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与挑战

作者

倪瑞文

身份证号:21062319870124305X

一、引言

物联网通过各种传感器、智能设备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相连,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与通信。随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大量设备产生的数据不断汇聚,形成了具有海量、多样、高速等特点的大数据 。大数据技术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高效处理和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为物联网应用提供强大支持。然而,物联网环境下的数据涉及用户个人信息、企业商业机密、关键基础设施运行数据等敏感内容,一旦数据泄露或被篡改,将对用户隐私、企业利益甚至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研究大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应对面临的挑战,成为推动物联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

二、大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技术

2.1 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是保障数据安全的基础手段,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将明文数据转换为密文,只有拥有正确密钥的用户才能解密获取原始数据。常见的加密算法包括对称加密算法(如 AES)和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 。对称加密算法加密和解密速度快,但密钥管理复杂;非对称加密算法密钥管理方便,但加密和解密速度相对较慢 。

2.2 访问控制技术

访问控制技术通过设定用户和设备的访问权限,限制对数据的访问。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安全需求,可采用自主访问控制(DAC)、强制访问控制(MAC)、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等模型 。例如,在企业物联网系统中,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可根据员工的职位和职责,分配不同的数据访问权限 。

2.3 数据脱敏技术

数据脱敏技术是对敏感数据进行变形处理,如数据屏蔽、数据泛化、数据加密等,在保证数据可用性的同时,降低数据的敏感性,防止敏感信息泄露 。例如,在医疗物联网中,对患者的个人身份信息进行脱敏处理后,再用于数据分析和共享 。

2.4 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点,可用于物联网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共享。通过将物联网数据记录在区块链上,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同时实现数据的安全共享和访问控制 。

三、大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3.1 智能家居领域

在智能家居系统中,加密技术用于保护用户通过手机 APP 与智能设备之间传输的控制指令和隐私数据,如用户的开锁密码、家庭监控视频等 。访问控制技术可根据家庭成员的身份和权限,设置不同的设备访问和操作权限,例如儿童只能操作部分安全的智能设备 。数据脱敏技术可对智能家居系统收集的用户生活习惯数据进行处理,在不泄露隐私的前提下,用于优化设备服务 。

3.2 工业物联网领域

在工业物联网中,区块链技术可用于记录设备的运行数据和生产流程信息,保证数据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防止数据被恶意篡改或伪造 。加密技术确保工业设备之间以及设备与云端之间传输的生产数据、控制指令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访问控制技术根据员工的工作职责和安全等级,严格限制对关键生产数据和设备的访问权限 。

3.3 智能交通领域

在智能交通系统中,数据脱敏技术对车辆的行驶轨迹、车主的个人信息等敏感数据进行处理,在保障数据可用性的同时保护用户隐私 。加密技术用于保护车与车(V2V)、车与基础设施(V2I)之间通信数据的安全,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 。访问控制技术可对交通管理部门、运营企业等不同主体设置不同的数据访问权限,确保数据使用的安全性 。

四、大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技术在物联网中应用面临的挑战

4.1 设备资源限制

物联网设备种类繁多,部分设备(如传感器节点)计算能力、存储容

量和能源有限,难以支持复杂的安全隐私保护技术运行。例如,一些低功耗传感器设备无法承受高强度加密算法带来的计算负担,导致安全措施难以有效实施 。

4.2 技术融合难度大

物联网环境下,大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技术需要与物联网的通信协议、网络架构、应用场景等深度融合。不同技术之间的兼容性、协同性存在问题,增加了技术应用的复杂性和难度 。例如,加密技术与物联网的实时通信需求可能存在冲突,影响数据传输效率 。

4.3 安全标准与法规不完善

目前,物联网大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方面的标准和法规尚不完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存在差异,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指导。这使得企业在实施安全措施时缺乏明确依据,也不利于跨地区、跨行业的数据安全管理和合作 。

4.4 攻击手段多样化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针对物联网数据的攻击手段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如恶意软件攻击、中间人攻击、DDoS 攻击等。现有的安全隐私保护技术可能无法有效应对新型攻击,给物联网数据安全带来巨大挑战 。

五、应对挑战的策略

5.1 研发轻量级安全技术

针对物联网设备资源有限的问题,研发轻量级的加密算法、访问控制模型等安全技术,降低技术对设备资源的消耗,使其能够适用于各类物联网设备 。例如,采用轻量级的同态加密算法,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同时减少计算量 。

5.2 加强技术协同创新

推动大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协同创新,解决技术融合过程中的兼容性和协同性问题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不同领域技术的交叉融合,开发出更适合物联网应用场景的安全解决方案 。

5.3 完善安全标准与法规

加快制定和完善物联网大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的相关标准和法规,建立统一的安全规范和技术要求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物联网数据安全标准的统一,为企业实施安全措施提供明确依据 。

5.4 提升安全防护能力

加强对新型攻击手段的研究和监测,建立有效的安全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不断更新和优化安全隐私保护技术,提高物联网系统对各类攻击的防御能力 。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对攻击行为的智能识别和主动防御 。

六、结论

大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对于保障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至关重要。通过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数据脱敏技术、区块链技术等的应用,能够在智能家居、工业物联网、智能交通等领域有效保护数据安全 。然而,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着设备资源限制、技术融合难度大、安全标准与法规不完善、攻击手段多样化等挑战 。通过研发轻量级安全技术、加强技术协同创新、完善安全标准与法规、提升安全防护能力等策略,可有效应对这些挑战 。未来,随着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还需持续探索和创新安全隐私保护技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需求,推动物联网的健康发展 。

参考文献

[1]闫保峰.智能家居系统中的物联网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J].石河子科技,2025,(01):28-30.

[2]穆清风.物联网环境下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策略分析[J].华东科技,2024,(12):113-115.

[3]杨婷婷.大数据环境下物联网的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J].网络安全和信息化,2024,(06):34-36.

[4]李甜.基于联盟链的物联网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22.DOI:10.27251/d.cnki.gnjdc.2022.0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