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装饰装修技术创新研究

作者

杜学娟

新疆兵团水利水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引言

随着建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装配式建筑因其施工速度快、质量可控、环保节能等优势,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装配式建筑的装饰装修环节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如构件连接精度要求高、装修材料与预制构件匹配度不足、现场施工协调复杂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和应用效果。因此,深入研究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装饰装修技术创新,对于提升建筑品质、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1 装配式建筑装饰装修的特点与需求

1.1 特点

首先,装配式建筑的装饰装修需要在工厂预制阶段就考虑装修材料的集成,要求设计与施工高度协同。其次,现场施工以干法作业为主,减少了湿作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材料浪费。再次,构件之间的连接节点处理成为装饰装修的关键点,需要特殊的收口和过渡处理技术。

1.2 需求

装配式装饰装修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适应工业化生产的特点,实现标准化和模块化;二是要保证装修面层与结构构件之间的可靠连接;三是要解决预制构件拼接缝的装饰处理问题;四是要便于后期维护和更新。这些特点和要求共同构成了装配式装饰装修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方向。

2、装配式建筑施工中装饰装修技术应用的现状及问题

2.1 应用现状

目前,装配式建筑装饰装修在墙面、地面、吊顶等部位已有一定技术应用。例如,墙面装饰多采用预制墙板表面直接做装饰处理或粘贴装饰面板的方式;地面装饰常使用预制地面模块进行铺设;吊顶则倾向于采用轻型模块化吊顶系统。同时,部分企业开始尝试将装饰与保温、防水等功能集成到预制构件中,提高施工效率。

2.2 存在的问题

(1)适配性不足:预制构件的尺寸精度、安装误差等易导致装饰装修材料与主体结构之间出现缝隙,影响装饰效果和结构安全性。

(2)集成化程度低:多数装饰装修环节仍处于分散施工状态,功能集成性差,如装饰、保温、隔音等功能未能有效结合,增加了施工工序和成本。

(3)个性化受限:装配式建筑构件的标准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装饰装修的个性化设计,难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4)技术衔接不畅:装饰装修技术与装配式建筑主体施工技术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返工、效率低下等问题。

3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装饰装修技术的创新路径与实践应用

3.1 SI 分离技术的底层突破

SI(Skeleton-Infill)分离技术构成装配式装修的核心理论基础,通过将建筑承重骨架(Skeleton)与内部填充系统(Infill)完全分离,实现空间布局的柔性可变与建筑生命周期的延长。该技术突破传统装修中结构与管线、饰面不可分割的局限,具体表现为:在结构层面保留主体承重体系的完整性,在功能层面使隔墙、管线、设备等内装系统成为独立可更换单元。某住宅项目应用显示,采用SI 体系后,室内空间改造时无需破坏主体结构,改造周期缩短至传统方式的1/3,且改造成本降低 40‰ 。SI 技术的创新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空间灵活性,通过标准化接口设计,满足用户对居住空间的个性化重组需求;其二,维护便捷性,管线系统的独立设置使维修更换无需凿墙破壁,维修效率提升 80% 以上;其三,可持续性,内装部品的可拆卸设计使材料回收率提高至 70% ,显著降低建筑废弃物排放。

3.2 模块化装饰技术创新

该技术将装饰装修分解为标准化的功能模块,在工厂完成模块的预制生产,现场进行快速组装。具体创新包括:开发轻质高强的装饰模块基材,如硅酸钙复合板、铝蜂窝板等;设计模块化拼接系统,实现无缝拼接和快速拆装;建立模块化装饰产品库,支持个性化组合。模块化装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幅缩短现场施工周期,模块化吊顶系统安装效率可提高 50% 以上;二是提升装修精度和质量,工厂化生产的模块尺寸误差控制在 1mm 以内;三是便于后期维护更新,损坏模块可单独更换而不影响整体。某办公楼项目采用模块化墙面系统后,不仅实现了两周内完成全部室内墙面装修,还为用户提供了每五年更新一次墙面装饰的便利。

3.3 工业化生产与施工工艺

装饰装修行业的工业化转型正在重塑传统建造逻辑,形成贯穿设计、生产、施工的全链条数字生态。

(1)数字化技术构建起工业化生产的核心框架。建筑信息模型与生产执行系统的深度对接,实现设计数据向加工指令的无损转化,确保预制构件与建筑结构毫米级匹配。三维扫描技术实时捕捉现场数据,动态优化构件参数,形成设计与施工的闭环反馈。在质量控制维度,物联网传感网络覆盖从原料监测、工艺管控到成品检验的全过程,机器视觉系统实现表面瑕疵的智能识别,构建起覆盖全流程的质量追溯体系。

(2)施工工艺创新突破传统安装的技术瓶颈。自适应调节装置通过微调机构补偿建筑基体的尺寸偏差,磁吸连接技术兼顾结构强度与拆改效率,智能调平系统将安装精度提升至亚毫米级。这些技术革新使复杂装饰工程的现场作业时间压缩至传统工法的 1/10,大幅降低对技术

