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S 理论的高校专业品牌形象系统优化与育人效能提升路径研究
李睿文 李健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一、研究背景
(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高等教育以内涵发展为主流,社会发展对于高层次的人才需求大大增加,高校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加剧,高校品牌形象建设逐渐成为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于应用型专业而言,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然而,目前许多专业都存在着 “重技能轻文化” 的倾向。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偏重于学生技能培养,很少会考虑到学生的文化素养塑造,使得品牌形象与育人功能严重脱节。这种脱节不仅影响了专业的整体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育人效果的提升。
(二)食品专业品牌形象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1.视觉系统(VI)混乱
现有的标识缺乏鲜明的专业特色,无法准确传达食品专业的核心内涵和价值理念。与其他专业相比辨识度较低,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实训空间导视缺失问题较为突出,在实训场所中,缺乏清晰、规范的导视系统,使得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影响实训效率。同时,也不利于外来参观者对专业实训环境的了解。
脱离开学科内涵的产品包装设计没有根据食品专业的特点融入相关学科特色,产品包装设计缺乏专业性和艺术性,无法有效展示产品的特点和优势。
文化载体未能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比如楼宇墙面等文化载体,没有充分把食品专业育人理念、文化融入其中,造成很多空间资源的闲置浪费,也达不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2.行为系统(BI)脱节
实践教学场景未形成标准化品牌规范,在技能大赛或其他实践活动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行为规范和操作流
程,因此各种实践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学生在不同的实践场景中无法形成一致的职业素养和行为习惯。
这种脱节削弱了职业素养的培育效果。2 因缺乏行业标准化品牌规范,使得学生无法通过职业实践真正养成相应的职业习惯、职业态度及职业道德,这对其以后的职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3.理念系统(MI)悬浮
核心文化没有形成对应的视觉符号和可作为标准执行的行为规范。“六化两场”“立德树人” 等核心文化理念,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具体转化为学生能够感知和遵循的视觉符号和行为准则,使得育人效能难以真正落地。
这导致育人理念无法深入学生内心,没有达到对学生行为、思想的正确引领,从而难以实现专业育人目标。
(三)CIS 理论在高校应用的适应性问题
传统的企业 CIS 理论不能直接运用于高校实践中。高校作为教育机构,不同于企业本身的特质和任务,其品牌建设首先要考虑的是遵循教育规律、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需要对 CIS 理论做出适当优化和调整,使其更加贴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实现“品牌形象→文化育人”的有效转化。
鉴于上述情况,本研究以食品系为例,从高校应用型学科的专业品牌形象角度出发,结合CIS 理论对高校专业品牌形象的优化路径展开分析,希望能为应用型学科文化建设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以高校食品专业存在的品牌形象与育人功能割裂这一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基于 CIS 理论框架,致力于构建一套能够融合专业特色与文化育人功能的品牌形象系统。具体目标包括:
诊断现有视觉识别系统(VI)的碎片化、行为识别系统(BI)的脱节化以及理念识别系统(MI)的悬浮化问题,3 围绕 “六化两场” 文化理念,开展 MI 理念提炼、VI 视觉重构和 BI 行为规范的系统优化工作,形成“环境浸润→行为塑造→价值内化”的育人转化路径,从而提升食品专业的育人效能,探索出一套应用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实践范式,并实现应用型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二)研究内容
采用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方法,对国内多所高校食品专业的品牌形象建设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当前食品专业品牌形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为优化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深入研究 CIS 理论的内涵和核心要素,分析其在高校专业品牌建设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结合食品专业的特点和育人目标,构建适合高校食品专业的品牌形象系统理论框架。4 明确食品专业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做到“六化两场”文化理念落实到位,打造具有食品专业特点的理念识别系统,分别为食品专业标识设计、实训空间导视设计、产品包装设计以及视觉系统统一化和规范化。建立师生在教学、实践等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形成标准化的行为识别系统。
本研究选择食品系作为试点,实施品牌形象系统优化策略。采用 A/B 测试等方法,量化评估品牌形象优化对师生认知度、实训规范性和专业认同感的提升效果。建立“环境浸润→行为塑造→价值内化”的育人转化机制,确保品牌形象优化与育人效能提升的有机结合。
(三)研究创新价值
适应高校育人场景需求实现了 CIS 理论改造,满足高校育人的现实需求;明晰了专业品牌建设与文化育人效能之间的内部联结方式,为解决应用型学科存在“重技能轻文化”等问题给出了答案,研究成果不仅适用于食品专业,其方法论对同类高校的专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高校食品专业品牌形象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品牌形象建设现状
1.专业定位:不少高校对于食品专业的定位不够精准,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和相关专业也存在一定的雷同,难以在市场中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2.视觉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不完善,缺乏统一性。标识设计缺乏专业特色,宣传材料风格不统一,教学环境设计不够美观、规范。
3.行为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较为薄弱,师生参与度低。在教学、实践等活动中,缺乏统一的行为规范和活动流程,导致活动效果参差不齐。
4.品牌传播渠道:品牌传播渠道单一,主要依靠学校官网、招生简章等传统渠道进行传播,对新媒体平台的利用不够充分,社会影响力有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定位模糊,特色不
许多高校食品专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定位和特色,盲目跟风开设热门专业,导致专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这种模糊的定位使得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缺乏明确的方向,也不利于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识别和选用。2.视觉识别系统不完善,缺乏统一性
