90%) )环境下故障率超 20% 。

2. 数据孤岛现象:不同技术模块(如人员定位系统与BIM 模型)数据接口不统一,导致“人员位置无法与结构模型叠加展示”等问题,影响管理决策效率。

3. 成本压力较大:中小型项目智慧工地系统初期投入约 50-100 万元,年均运维成本约10 万元,部分企业因资金压力选择“只装不用”,设备闲置率超 30% 。

(二)优化建议

1. 分场景技术选型:根据项目类型制定方案(如房建项目优先配置人员定位+视频监控,市政项目重点部署设备监测+环境感知);选择工业级传感器(耐温-20-70℃、防水IP67),并提前测试工地网络,必要时布设专用基站。

2. 推动数据融合:遵循《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GB/T 51212-2016,要求技术供应商开放数据接口,实现“人员-设备-环境”数据联动(如人员靠近危险设备时自动触发双重预警)。

3. 创新成本分摊:采用“租赁+服务”模式(如每月支付5-8 万元租用系统,供应商负责运维),降低初期投入;政府可对智慧工地项目给予补贴(如按项目造价的0.3%补贴),或在招投标中给予加分(如加2-3 分)。

五、结论

智慧工地技术通过实时感知、数据驱动的管理模式,有效破解了传统施工安全管理的痛点,在人员管控、设备监测等场景的实践中展现出显著成效——既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率,又提升了管理效率,且长期来看具有正向的投入产出比。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如边缘计算降低数据延迟、数字孪生实现全场景模拟),智慧工地安全管理将向“无人化巡查、智能化决策”升级。企业需结合自身实际,合理选择技术方案,避免“重硬件轻软件、重安装轻应用”,真正发挥技术在安全管理中的核心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智慧工地建设技术标准(JGJ/T 437-2018)[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

[2] 王健, 李辉. 智慧工地物联网技术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施工技术, 2023, 52(12): 123-127.

[3] 张伟, 刘芳. 基于 BIM+物联网的智慧工地安全预警系统设计与实践[J]. 工程管理学报, 2022, 36(5):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