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红色基因传承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协同研究
李安琦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
广东红色基因蕴含革命精神、奋斗传统与时代价值,既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在动力。随着教育部不断强化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广东如何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形成贯通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育人链条,成为学界与教育实践关注的焦点。本文拟通过理论梳理与实践探索,深入研究广东红色基因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协同路径。
一、广东红色基因的价值内涵与教育意义
1.红色基因的历史积淀与精神内核
红色基因源自革命先辈长期斗争形成的思想与精神传统,包含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革命历史中留下了工农群众为民族独立付出的巨大牺牲,这种精神被提炼为红色基因的核心。许多革命文献中反映了斗争的艰苦与坚定,表现出人民在压迫环境下形成的集体意志与信仰力量。红色基因不仅仅是历史记忆,更是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符号。红色基因所包含的精神内核体现在坚定信仰与无畏牺牲的勇气,代表着革命传统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教育领域通过研读革命文献、开展专题研究,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这一精神的力量。中国学者在研究红色基因时,常借助数据库软件对历史档案进行整理与编码,以构建较为完整的精神谱系。这种方法使得红色基因在教育中呈现出系统化和学理化的特征。红色基因的传承依赖于其精神内涵的当代延伸。理想主义精神通过跨代传播,逐渐转化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主题。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将革命故事转化为生动的文本与影像,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教学软件如中国常用的多媒体演示工具,能够实现文字、图像和声音的融合,使红色基因的精神价值得到更直观的呈现。
2.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
红色文化资源涵盖革命遗址、纪念设施、历史文献与艺术作品,这些资源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学校通过编写校本教材,将红色文化元素系统融入教学大纲,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逐步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指向。教育研究机构利用图像识别与数字建模技术,对革命遗址进行虚拟重建,形成数字展馆,为师生提供沉浸式学习环境。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思想教育和价值塑造的双重功能。纪念设施通过庄严的氛围,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对民族精神的敬仰。历史文献通过文字叙述,帮助学生理解革命者在关键时期所展现的决心与担当。艺术作品通过文学与绘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强化其文化认同感。教育者在课堂上引用这些资源,可以使思政课教学更具深度和广度。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具有创新价值。数字化技术推动了资源在不同学段的分层使用,小学阶段可以通过绘本与动画,中学阶段通过文献解读与知识竞赛,高校阶段通过研究报告与学术讨论,形成层层递进的教育链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本土开发的教育平台上传和共享相关课程资源,使红色文化资源实现跨校传播与协同使用。
3.红色基因传承的时代价值
红色基因在当代教育中具有鲜明的价值引导作用。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红色基因的传递,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红色基因强调的忠诚与担当精神,能够在新时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历史使命感。高校教师在课堂中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过案例讨论与专题研究,引导学生理解红色基因与国家发展的内在联系。红色基因的传承促进了教育方式的创新。思政课教师利用智能教学软件,将历史事件与当下社会发展进行对照,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革命精神的当代意义。通过人工智能辅助的文本分析系统,教师能够快速检索与整合红色文献资料,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准性与效率。这种技术支持为红色基因的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红色基因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教育领域,也体现在社会文化塑造中。社会活动中的红色主题宣传,使青少年在校园之外继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志愿服务活动中的红色教育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集体主义与责任担当。红色基因的传承形成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双重路径,推动学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红色基因作为中国革命历史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与教育功能。其在当代教育中既是价值塑造的重要资源,也是育人体系中的核心要素。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基础
1. 一体化建设的政策导向
国家教育战略明确提出要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体系,形成贯通不同学段的育人结构。政策文件强调从顶层设计出发,以系统化思维推动课程目标一致、内容衔接紧密和资源共建共享。教育部组织专家团队对思政课教材编写进行统一指导,确保各学段教材之间逻辑关联紧密,避免重复和割裂。政策导向体现为全链条设计。小学教育强调价值启蒙与情感熏陶,中学教育注重理想信念与思想认同,高等教育聚焦理论提升与价值自觉。这种设计保证了学生在不同阶段逐步形成思想深度与价值厚度。教育科研机构借助中国开发的教育管理平台对各学段课程实施动态监测,为政策落地提供数据支撑。政策导向还体现在师资建设与课程改革上。各地教育部门联合高校成立研究中心,统筹大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任务。信息化教学平台为教师提供跨学段交流渠道,使一体化理念落实到课堂实践。人工智能批改系统与教学质量评价软件被广泛应用于思政课考核,推动教学与政策形成正向互动。
2.一体化建设的育人逻辑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根本逻辑在于立德树人目标的一致性。教育目标要求学生从价值启蒙到理论自觉的渐进式发展,形成完整的价值认同体系。课程之间需要在目标层面保持内在联系,避免出现学段割裂或教育真空。育人逻辑体现为课程设计的层级递进。小学阶段以故事化方式增强儿童对英雄人物的情感认同,中学阶段以史料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青少年形成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认知,高校阶段以哲学理论与现实问题结合的方式提升青年学生的理论自觉与批判能力。教学研究人员利用中国常用的教育软件构建思政课程知识图谱,实现课程内容之间的系统连接。育人逻辑还表现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思政课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承担社会责任教育与实践体验的功能。小学课程常通过绘本与动画进行价值启蒙,中学通过辩论赛和研究性学习增强思想认同,高校通过调研和学术论文深化理论思维。跨学段的一体化设计使学生在不同年级接受到统一价值导向,形成循序渐进的成长路径。
