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朋辈互助工作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文献综述
杨荔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 430070
一、引言
随着社会竞争加剧与职业教育改革深化,高职学生面临学业压力、就业竞争与身份认同等多重挑战,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国家政策为此提供了明确指引:《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建立宿舍、班级、院系、学校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将朋辈力量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网络[1];《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进一步强调“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 / 个人四级预警网络”,突出学生骨干、宿舍长等朋辈力量的作用,为高职朋辈互助模式探索提供制度支撑[2]。
朋辈互助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凭借“贴近性、即时性、互助性”优势,既能发挥学生主体性、营造积极校园心理氛围,又能弥补专业心理咨询资源不足,对完善高职心理育人体系意义重大。本文基于百余篇文献与政策文本,梳理高职朋辈互助模式的构建逻辑、实践路径与优化策略,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推动心理育人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二、政策依据与理论基础
(一)政策导向与功能定位
1.顶层设计强化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要求“构建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3];《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1];《专项行动计划》强调“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2]。三大政策形成闭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此背景下,朋辈互助作为“全员参与”关键载体,依托同龄人亲和力,将心理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场景,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共建”的范式转型,支撑“三全育人”格局落地[4]。
2.危机干预前移
教育部相关文件明确要求构建完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实证研究显示,约 70%学生首次遭遇心理困扰时优先向同龄人求助[5],凸显朋辈 机早期察觉中的关键作用。经专业培训的朋辈辅导员,能敏锐捕捉同学行为、情绪细微变化,成为危机筛 哨站”[6]。他们活跃于宿舍、班级等日常场景,弥补专业心理教师难以时刻陪伴的不足,实现危机信号早发现、早报告,为后续干预争取时间,筑牢校园心理安全第一道防线。
(二)理论支撑
1.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提出个体行为可通过观察模仿习得,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朋辈榜样作用显著。李明晋研究发现[7],医药卫生类专业中,成功克服实习压力、职业困惑的朋辈,其应对策略与积极心态易被他人模仿,且朋辈互动使榜样行为更易传播,比传统说教更能促进学生行为调适与心理成长,助力将抽象心理健康知识转化为行动。
2.积极心理学
以挖掘个体积极品质为核心,其PERMA 模型为高职朋辈互助提供框架。栗艳在高职新生宿舍团体辅导中[8][9],依此模型设计方案:引导分享积极事件、组织合作任务、构建良好人际关系,不仅改善宿舍人际,还提升学生心理资本,证实从“优势视角” 借朋辈互动挖掘内在积极力量的作用。
3.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个体发展受多层环境影响,何蓉蓉(2025)据此构建高职朋辈互助“四级联动”模型[10]:宿舍设心理信息员,班级由心理委员组织班会,院系专业朋辈团队提供培训,学校心理中心整合资源,形成全覆盖心理支持网络,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三、高职朋辈互助模式的实践路径
(一)组织架构规范化
1.四级网络构建
高职院校普遍形成“班级 - 院系 - 学校 - 专业支持”四级朋辈互助网络,实现分层管理与联动响应。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TPS 朋辈心理互助工作体系”[11] 为例,通过“心理委员(班级信息收集)- 朋辈辅导员(院系初步干预)- 心理社团(校级活动组织)- 专业教师(全程督导)” 层级架构,保障心理信号及时传递与资源高效整合,形成“发现 - 干预 - 转介 - 跟进”闭环机制。
2.制度保障创新
济南职业学院制定《高职朋辈团体辅导带领者认证标准》[12],涵盖选拔、培训、考核12 项标准化流程,使朋辈队伍专业合格率达 89%;同时建立“朋辈督导日志制度”,要求带领者每周记录反思,由专业教师批注反馈,形成 “实践 - 反思 - 提升” 良性循环,为队伍专业性提供长效保障。
(二)能力培养体系化高职朋辈互助者能力培养形成多维体系:
专业技能维度:辽源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心理赋能” 培训体系[4],设“基础理论 - 实操技能 - 伦理规范”三阶课程,结合“案例研讨 + 角色扮演”实训,使互助者助人技巧掌握率达 92% ,能独立处理80% 一般性心理困扰。
技术融合维度:张加薇提出“自媒体场景化培训”[13],模拟抖音、微信等平台场景,训练互助者识别网络心理谣言、解读隐晦求助信号的能力,信息识别准确率较传统培训提升 35% 。
