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自然资源 收获七彩童年
周莹
张家港市文昌幼儿园
正文:
大自然中的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幼儿园宝贵的活动资源,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幼儿园教师就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将这些素材合理的应用到幼儿的游戏中。那么,教师一定要学会营造自然生态的儿童环境,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升他们的操作能力,帮助其领略到大自然的奇妙,进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一、走出教室,走近自然资源
小班年龄的幼儿来到陌生的新环境,难免会产生分离焦虑,开学初总能听到教室里一片“ 哇哇哇” 得哭喊声,老师们化身妈妈,又搂又抱,甚至使出十八般才艺,弹琴、唱歌、讲故事,可以安抚幼儿哭闹的情绪片刻。过不了一会儿“ 我要找妈妈!” “ 我要回家!” 这些嘶声力竭的声音再次响起,让老师手足无措,各种诱人的玩具放在他们面前也无济于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需求和发展水平,将周边的自然、社会、人文等环境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资源。” 我们何不带着大胆地带着幼儿走出教室,逛逛我们的幼儿园,一方面帮助幼儿熟悉陌生的环境,还能转移幼儿的注意,减少哭闹情绪。我们还可以带着部分哭闹的幼儿来到户外,参与到哥哥姐姐们的户外游戏中,在哥哥姐姐的带领下玩一玩,来到小农庄看看可爱的小兔子,可以和哥哥姐姐一起拔萝卜喂小兔子,去度假村采摘石榴、剥一剥、尝一尝,让幼儿走近自然,在大自然中感到放松,原来幼儿园是这么的有趣和好玩,哥哥姐姐是这么的友爱,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幼儿消除分离焦虑情绪。
陶行知先生提倡儿童应该学会从容工作、学习。 学习不能只限于书本知识,实践才是真正需要实施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转变以现有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创设多元化的新型学习模式。对于幼儿来说,大自然不是一个话题,也不是一门学科,而是孩子们游戏的世界,因为大自然中有无穷无尽的资源,让他们充满好奇,带给他们丰富多彩的快乐。我们教师只需要引导幼儿走进每一个角落,让幼儿自由自主得嗨起来,帮助小班幼儿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二、收集整理,挖掘自然资源
幼儿是通过与材料、环境的互动,获得成长与发展的。因此,幼儿园必须要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和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首先,我们要发动幼儿通过和家长一起收集、采摘等活动,收集一些自然材料,丰富我们的户外游戏材料。
正好过完国庆小长假回来,总能听到孩子们和好朋友分享着自己和爸爸妈妈外出游玩的快乐点滴,去梁丰生态园欣赏了美丽的菊花,去暨阳湖公园放风筝、野餐了,回乡下和奶奶一起挖山芋,去长江边看到了像狐狸尾巴的芦苇,去凤凰鸷山和粉黛子一起合影……孩子们随口的聊天中,不难发现,原来在我们的周围有这么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那么怎么将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搬到我们的幼儿园来呢?
当然也有的小朋友因为爸爸妈妈工作的原因,没有人带他们出去参观这些秋天独有的美景,他们也渴望能够和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孩子们想到了要和好朋友在幼儿园里一起来一次有趣的秋游。那么我们准备去哪里秋游?秋游需要带些什么?秋游可以做哪些有趣的事情呢?完全不用老师担心,他们的小脑袋瓜里已经罗列了一张长长的清单,可以去小农庄,那里有小山坡可以爬山、在隧道里寻找宝贝,需要有帐篷,可以去小树林收集桂花蜜,可以玩娃娃家的游戏……
计划有了,那就开始行动起来,我们把孩子们的想法发给了爸爸妈妈,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有的爷爷奶奶带来了一捆捆的芝麻杆和稻草,宝贝们可以用来搭建帐篷,孩子们收集了漂亮的粉黛子和各种各样的落叶可以来做手工作品,打扮我们的娃娃家,周末去公园里捡来了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可以变成美味的食材,一大堆的材料怎么办呢?这时,需要教师在对自然资源的收集上要坚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的原则,要根据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和主题活动目标,对收集的各类材料进行严格筛选、整理与分类,对于有利用价值的材料进行再次加工。瞧,小朋友们找来了分类盒,可以按大小、颜色、种类来给他们一一分类,在整理的过程中他们也熟悉了各种自然材料的属性,为他们的游戏准备足够游戏材料。
三、因地制宜,巧用自然资源
为了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践行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 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 的教育理念,我园在“ 亲自然” 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中,把本园周边乡土资源进行挖掘、构思、融合,实现多种自然资源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的效果。在幼儿园户外游戏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让每个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提升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体会到自然赋予人类无穷的资源。只有合理利用自然材料,发挥其巧妙之处,才能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自然,进而培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 六大解放” 的教育主张:我们要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孩子都是向往大自然的,新奇的环境能激发孩子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维灵感。秋高气爽,拖上行礼箱,我们出发了,来一场快乐的秋游吧!瞧,小树林里他们在给搭建的豆萁房子刷上五彩的颜色,变成了彩虹房子。尽管手上沾满了颜料,看他们蹦啊跳啊,拍手叫好。稻草房里“ 妈妈” 在残留的稻穗上把一颗颗稻谷剥下来放在锅里正在兴致盎然地给娃娃做饭呢!一块块小石头变成了美味的咖喱土豆。桂花树下,三三两两的孩子拿着筛子在收集桂花,给娃娃家的“ 宝宝” 做香香的桂花奶。小山坡上,孩子们提着小篮子,蹲在大树下,用小手拾起一片一片五彩的落叶,制作成了漂亮的树叶皇冠,伴着美妙的音乐正在草地上上翩翩起舞,引来了大家的围观和掌声。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幼儿禁锢在教室里的局限,把课堂搬到了大自然中,让幼儿在与周围自然环境的互动中自由自主地探索,快乐着、收获着、成长着。
自然资源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和多元化的学习环境,我们教师需要深刻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要做到材料的提供与教育目标相一致,为孩子创设自由、宽松的物质环境,选对点,管住嘴,竖起耳朵,放开手,每日追随幼儿动态调整环境与材料,细细聆听,你会看到孩子的快乐永远在自然中透露。
有资源就是有材料,有材料就是有了“ 玩具和学具” ,让我们和幼儿一起用心、用手、用脑创设“ 有准备” 的环境,把课堂搬进大自然,让幼儿在百种操作中收获百种感知和体验,收获七彩的快乐童年。
参考文献:
[1]申林静,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4.19
[2]罗晓红.自然教育视角下的园本课程建设[J].学前教育研究,2018(05):70-72.
[3]林美钦.浅谈幼儿园自然教育活动中自然材料的投放[J].天津教育,2020(35):135-136.
[4]教基〔2001〕20 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5]国发〔2010〕41 号.3-6 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S].北京:中国教育部,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