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桑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效果及推广策略研究

作者

汪洋

安庆市岳西县和平乡人民政府 246650

引言

桑园是我国蚕桑产业的基础环节,其生态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蚕叶质量与蚕茧产量。长期以来,病虫害防治依赖化学农药手段,虽短期效果明显,但也带来环境污染、药残超标、蚕中毒等问题,制约了桑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农业与绿色发展战略的引导下,绿色防控技术逐渐成为病虫害治理的重要方向。其通过生物、物理和农业生态等非化学手段进行调控,兼顾防效与生态安全,受到越来越多蚕区关注。本文从典型病虫害出发,分析绿色防控措施的应用成效与实践经验,探讨推广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旨在为推动蚕桑绿色转型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一、桑园主要病虫害类型及危害现状

当前桑园面临的主要病虫害问题主要包括昆虫类害虫和真菌类病害两大类。常见害虫如桑毛虫、桑天牛、桑螟等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对桑叶危害极为严重,甚至可造成整片叶片脱落,严重影响采叶量和蚕的食用安全。病害方面,桑褐斑病、桑白粉病、桑叶锈病等真菌性病害多在高温高湿的季节爆发,侵染速度快,易造成大面积病斑扩散,破坏叶片组织结构,使桑叶品质下降、营养流失,进而影响蚕的生长发育及茧体质量。这些病虫害多呈现出季节集中爆发和年度反复爆发的趋势,形成“难防、易反复、伤害重”的常态化管理难题。

化学防治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病虫害压力,但其副作用亦不可忽视。随着农药使用频率的增加,部分病虫种群出现了明显的抗性增强趋势,导致防治效果下降、用药剂量上升,形成“越治越重”的恶性循环。同时,农药残留在桑叶中极易通过食用传导至蚕体,造成蚕中毒甚至全群死亡事故,影响整个养蚕周期。此外,长期施药还可能破坏桑园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群落,降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最终陷入“高投入、高风险、低收益”的困境。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单一化学防控依赖的管理方式,转向更加生态友好、系统整合的绿色防控手段。

二、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效果与实践经验

绿色防控技术是一种将生态调控、生物防治与物理诱控等多种非化学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方式。在桑园管理中常用的绿色防控措施包括释放天敌昆虫(如赤眼蜂)、施用生物农药(如 Bt 制剂)、设置性诱剂诱捕器、悬挂黄色粘虫板、应用太阳能杀虫灯以及改进园艺操作如合理修剪与通风等。实践表明,这些措施协同使用可有效降低病虫密度,抑制害虫种群扩张,改善园内生态环境。与传统化学防治相比,绿色防控措施见效虽略缓,但稳定性与持续性更强,对桑叶与蚕体安全性高,更适用于多茬轮作的养蚕体系。

在多个典型试点地区,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已初见成效。以江苏南通、浙江湖州、四川宜宾等地为例,实施绿色防控的桑园平均农药使用频次减少 50% 以上,病虫害发生率降低约 60% ,且蚕茧产量与质量均有提升。一些采用性诱剂和太阳能杀虫灯协同应用的桑区,在防治桑毛虫、桑螟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大大减少了人工巡视与补救成本。此外,应用微生物制剂如多抗霉素等生物农药,不仅杀虫杀菌效果显著,还具有提升植物抗性的作用,有利于桑树的整体健康水平提升。这些实践案例为绿色防控的广泛推广提供了可复制、可操作的经验模式。

三、绿色防控技术推广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

尽管绿色防控在桑园中展现出良好前景,但在具体推广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障碍。首先是农户认知不足,传统防治观念根深蒂固,不少蚕农对绿色防控技术缺乏系统了解,担心“效果慢”“投入大”“风险高”,尤其在病虫害集中爆发时期,更倾向于“见效快”的化学药剂而非“预防优先”的绿色方案。加之部分技术操作相对复杂、前期投入较高,导致推广过程中“看得见、学不会、用不稳”的问题突出,影响农户主动采纳的积极性。

此外,绿色防控的推广也受到技术支持能力不足和政策配套不完善的限制。一些基层农业服务机构技术力量薄弱,缺乏针对性的绿色防控培训,导致农户在实施过程中依赖经验判断而非科学规范。同时,部分绿色防控产品尚未实现产业化与标准化生产,供货不稳定,价格偏高,缺乏财政补贴和激励机制,影响农户采购意愿。在推广组织层面,缺乏系统的示范带动模式与绩效评估体系,容易形成“试点孤岛”现象,难以推动区域内广泛应用。上述现实问题反映出,绿色防控的推广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认知、组织、机制等多重结构性因素。

四、推动绿色防控技术有效落地的策略建议

要实现绿色防控在桑园中的广泛普及,首先需加强宣传教育与技能培训。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绿色防控科普活动,提高农户生态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可依托农业技术推广站、蚕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建立“技术示范+农户参与”的联动机制,打造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园区,以实地效果带动周边农户的观念转变与技术采纳。同时,应配套编制通俗易懂的绿色防控操作手册与视频教程,提升技术可复制性与可操作性,降低学习门槛,解决“想用不会用”的问题。还应推动农民田间学校建设,使绿色防控从“被动推广”转向“主动学习”,提升蚕农的技术自主性与可持续应用能力。

其次,需建立健全绿色防控的产业支持与政策激励体系。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将绿色防控纳入农业绿色发展重点扶持范围,给予生物防控产品、物理设施设备等财政补贴,降低农户转型成本。同时,构建标准化管理体系,对绿色防控产品进行质量认证、效果评价与使用规范制定,提高产业规范性与市场信任度。在销售端,可探索“绿色蚕茧”标识体系与差异化收购机制,拓展绿色产品的市场空间,形成从种养源头到终端市场的生态价值闭环。还可引导涉农保险机构开展绿色防控成效险种设计,为农户创新提供风险保障。

结论

绿色防控技术作为解决桑园病虫害问题的重要手段,具有生态友好、安全高效、适应性强等诸多优势。本文通过梳理常见病虫害特征,分析绿色技术的应用路径与成效,总结当前推广瓶颈,并提出可行优化策略。结果表明,绿色防控不仅能有效提升桑园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蚕桑产品质量,更符合可持续发展趋势。未来应进一步强化农民教育、优化技术支持、完善政策配套机制,实现绿色防控从“试点示范”走向“全面铺开”,助推我国蚕桑产业高质量、绿色化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陈艳丽.大豆种植中的病虫害类型与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及实际应用效果分析[J].种子世界,2025,(08):108-110.

[2]俞丽娟.3 种小麦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应用效果分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5,(04):154-156.

[3]冯社芳,任秋云.卢氏县大樱桃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应用效果[J].河南农业,2024,(03):49-50.

[4]王飞杰,王亚红,肖力,等.陕南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效果[J].中国植保导刊,2023,43(10):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