文化赋能维度:夏燕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朋辈培训[14],通过“红色故事分享会” 等活动引导互助者汲取心理韧性,其带领的团体辅导中,学生抗挫折量表得分平均提升 28% ,实现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融合。
(三)应用场景多元
1.危机干预前哨
谢阳熙等研究显示[5],经培训的朋辈辅导员能精准识别预警信号,通过“陪伴稳定 - 联动报告 - 辅助干预”流程,使危机事件专业干预响应时间缩至4 小时内,危机转化率较传统模式降低 40%: ;某医学高职朋辈辅导员曾通过观察实习学生情绪,识别3 例创伤后应激倾向个案。
2.学业就业支持
张雪莹在汽车类专业推行“朋辈就业导师制”[15],选拔优秀毕业生或技能竞赛获奖者分享行业动态与面试技巧,参与学生职业焦虑量表得分降低 31% ,专业技能考核通过率提升 25% 。
3.宿舍心理微生态
栗艳基于积极心理学 PERMA 模型设计宿舍团体辅导,通过“小确幸分享”“矛盾调解”等活动改善人际氛围,参与宿舍“人际满意度” 等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矛盾上报率下降58%。
此外,朋辈互助还拓展至民族学生文化适应、技能竞赛心理调适等场景,形成覆盖“生活 - 学习 - 职业 - 心理”的全场景支持网络。
四、现实困境与归因分析
当前高职朋辈互助存在三方面的突出问题:其一,培训体系碎片化,“重形式、轻实效”特征显著。徐亮调研显示65%院校对朋辈辅导员培训时长不20 学时,且多为理论内容,缺乏模拟咨询、危机干预演练等实操环节[16];庞少红指出多数院校无系统督导机制,导致互助者“学用脱节”[17],2023 年广西相关技能大赛中38%参赛学生因实操不足出现技术生硬、伦理边界模糊等问题[18],甚至可能引发二次伤害。其二,专业支持不足。尹铧娟等研究显示,“虽然已经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 的要求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但仍然呈现出师资队伍配套跟不上的情况,如年龄结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男女比例等都存在提升空间”[19]。慕祎调查发现 72%朋辈辅导员曾独自处理超能力范围问题[20],某医学高职案例中,互助者对“实习焦虑”与“创伤应激”识别混淆率达45%,既延误干预时机,也易致互助者心理耗竭。其三,跨领域融合薄弱。朋辈互助未融入“五育并举”体系,成春燕、唐燕红等虽有相关探索[21][22],但多为零散试点,未形成“心理健康 - 德育 - 技能培养”协同机制,如就业指导与心理支持、技能竞赛与心理辅导分属不同部门,资源难共享,使互助局限于 “纯心理服务”,未能发挥综合育人效能。
五、优化策略与发展路径(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三
1.制度与资源保障
将朋辈互助纳入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参照政策设立专项经费(建议不低于心理健康教育总经费30%),保障队伍培训、活动开展与研究创新。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每学期通过学生满意度调查(权重 40%) )、危机干预成效(权重 30%)、专业教师评价(权重30%)三维度考核,确保工作落地。
2.跨界联动机制
拓展“学校 - 企业 - 社区”协同路径,旅游专业可借鉴何蓉蓉经验,组织互助者参与社区心理驿站服务,在景区导览、老年陪伴中同步开展情绪疏导与压力管理,兼顾专业技能与社会服务意识;医护类专业联合实习医院设 “临床朋辈心理支持岗”,实现职业素养与心理服务能力双向提升。
(二)深化专业赋能,创新培养模式
1.特色课程开发
编写《朋辈辅导实务手册》,整合表达性艺术治疗(绘画、戏剧疗法)、职业场景心理干预等实操技能,理论篇幅不超 30% ,增加“技能竞赛焦虑调适”“实习人际冲突处理”等案例。配套开发“微课资源库”,将技巧转化为“情景动画 + 角色扮演视频”,提升学习效果。
2.数字技术赋能
依托“互联网 + 互助”模式,建“云督导平台”,整合AI 心理评估、远程视频督导、案例共享库。互助者可提交辅导记录,系统匹配专家批注;突发事件中实时连线专业教师,督导响应时间从24 小时缩至4 小时内。(三)推动五育融合,拓展服务外延
德育:实施“朋辈党员 1+N”结对计划,参考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系学生党支部,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建互助队,通过红色故事分享、志愿服务传递正能量,契合计划理念。
智育:推行学业“朋辈导师制”,高年级优秀学生组建团队辅导薄弱学科,嵌入学习心理调适技巧,解决“吃不饱”“跟不上”矛盾。
劳育:将心理服务融入技能实训,如汽修专业技能比武设 “压力应对观察岗”,成员用心理知识为同伴提供情绪调节建议,助选手稳定心态。
体育:开展“运动 + 心理”团体活动(户外拓展、心理运动会),降低焦虑、提升团队协作。
美育:借音乐、摄影开展朋辈心理沙龙,以审美体验疏导负面情绪。
六、结论
高职朋辈互助模式是落实 “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理念的关键路径。未来需以政策为纲、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制度重构、能力跃升、生态融合三维突破,打造 “预防 - 干预 - 发展” 一体化工作体系,为培养 “心理韧性强、职业技能精、职业素养高” 的新时代工匠人才筑基赋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党组.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8-07-04) [2025-08-11].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304992.htm.
[2]教育部等十七部门.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EB/OL]. (2023-05-11) [2025-08-11].
http://www.gov.cn/xinwen/2023-05/11/content_5754845.htm.
