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坊模式的探索
马晓红
宁夏师范大学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2020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 “要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将非遗文化融入学校美育体系,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课程与实践模式”。这一政策为地方高校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要求高校突破传统“课堂讲授+技能训练”的单一模式,探索更具实践性、文化性的美育路径。
“音乐美育”的思想,即音乐教育被视作美育的重要内容与形式在人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一直贯穿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思想发展的主线,集中体 时期政府颁布的教育文件和相关文论中。新时期由于国家对美育工作的重视,各高校归纳并 阐释 乐教 育实践对音乐功能性和音乐教育意义的展现,在总结积极经验的同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探索可提高的空间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花儿作为流传于西北多民族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具音乐审美价值与民族文化内涵,其歌词涵盖民风民俗、自然景观,唱腔融合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特色,是宁夏地域文化的活载体。将花儿音乐与高校美育工作坊结合,既能弥补高校美育的地域文化缺失,又能为非遗传承注入青年力量,形成美育育人与非遗保护的双向赋能。
(二)研究意义
音乐美育教育是高校音乐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志趣,促进各专业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本工作坊的建设结合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从音乐美育的本质与意义入手,积极探索音乐美育发展的实践路径与方法,深化高校音乐课程教学改革,以“花儿”音乐工作坊为例,从学科定位、理论视域、演唱实践等方面围绕“花儿”音乐进行多学科“碰撞”,不断充实“花儿”音乐的研究理论与演唱实践,以此来探究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坊建设。
花儿的研究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的主动参与,特别是一些跨学科、跨地域、地方学者与外来专家相互合作的研究。花儿的保护与研究应采用多学科合作研究,对其源与流的探讨、民间歌手的调查、本体特征,演唱实践诸方面进行详实探究,在此背景下,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坊模式的探索成为了高校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研究价值
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坊的建设需紧扣三大核心要素:一是地域特色,需挖掘本土非遗资源,避免千校一面;二是协同育人,需整合高校、非遗机构、地方政府的资源,形成育人合力;三是实践创新,需通过分层课程与创新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避免形式化。当前地方高校美育工作坊仍面临师资、课程、传播、评价的共性问题,需通过 多元协同师资、分层创新课程、校地联动传播、多维立体评价的策略优化,提升工作坊的实效性与可持续性。
教学案例的使用价值只要体现在以下四点:第一,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选择适应当代大学生需要,有利于提高音乐素质、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第二,典型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统一。在已有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全面地选择各民族、各地域、各种体裁形式中具有代表性的曲目作为教学内容,以开拓学生音乐视野,准确把握音乐形成与发展的规律。第三,科学性、系统性与师范性、实用性的有机统一。在注重学科知识系统性的同时,突出音乐教师教育的特点,精选在音乐教学和社会音乐活动中应用价值较高、指导意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音乐作品。第四,全国性与地方性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在全国有影响的代表性民族音乐体裁、形式、乐种、乐曲,又要重视对本民族、本地区乡土音乐的介绍、学习和传播。
二、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坊的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1. 新时代高校美育
根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新时代高校美育以“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能力”为核心目标,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注重地域文化与非遗资源的融入。与传统美育相比,其更突出实践性(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审美能力)与文化性(通过艺术载体传递民族文化),如花儿音乐工作坊通过演唱实践,既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又传递少数民族文化内涵。
2. 美育工作坊
美育工作坊是高校美育的实践载体,指以“小群体、重参与、强实践”为特征,围绕特定艺术主题(如音乐、美术、戏剧)开展的系统性活动。其核心特征包括:实践性(以技能训练、作品创作为主)、参与性(学生为主体,教师与专家为引导)、创新性(鼓励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改编与创新)。按内容可分为音乐工作坊、美术工作坊、戏剧工作坊等,本研究聚焦花儿音乐工作坊,属于音乐类美育工作坊范畴。
(二)相关理论支撑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提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信息。该理论支撑美育工作坊的参与式学习设计:在花儿音乐工作坊中,教师不直接灌输花儿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唱腔模仿——歌词创作——作品展演”的流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花儿的音乐特征与文化内涵,如在创新模块中,学生以校园生活为主题改编花儿歌词,通过实践建构对花儿音乐的理解,符合建构主义主动学习的核心要求。
2. 文化传承理论
文化传承理论强调“活态传承”,即文化需通过实践活动在代际间传递,而非仅依赖文献记录。对于花儿这类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关键在于青年群体的参与。高校美育工作坊恰好提供了这一传承载体:工作坊通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授课+学生实践创作+社会展演”的链条,使花儿音乐从传承人手中传递到青年学生手中,再通过学生的展演传递到社会层面,形成“高校——学生——社会”的活态传承闭环,符合文化传承理论的实践传递逻辑。