3.一体化建设的现实挑战
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教材重复与衔接不足的问题。部分教材在知识点安排上缺乏跨学段整体规划,导致学生在不同学段学习过程中出现内容重叠或空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设计时缺少跨学段交流机制,难以实现内容的系统化分配。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分散化趋势。大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体系各自独立,培训内容缺少贯通性。教师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上存在差异,制约了一体化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导致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在实践中难以完全统一。信息化资源整合度不足。部分学校在教学中使用本土化教育平台,但平台之间缺少互通机制,资源共享不畅。教学资源更新速度缓慢,无法满足跨学段的差异化需求。教育科研人员在应用数据分析软件时发现,不同学段在资源配置与利用率上存在明显差距,说明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基础仍需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基础体现在政策导向、育人逻辑与现实挑战三个维度。只有在顶层设计、育人目标与实践条件之间形成有效联动,才能推动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实现系统性发展。
三、广东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一体化的协同路径
1.构建红色资源共享平台
红色基因教育的协同路径需要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整合。区域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建设统一的红色教育资源平台,将革命文献、影像资料、虚拟展馆与课程设计进行数字化处理,供大中小学教师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可以利用中国研发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对红色资源进行分类与检索,保证不同学段教师能够快速找到适合的素材。共享平台的构建不仅是资料汇聚,更是跨学段协作的支撑。小学教师可以在平台上获取适合儿童的图画与故事,中学教师可以使用原始档案与文献片段,高校教师可以直接调用数字化学术资源,用于开展理论分析。不同层级的教师在同一平台上实现协作,能够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保持一致性。共享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功能提供资源使用反馈。教育管理部门利用数据可视化软件,追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红色资源的调用情况,及时调整平台建设方向。平台还可以设立互动交流模块,教师通过网络研讨与资源评价形成跨校、跨学段的交流网络,推动红色基因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
2.优化红色内容分层设计
红色基因的融入需要在内容上进行科学分层。小学阶段内容以人物故事与情感熏陶为核心,强调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增强儿童对英雄人物的情感认同。教师可在课堂中使用中国开发的教育动画软件,将红色人物的故事转化为动态影像,帮助学生在视觉体验中形成初步认知。中学阶段内容设计侧重于价值引导与理性思考。教材编写中引入革命历史与社会发展规律,突出青少年对社会责任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本分析工具,引导学生研读革命文献,从中提取思想价值与社会意义。教育科研人员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对红色资源进行结构化处理,使中学阶段的学习与小学阶段的故事化学习形成自然过渡。高校阶段内容需要在理论高度上进行深化。课程设置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红色基因的结合,突出思想自觉与理论创新的培养。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软件将红色文献与当代社会议题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在学术研究中理解红色基因的现代价值。高校思政课教师团队在教育科研平台上共享研究成果,形成与小学、中学不同层次的知识递进。
3.强化师资协同与教学创新
师资队伍是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环节。教师培训需要从跨学段协作出发,建立联合教研机制。教育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大中小学教师参加集体备课与专题研讨,通过协作实现教学内容的纵向衔接。中国本土开发的视频会议平台与教学研讨软件为教师提供跨区域交流的条件,打破学段壁垒。教学创新依赖多媒体技术与数字化应用。教师在课堂中借助交互式白板与智能课堂系统,将红色文化素材与课程知识融合,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教育信息化平台提供的教学应用能够实现即时反馈,让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调整课程难度和教学方式。跨学段协作的有效性还体现在科研支持上。教育研究机构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不同学段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生成红色基因教育的阶段性评价报告。教师团队在科研平台共享成果,使红色基因教育从教材编写、课堂实施到评价反馈形成完整闭环。协同机制的建立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也推动了红色教育的持续发展。红色资源共享平台、内容分层设计与师资协同创新构成广东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三大路径。协同推进能够实现不同学段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促进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教育中的系统化传承与价值深化。
结论
广东红色基因承载了革命传统与精神财富,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资源。红色基因的教育价值体现在理想信念的坚定、民族精神的塑造与责任担当的培养,为新时代立德树人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依托政策引领与体系设计,形成了价值启蒙、理性认同与理论自觉的逻辑链条。红色基因的融入能够强化不同学段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保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实现思想认知的渐进与提升。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将红色基因纳入整体设计,才能避免内容割裂与资源浪费,使思政课发挥出系统化的育人作用。广东在教育资源共享、课程内容分层和师资队伍协同方面具备现实基础。数字化平台的应用推动了红色教育资源的普及与整合,教学内容的分层设计保障了不同学段的适配性,教师协作机制提升了教学质量与实践效果。多层次的协同路径体现出广东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探索价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Z]. 北京: 教育部,2019.
[2] 张耀.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3] 王炳林.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7): 15-21.
[4] 李毅. 红色基因融入新时代思政课的价值与路径[J]. 教育研究, 2022(4): 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