[3]教育部等九部门.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的通知[EB/OL]. (2020-09-16) [2025-08-11].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9/content_5548106.htm.
[4]刘恕华,刘德斌.朋辈心理互助,实现心理赋能——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心理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C]//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第十九届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研讨会暨朋辈辅导论坛论文集.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心理中心;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2024:20-23.
[5]谢阳熙,柏菁,李秀平.朋辈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防范干预中的应用探索[J].大学,2022,(16):193-196.
[6]杜卉.朋辈心理咨询在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方法研究[J].知识文库,2024,40(17):44-47.
[7]李明晋.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朋辈榜样效应形成机理研究——基于一则典型性朋辈榜样案例[J].药学教育,2025,41(02):42-47.
[8]栗艳.宿舍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新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PERMA 模型理论[J].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24,34(04):172-174.
[9]栗艳.基于积极心理学 PERMA 模型的宿舍朋辈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以山西某医学高职新生为例[J].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24,34(05):181-183.
[10]何蓉蓉.朋辈心理辅导在高职心理教育中的创新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5,38(12):21-22+25.
[11]何芸,宋倩.基于心理素养提升的“TPS”朋辈心理互助工作体系的构建——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2022,11(26):10-13+121.
[12]周颖萍.高职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带领者培养的实践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4,(06):17-22.
[13]张加薇.自媒体视角下高职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与培训模式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1):1
[14]夏燕.朋辈互动视角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J].中国军转民,2025,(04):217-219.
[15]张雪莹.朋辈互助模式赋能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学生就业指导的路径探索[J].汽车画刊,2025,(06):173-175.
[16]徐亮. 基于朋辈教育的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工作现状与对策分析[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03):171-173.
[17]庞少红.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培养体系构建及探讨[J].大学教育,2024,(17):143-148.
[18]本刊讯.2023 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技能大赛在南宁举行[J].广西教育,2023,(18):
[19]尹铧娟,姜飞,许秀利,等。新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 “助人自助” 心理育人研究与实践 [EB/OL].(2024-09-04)[2025-8-25].
http://m.jsgjxh.cn/newsview/30781.
[20] 慕祎. 朋辈心理互助影响因素— — 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职生朋辈的心理互助[J]. 山西青年,2022,(13):178-180.
[21]成春燕.朋辈教育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03):260-263[22]唐燕红.朋辈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24,(02):96-98.
基金资助: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5 年度校级科研课题(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朋辈互助工作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编号:HBSYXSFZ20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