工人经验的依赖。

(3)工业化体系催生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模式。通过研究可知,模块化构件设计能实现 80% 以上的重复利用率,水性固化技术将材料环保性能提升至食品级标准,干式作业环境使施工粉尘浓度控制在健康阈值内。这种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理念,不仅能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更能推动行业资源消耗模式向循环经济转型。技术集成的深化正在孕育行业新质生产力,从数字建模到智能生产的纵向贯通,从精密制造到精益施工的横向协同,构建起数据驱动的产业新生态。

(4)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装配式建筑施工室内设计的饰面层安装的保护措施非常重要,在施工过程中因安装体块较大,不易控制对接接口,容易造成装饰饰面工程的损坏,修补比较麻烦。所以安装工艺的设计及执行需特别考虑饰面层的保护措施。同时不可忽略饰面层对建筑整体承重的影响,在设计饰面层的时候注意建筑墙面的材质及厚度对饰面层的附着力的效果影响。避免出现实际使用过程中饰面层脱落或者开裂等现象。如,尽量不使用天然石材,可采用仿生材质模拟天然石材效果。

3.4数字化技术驱动的协同创新

(1)BIM技术的全流程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作为数字化协同的核心技术,实现从设计到运维的全流程可视化管理,协同设计,建筑与装修设计师基于同一BIM模型工作,通过碰撞检测提前发现管线与结构冲突。

(2)BIM+AR的智能安装技术。增强现实(AR)与BIM结合实现施工可视化指导,其创新应用包括:虚实叠加定位:施工人员通过AR眼镜查看部品安装位置的三维投影,定位精度达 ±3mm ,较传统放线效率提升4倍。远程协同:专家通过AR系统远程指导现场安装,某项目因此减少技术人员到场次数 60% ,节省差旅成本8万元。农村应用适配:针对农村工匠技能不足的问题,BIM+AR系统简化操作流程,使培训周期从30天缩短至7天。t

3.5绿色化技术路径

绿色化是装配式建筑施工高效建造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材料方面,推广使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例如,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其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等特点,可以减少建筑结构的截面尺寸,从而节约材料。同时,在构件生产过程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进行生产。一些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已经开始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为生产车间提供部分能源,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在施工过程中,注重建筑垃圾的减量化和回收利用。据调查,装配式建筑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相比传统建筑可减少 30%-50% ,并且部分建筑垃圾如废弃的混凝土块等可以回收加工成再生骨料,用于生产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制品。

3.6信息化施工管理创新

信息化技术为装配式装饰装修提供了强大的管理工具。BIM技术的深入应用实现了装饰装修全过程的可视化管理和协同作业。通过建立装饰装修BIM模型,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提前发现并解决设计与施工的冲突问题。移动终端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施工人员能够实时获取构件信息、安装指导和质量检查标准。某商业综合体项目采用了基于BIM的装饰装修管理系统,实现了以下创新:一是建立装饰构件二维码标识系统,扫码即可获取全部生产安装信息;二是开发AR辅助安装应用,通过平板电脑指导复杂节点的施工;三是应用无人机进行装修进度监控和质量检查。这些信息化手段使项目管理效率提升了 30% ,质量问题减少了60‰

3.7行业合作与交流

行业合作与交流对于装配式建筑施工高效建造技术创新至关重要。企业之间应加强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项目。例如,一些预制构件生产企业与施工企业合作,针对构件的连接技术进行联合研发,通过共享资源、优势互补,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行业协会应发挥积极的作用,组织行业内的技术交流活动。如定期举办装配式建筑技术研讨会,企业可以在会议上分享成功案例和技术经验。同时,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和管理经验。例如,中国的企业可以与欧洲的一些装配式建筑领先企业开展合作项目,学习他们在绿色化、智能化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理念。t

结语

装配式建筑装饰装修技术创新正在重塑建筑业生产方式,其核心价值不仅体现在施工效率与质量的提升,更在于构建了可循环、可持续的建筑工业化体系。SI 分离技术突破空间束缚,模块化部品实现工业化生产,数字化技术打通全流程协同,三者共同构成技术创新的"铁三角"。尽管存在标准不统一、成本较高等问题,但随着技术迭代与规模效应显现,装配式装修将成为未来建筑装饰的主流模式。建议行业加快标准协同、推动技术普惠、构建数字生态,以技术创新驱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浩.瓷砖薄贴法在装饰装修施工中的技术应用与优势分析[J].居舍,2025(7):63-66,70.

[2]张昌镇.公共建筑装饰装修项目中绿色施工技术的实践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5,24(4):112-114.

[3]陈晋南.BIM 技术在建筑装饰装修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25(5):65-67.

[4]安泽文,郑林琪.基于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技术创新研究[J].山西建筑,2025,51(03):91-95

[5]刘磊.新时代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应用与创新[J].石材,2024,(07):57-59.

[6]聂建省,千绍玉,聂雅飞.装配式建筑预制外墙防水密封新材料与施工技术创新[J].粘接,2024,51(05):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