3. 美育协同育人理论
美育协同育人理论主张整合多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核心是打破高校单一育人主体的局限,联合政府、企业、文化机构等共同参与美育。在花儿音乐工作坊中,这一理论体现为 “高校(音乐学院)+非遗机构(宁夏非遗保护中心)+地方政府(固原市文旅局)”的协同:高校提供师资与场地,非遗机构提供传承人资源,地方政府提供经费与展演平台,如固原市文旅局每年为工作坊提供专项经费,并邀请工作坊参与宁夏花儿文化节,
实现多方资源的高效整合。
三、花儿音乐工作坊建设现状剖析
作为宁夏南部唯一的本科师范院校,其美育工作定位为“服务地方教育,传承地域文化”,学校地处固原市(宁夏花儿音乐的核心流传区),周边有 12 个花儿非遗传承基地,地域文化资源优势显著。学校成立花儿音乐工作坊,旨在通过工作坊形式,解决两大核心问题:一是高校美育课程的地域文化缺失;二是花儿音乐的青年传承断层(固原市花儿传承人平均年龄58 岁,35 岁以下传承人仅占8%)。工作坊成立初期,学校制定方案明确目标,即完成组织架构搭建与课程体系初稿、实现 传承人——教师——学生的常态化互动、形成可推广的花儿美育模式。工作坊的美育实践成效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的影响格局,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学生发展层面,工作坊通过系统化的美育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与文化认同。学员不仅深入掌握了花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部分优秀学员的创作成果已获得专业认可,展现了美育教育的实际成效。
在学校建设层面,工作坊的成功实践为校园美育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创新范式。通过将传统艺术教育融入现代课程体系,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这种创新模式为同类院校的美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在社会文化层面,工作坊架起了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学员积极参与非遗传承活动,将课堂所学应用于文化传播实践,有效扩大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这种青年参与模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 “花儿” 音乐工作坊建设现存问题(一)师资体系构建的结构性缺陷
从非遗传承人与高校教师双主体维度看,工作坊师资力量存在显著短板。在非遗传承人参与层面,基于访谈数据可知,传承人群体普遍面临时间与精力分配的矛盾。更突出的问题在于教学模式适配性不足,部分传承人延续 “口传心授” 的传统范式,对高校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特点缺乏系统性把握,例如在唱腔教学模块中,仅开展示范性演唱,未对发声技巧、气息控制等核心要点进行拆解讲解。结合面向工作坊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该类教学方式导致相当比例学生出现理解障碍与学习困难的反馈。
在高校教师专业素养层面,参与工作坊教学的教师团队存在花儿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据统计,团队中仅1 人具备花儿音乐研究背景,其余成员此前研究方向集中于西方声乐与音乐理论,且未接受过系统的花儿文化与音乐技法培训。访谈中,部分教师坦言对花儿的流派谱系、歌词隐喻体系认知深度不足,难以回应学生提出的专业性问题。同时,学校尚未建立师资常态化培训机制,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路径局限于旁听传承人授课的自主学习模式,导致专业成长速率缓慢。
(二)课程活动设计的系统性不足
课程体系设计未体现分层递进原则,将无花儿基础的大一新生与具备两年学习经验的大三学生置于同一教学场景,造成需求错配,新生群体普遍反馈学习进度难以跟进,高年级学生则认为教学内容重复度高,缺乏挑战性。此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存在时间断层,基础理论课程结束后,需间隔两周方可开展实践课程,该间隔期易导致学生理论知识遗忘,直接削弱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活动设计在创新性与学生主体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2023-2025 学年工作坊开展的各类活动中,“展演+讲座”的传统形式占比极高,仅少数活动涉及花儿文创设计等创新实践领域;学生参与模式以被动接受为主,例如歌会曲目多由教师指定,学生自主报名的原创曲目占比极低。访谈中,多数学生表达了对自主创作空间与个性化展示平台的需求。
(三)传播与资源整合的局限性
传播维度呈现地域局限与渠道单一的双重特征。空间层面,工作坊影响力主要覆盖校内与本地范围,全国性辐射能力薄弱,未与其他省份高校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线上传播渠道仅依赖学校官网发布活动资讯,未布局抖音、B 站等主流短视频平台,导致线上内容累计浏览量处于较低水平。
资源整合层面,与地方相关主体的合作深度不足。在与地方文旅机构合作中,固原市文旅局仅提供经费支持,未参与课程设计与活动策划环节;与地方媒体(如《固原日报》)的合作局限于大型活动单次报道,未构建长期化宣传合作机制;同时,未与文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发花儿衍生产品(如音乐专辑、文创周边),难以实现 “美育实践——文化产业”的价值转化,资源整合能力有待提升。
(四)评价机制的功能性缺失
评价维度存在单一化问题,核心聚焦于活动成果量化指标,如歌会获奖次数、展演场次,未将学生美育素养的长期变化纳入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入学— —毕业全周期的美育素养跟踪评价机制,无法精准衡量工作坊对学生审美认知、文化认同的持续性影响。同时,评价内容未涵盖文化传承能力指标,如学生参与花儿” 志愿教学频次、文化传播行为等,导致评价结果难以全面反映工作坊的非遗传承价值。
五、结论
花儿音乐工作坊探索出“非遗+美育”的地方高校实践路径,通过三级课程体系、双师资模式、校地协同机制,实现了美育育人与非遗传承的双向赋能,为西部地方高校提供了可参考的美育工作坊模板。本文仅聚焦单一案例,未来可扩大样本范围,对比其他高校的美育模式,分析不同地域、不同类型高校的工作坊差异;同时可拓展研究视角,从学生成长、社会影响等维度开展长期跟踪研究,为高校美育工作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 2019,2 号),中华人民中国教育部。
[2]薛瑾.以德树人以美立人高校“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实施路径研究[EB/OL].光明网,(2023-10-17).https://reader.gmw.cn/2023-10/17/content_36899471.htm.
[3]王嘉毅.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J].教育研究,2023,44(12):4-11.
[4]王晓昕.基于科学融合理念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建构,2023 年第11 期,152--154.此文章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建设项目成果之一作者:马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