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经济法律法规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马玥
敦化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对于即将直接步入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中职学生而言,掌握必要的经济法律法规知识,不仅是其个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护身符”,更是其未来职业生涯中规避风险、诚信经营、依法办事的“导航仪”。
然而,该课程固有的抽象性、专业性和条文性,与中职学生抽象思维较弱、偏好直观形象、理论基础薄弱的学情特点形成了尖锐矛盾。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教学模式,往往将鲜活的法律条文变成了枯燥的教条。因此,探索一种能激发学习兴趣化解理解难度对接职业需求的新型教学方法迫在眉睫。案例教学法以其情境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的鲜明特征,为破解这一教学困境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路。本研究将结合教学实践,对该方法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中职经济法律法规教学的必要性
(一)契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案例教学法将抽象的法律概念、原则和程序融入一个个真实的或模拟的故事情境中,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激发其探究欲望,符合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二)契合《经济法律法规》课程的实践属性。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正是“通过案例做中学”,它模拟了法律在实践中被运用的真实场景,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企业顾问”等角色,在分析、辩论和决策中亲身体验法律的逻辑和力量,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有效迁移。
(三)契合中职教育“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现代中职教育强调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案例教学法通常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要求学生围绕案例搜集信息、表达观点、相互辩驳、达成共识。
三、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经济法律法规教学中的实践模式构建第一阶段:精准备课。教师需遵循“针对性、典型性、时效性、趣味性”原则甄选案
1. 针对性:案例必须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例如,讲授《合同法》时,可选用“网购商品被擅自取消订单”、“租房合同押金纠纷”等学生可能亲身经历的案例。
2. 典型性:应选择能代表某一类法律问题的标志性案例。如讲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知假买假能否要求赔偿”这一经典案例能深刻揭示“消费者”定义和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立法本意。
3. 时效性: 法律不断更新,案例库也需与时俱进。应优先选择社会热点事件,如“大数据杀熟”、“主播偷税漏税”等,既能增强时代感,又能提升讨论热度。
第二阶段:情境导入,呈现案例与提出问题。如:
基础层:本案涉及哪些当事人?他们的法律关系是什么?适用哪部法律?核心层:本案的争议焦点是什么?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如何?有哪些证据支持?拓展层:你认为法官、仲裁机构会如何判决?为什么?本案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三阶段:探究分析。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巡回指导,扮演“引导者”而非“宣判者”的角色:适时点拨思路,控制讨论节奏,防止偏离主题。小组讨论后,进入交流分享阶段,各小组派代表阐述本组观点及其理由。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
1.知识梳理:对案例所涉及的法律知识点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梳理,澄清模糊概念,强化理论基础。
2.思路点评:对各小组的分析思路、论证方法、表现亮点进行点评,充分肯定其创造性思维,同时指出分析中的逻辑漏洞或知识误区,教授正确的法律分析方法。
3.价值引领:提炼案例背后的法治精神和职业道德,如诚信、公平、契约精神、社会责任等,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四、实践效果与反思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案例教学法展现出显著优势:
1.课堂氛围显著活跃:学生从“低头族”变为“抬头族”,从沉默不语变为踊跃发言,学习主体性得到发挥。2.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的法条,记忆更深刻,理解更透彻。期末考核中,案例分析题的正确率大幅提升。
3.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团队合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均有明显进步。
然而,实践过程也暴露出一些挑战与待改进之处:
1.教师不仅需要深厚的法律功底,还需具备强大的案例设计能力、课堂掌控能力和引导技巧。亟需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专项培训。
2.案例讨论耗时较长,与有限的课时安排存在冲突。需优化教学设计,探索“线上(案例预习)+线下(集中讨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3.案例资源库建设滞后:系统化、本土化、针对中职层次的高质量教学案例库仍较为缺乏,需要教研组共同开发、积累和共享。
五、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是将中职《经济法律法规》课程从“理论灌输”走向“应用赋能”的重要桥梁。它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深化了知识理解,关键更在于培养了学生像法律人一样思考的思维模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完美契合了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尽管在实践过程中面临挑战,但这些挑战可以通过加强师资培训、优化教学设计、建设案例资源库等途径加以克服。展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仿真(VR)、人工智能(AI)等技术可以为案例教学提供更具沉浸感的实践场景,如模拟法庭、虚拟商事仲裁等,进一步拓展案例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持续深化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经济法律法规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对于培养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淑芬.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实施环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J].教育探索,200
[2] 王丽娟.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法律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职业,2020.
[3] ]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九州出版社,2006.
[4]刘文静.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中职经济法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