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化学差异化教学策略探究
郑克宇
重庆求精中学 400042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而高中学生在化学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传统的“ 统一教学” 模式无法适应新课标下的教学需求,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潜力难以充分发挥。在此背景下,开展高中化学差异化教学策略研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对落实新课标理念、提高化学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化学实施差异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内在需求
高中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在知识基础上,部分学生初中化学基础扎实,对化学概念、原理掌握牢固,而有些学生则基础薄弱,甚至对基本的化学符号、方程式都难以掌握。例如,在学习“ 物质的量” 这一知识点时,基础好的学生能快速理解概念并进行相关计算,而基础差的学生可能连基本公式都难以记住。在学习能力上,有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善于分析化学问题、进行实验设计,而有的学生则更擅长记忆和模仿,探究能力较弱。在学习兴趣上,部分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而有些学生则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浓厚,对实验操作兴趣不高。这些个体差异要求教师实施差异化教学,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落实新课标理念的必然要求
新课标强调“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 ,倡导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差异化教学正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与新课标理念高度契合。例如,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对于探究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设计更具挑战性的实验探究任务,让他们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对于探究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提供详细的实验步骤和指导,逐步培养其探究能力。通过差异化教学,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化学学习活动中,在各自的“ 最近发展区” 获得进步,从而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三)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统一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优等生“ 吃不饱” 、后进生“ 跟不上” ,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实施差异化教学,能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精准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积极性。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通过降低学习难度、提供更多指导和帮助,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对于优等生,通过设置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拓展其知识视野,培养其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 化学平衡” 时,对后进生重点讲解基本概念和简单应用,对优等生则深入探讨平衡移动原理的复杂应用和实际案例分析。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化学学习中有所收获,从而整体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二、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化学差异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教学目标分层,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拓展目标三个层次。基础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理解化学概念、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提高目标面向中等水平学生,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如进行化学计算、解释化学现象等;拓展目标面向优等生,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的化学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如设计化学实验方案、进行化学课题研究等。例如,在“ 盐类的水解” 教学中,基础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概念和实质,能判断常见盐溶液的酸碱性;提高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能书写简单的水解离子方程式并分析影响水解的因素;拓展目标是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盐类水解在溶液配制、除杂等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教学目标分层,让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差异化,适应学生学习特点
在教学内容上,根据教学目标分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以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为主,辅以简单的例题和练习;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综合性的知识和练习题;对于优等生,除了教材内容外,补充一些拓展性的化学知识,如化学前沿科技、化学史等。例如,在“ 有机化学基础” 教学中,为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讲解常见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为中等水平的学生增加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判断和简单合成题;为优等生介绍一些复杂有机物的合成方法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方法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善于倾听和记忆的学生,可以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多采用实验教学法;对于擅长合作学习的学生,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例如,在“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教学中,对操作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自主进行实验操作,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对操作能力弱的学生,教师进行示范操作,让他们模仿练习,并给予详细指导。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改变传统的单一笔试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表现等;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发展,如单元测试、阶段性成果展示等;终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如期末考试等。同时,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评价标准。例如,在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时,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评价其是否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对中等水平的学生,评价其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优等生,评价其实验设计的创新性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合作精神。
结束语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化学差异化教学是适应学生个体差异、落实新课标理念、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与方法差异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等策略,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化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升化学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完善差异化教学策略,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为培养高素质的化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韦颂.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差异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化学教育,2024 (5): 32-35.
[2]李维西.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化学差异化教学模式探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5 (1): 18-21.
[3]陈凤静.最近发展区理论在高中化学差异化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24 (8): 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