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新型垃圾回收现状、痛点及“校园模式”探索》

作者

杨雨嫣 张丹娜 金得华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一、引言

在“无废城市、循环经济、“双碳”战略的宏观政策背景下,垃圾治理已成为国家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快递行业的迅猛发展和电子产品的快速迭代,使高校新型垃圾产生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传统的垃圾回收模式因效率低下、针对性不强而逐渐失效。高校因人口高度密集的特殊性,不仅是垃圾产生的重要源头,更是探索垃圾治理新路径的先行者。其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到校园环境品质,对塑造青年学生的环保理念和行为习惯具教育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聚焦高校新型垃圾治理问题,丰富环境治理和公共政策的应用研究,也为破解高校垃圾治理困境提供理论支撑。在实践层面,通过深入调研X 大学垃圾治理现状,为该校提供一套科学合理、易于实施的解决方案,从而推动高校垃圾分类工作走向系统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化。

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层面的垃圾治理政策或单一技术应用,针对高校、特别是新型垃圾的系统性研究尚显不足。多数讨论仍停留在理念倡导或局部改进,缺乏从现状诊断到模式构建的整体性探索。因此,本研究以X 大学为例,遵循“现状摸排—痛点诊断—模式构建—对策建议”的逻辑,运用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实地观察法,全面搜集一手资料,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与针对性,构建一个集成设施、技术、管理与教育的综合性“校园模式”,为实现高校垃圾治理现代化提供新思路。

二、X 高校新型垃圾回收现状调研与分析

X 大学是在校师生约2 万人,拥有多个食堂、宿舍区与快递收发点。巨大的消费群体使快递包装类和电子类垃圾成为校园新型垃圾的主要来源。据初步统计,校园日均快递包裹超过一万件,随之产生的纸箱、塑料袋等废弃物数量庞大,而废旧电子产品也因迭代加速而逐渐增多。

在硬件设施方面,校园内垃圾桶布局存在明显不足。校园中常见垃圾桶满溢、布局不均衡现象,且大部分垃圾桶未区分“可回收”与“其他垃圾”,标识模糊、无图示说明,导致学生投放时无所适从。此外,专门用于回收快递包装或电子废物的设施极为稀缺。

管理流程上,与后勤管理部门访谈得知,校园垃圾目前仍实行混合收运模式。所有垃圾不经分拣直接运往中转站,最终由市政车辆统一外运处理。尽管操作简单,但导致可回收物污染严重,资源化利用率极低。访谈中还了解到,后勤部门虽有意推动分类工作,但受限于人力、资金及技术条件,一直未能有效推进。

对学生行为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同垃圾分类的环保意义,但实际参与率极低。数据显示,有超过70%的学生表示“愿意分类”,但仅有不到30%的学生能够准确区分常见垃圾类型。这一“高认同、低践行”的现象,凸显了意识与行动之间的断层。在回收效益层面,校园内可回收物被有效分类收集的比例不足 10% ,大部分可回收物因被污染而失去再生价值。垃圾中转站混杂堆积、蚊蝇滋生的场景进一步印证了现有回收体系的低效与落后。

三、X 高校新型垃圾回收体系痛点诊断

1.意识层面,学生普遍缺乏分类所需的基础知识,尤其对新型垃圾的归属认知模糊。尽管环保意识较强,但并未转化为行动。很多学生反映“不知如何分”“分了也被混运”,挫伤了其参与积极性,折射出系统失灵对个人行为的负面影响。

2.设施层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布局不合理与功能缺失。宿舍区垃圾桶数量不足与学生高频次投递需求之间的矛盾,快递点周边往往成为垃圾乱扔的重灾区。现有垃圾桶标识不清、无分类引导,更缺乏针对快递包装和电子废弃物的专用回收容器,导致学生即便有心分类,也无对应的设施支持。

3.管理层面的痛点集中于收运机制和激励机制双重缺失。垃圾清运频率低、混合收运模式大大削弱了前端分类的努力。后勤部门缺乏有效监督与考核机制,保洁人员仅负责收集与转运,并无分拣职责或动力。整个管理流程,未能建立任何形式的正向激励,学生、保洁、管理者三方均缺乏持续参与的内在动力。

4.技术落后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校园垃圾回收主要依赖人工操作,从投放到清运均无智能化手段辅助。缺乏智能识别、自动称重、数据统计等技术应用,导致管理效率低下,无法对垃圾量、分类效果进行实时监控与精准评估。

5.协同层面,垃圾治理涉及后勤、物业、学工、社团及校外回收企业等多方主体,但目前各部门间权责模糊、沟通不畅,缺乏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学生社团偶尔开展环保活动,但未与后勤管理形成常态化协作,企业资源也未能有效引入,整体处于“各自为战”甚至“无人负责”的状态。

四、“校园模式”构建

1.硬件升级是模式有效运行的基础。应在垃圾产生的关键节点布局专用回收设施,如在快递点设置快递包装回收箱等。同时,引入具备自动称重、满溢报警、积分反馈等功能的智能回收设备,学生投放可回收物后可即时获得积分奖励,提升参与便捷性与趣味性。

2.软件赋能是提升管理效率和用户黏性的关键。可开发一款校园回收专用小程序,集成预约上门回收、分类知识查询、个人积分查询与兑换等功能。积分可在兑换商城中换取礼品、或公益时长,增强激励效果。此外,通过设计分类排名、环保勋章等游戏化元素,构建学生之间的互动氛围,实现从“要我分类”到“我要分类”的转变。

3.管理创新是模式可持续运行的保障。应成立由后勤部门牵头,学生处、团委、物业公司、环保社团共同参与的校园垃圾分类工作小组,明确各方职责,形成协同共治的工作格局。将垃圾分类表现纳入文明宿舍评定、综合测评加分体系,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持续强化宣传教育,培养垃圾分类习惯,营造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五、总结

校园新型垃圾治理是一项涉及技术、管理、行为与文化的系统工程。本研究提出的“软硬结合”模式致力于打通从前端投放到后端管理的全流程,通过设施优化、技术赋能与机制创新,构建一个多方参与、可持续运行的校园垃圾治理新生态。这不仅对X 大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也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未来,可进一步探索该模式与智慧校园系统的深度融合,以及校园碳普惠机制的引入,持续拓展校园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黄晓汾.新型分类垃圾桶在高校垃圾分类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15):126-127.

[2]陈颖萍.新型分类垃圾桶在高校垃圾分类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2,(12):13

[3]乔露.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激励机制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7.

基金项目:本文章为2024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为:“智物助”——智能 垃圾回收置换程序。项目编号:X20241312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