标识设计方面,没有充分考虑食品专业的特点和文化内涵,缺乏专业性和艺术性,无法准确传达专业的形象和理念。宣传材料风格不统一,在不同的宣传渠道中,宣传材料的设计风格差异较大,影响了专业品牌形象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教学环境设计不够合理,实训场所的布局混乱,缺乏必要的导视系统和文化氛围营造,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缺乏完善的师生行为规范,在教学、实践等活动中,师生的行为随意性较大,无法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行为习惯。特色活动开展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无法通过活动来提升专业认同感和凝聚力。
4.品牌传播渠道单一,社会影响力有限
过于依赖传统的传播渠道,对新媒体平台的利用不够充分,无法及时、准确地向社会传递专业的信息和特色。品牌传播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传播效果不明显,社会影响力有限,不利于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四)问题成因分析
1.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规划
许多高校对食品专业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其纳入专业发展的重要议程,缺乏系统的规划和部署。导致品牌建设工作缺乏目标和方向,资源投入不足,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2.资源投入不足,专业特色挖掘不深
由于资源投入有限,高校在食品专业品牌建设过程中,无法深入挖掘专业特色和文化内涵,导致品牌形象缺乏个性和魅力。同时,资源投入不足也限制了视觉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和完善。
3.校企合作不紧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校企合作是提升食品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目前许多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不够紧密,缺乏深度的合作项目和实践基地。这使得实践教学环节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难以得到提升,影响了专业的育人效果。
四、基于 CIS 理论的高校食品专业品牌形象系统优化策略
(一)理念识别(MI)优化策
1.明确专业定位
深入分析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明确食品专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例如,将专业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食品生产、加工、检测、研发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4 在明确专业定位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专业发展的方向与社会需求相契合。
2.突出专业特色
挖掘食品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将其融入到理念识别系统中。例如,结合本地食品产业特色,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食品专业品牌,强调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特色,突出健康、安全、创新等理念,形成独特的专业文化和价值观。
3.融入育人理念
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到理念识别系统中,明确专业的育人目标和使命。例如,提出“食安为民,匠心育人”的核心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通过理念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行为识别(BI)优化策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设置更多的实验课程、实习实训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强化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企业建立深度的合作关系,共建实践基地,6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规范实践教学流程,建立标准化的实践教学规范和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实践教学质量。3.建立师生行为规范
制定师生在教学、科研、实践等活动中的行为规范,明确师生的权利和义务。例如,制定教师教学规范、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等,通过行为规范的引导,培养师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提升专业形象和育人效果。
4.开展特色活动
围绕专业特色和育人目标,开展丰富的特色活动。例如,举办食品技能大赛、食品文化节、企业参观考察等活动,通过特色活动的开展,增强师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凝聚力,提升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三)视觉识别(VI)优化策略
1.设计专业标识系统
邀请广告艺术设计团队,结合食品专业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设计一套完整的标识系统。包括专业标识、标准字、标准色等。标识设计简洁、美观、易识别,能够准确传达专业的理念和形象。例如,专业标识以食品元素为设计灵感,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打造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标识。
2.统一宣传材料风格
对专业的宣传材料进行统一设计,包括宣传海报、产品包装、微信公众号等。统一宣传材料的风格和色调,确保品牌形象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在宣传材料中,突出专业特色和育人理念,提高宣传效果和吸引力。
3.优化教学环境设计
对教学环境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包括教室、实验室、实训场所等。合理布局教学空间,增加必要的导视系统和文化元素。例如,在实训场所设置专业文化墙,展示食品专业的发展历程、优秀校友、科研成果等,营造良好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夏颂荣,梁燕玲,郑超伟,等.企业形象治疗系统在县级公立医院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8,31(11):196-198.
2.李泽宇.以国家中心城市为定位的重庆市城市形象战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6.
3.梅晨莹,李璇.产教融合背景下“三全育人”培养高职人才路径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04):77-79.
4.高学强.对高职院校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深层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03):153-155.
项目课题: “高校自主品牌视觉形象及产品包装设计应用研究”(项目编号:RWJBGS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