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作者

黄子航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价值引领效能提升与教育模式创新的双重挑战。2024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1]2023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善于运用红色资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对于红色资源的挖掘、运用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也曾特别强调英雄及其精神的重要性,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2]。 因此,将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结合自身实际,有效继承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打造符合时代特征和学校实际情况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将弘扬和培育英雄精神作为红色资源教育教学实践的切入点,深入探析红色资源在思政课堂实践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引导青年学生以革命先烈为榜样,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一、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

(一)国际形势对高校意识形态的严峻挑战

近年来,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日益密切的文化交流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不同利益追求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下,部分别有用心的西方政客、组织和敌对势力,以网络媒体和平台为现实载体,以鼓吹其所谓“普世价值”“大众文化”为借口,通过歪曲革命事迹,抹黑英雄人物,制造舆论冲击波等卑劣手段,企图动摇和瓦解我国意识形态防线。[3]

高校日益成为不同意识形态交锋的竞技场,一些别有用心之人,通过利用互联网海量的信息资源,利用“融媒体”等传播渠道,以极快的更新 富的视听盛宴, 错误思想言论混淆于融媒体环境中,如对抗日战争中狼牙山五壮士的歪曲捏造, 污蔑等等,伪造大量图文视频加以佐证,静待事件发酵升温后形成舆论旋涡, 诱青年学生 身其中,并针对青春期学生敏感、多疑、叛逆等特点,大肆鼓吹摆脱父辈“文化枷锁”,崇尚“言论自由”的个性主张,干扰我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意图掀起波澜,制造社会混乱,对于党和国家,乃至中华民族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大学生群体拜金、享乐、极端个人主义倾向抬头

进入新时代,大学生主体已从“70 后”“80 后”,逐渐过渡到“90 后”“95 后”,甚至如今已然转变为以 400 后”“05 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如今的大学群体作为根深蒂固的“网络原住民”,他们与 470 后”“80 后”相比,存在着显著的代际差异,他们的思维方式、兴趣偏好、性格特点,无不受到数据化、科技化、信息化时代的直接影响。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广泛建立,虽然扩宽了人们的视野,但也由于其自身发布机制的匿名性、虚拟性等,让宣扬自我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逐渐蚕食年轻一代大学生“三观”的确立,乃至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

同时,不单是新兴技术的深入发展,对于年轻一代的大学生群体而言 他们未曾经历过革命年代的苦难与艰辛,更不曾亲眼见证过无数革命先烈 血奋战,为实现国富民强而献出生命的英雄壮举。对于红色文化和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说教式教育,这对于一部分学生而言,难以引起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转身投向鼓吹自我、拜金、享乐的互联网黑洞中,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确引导,长此以往必将助推极端个人主义繁殖滋生,引发大学生群体普遍难以树立远大理想 丧失社会责任感、缺乏道德意识等群体性问题。

(三)思政课教学手段匮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高校思政课在塑造学生价值观,推动文化赓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今的思政课堂正面临着严峻挑战,从教学内容而言,思政课教材使用的语言是书面语言,展现的是抽象的概念体系,学生不容易将自己教材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教学手段上,部分教师由于教学条件等客观原因和自身的教学水平主观原因影响,将自己的教学手段局限于“老师一味灌输”——“学生被迫接受”的单一、刻板的教学手段,缺乏实践性、互动性等教学特征,很难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很容易在受教育过程中,产生思政课堂“假”“大”“空”的错误认识,继而再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诱惑下很难产生抵抗力。因此,当前的思政课堂急需既能承担理论学习、政策宣讲教学任务的现实载体,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让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动性、实践性,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亲和力,让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入脑、入心。[5]红色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以弘扬英雄人物和英雄精神为切入点,系统性地融入红色资源开展思政课教学,更有助于达到思政课以情感人的育人效果。

二、英雄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一)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育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6],德育始终贯穿我国教育的始终,是我国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育人工程。在信息化时代,敌对分子通过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精心设置反动“陷阱”,具有很强的欺骗性、诱导性,从而使学生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影响,极大程度干扰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实现。

回望百年来时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跨过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7]在这其中涌现出了如李大钊、杨靖宇、左权、黄继光、雷锋、焦裕禄等一批批具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他们英勇斗争、不怕牺牲、勤劳奉献的感人事迹,不仅仅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在他们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源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英雄精神为切入点, 结合地方优质的红色教育资源,对英雄及其背后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神、奉献精神、探索精 充分挖掘, 利用案例 讨、实践等教育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 ,通过思政课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等载体让英雄的精神融入到 堂上缅怀一位英雄,感悟一种英雄精神,增强一份责任,肩负 生锤炼品格,磨炼励志,提升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科研观、金钱观、奋斗观,主动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二)完善英雄精神育人机制,厚植爱国主义情感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青年学生是未来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以每一位青年学生要在树立远大理想,紧跟时代步伐,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高校思政课堂上,通过对英雄人物及其背后蕴含的英雄精神的深入挖掘和启发式讲解,充分发挥英雄人物、精神活教材的示范作用,结合学校、地域红色资源特色优势,为学生生动再现出一位位胸怀大义,舍小家,顾大家的革命志士和英雄模范,让学生仿佛跨越时间的沟壑,置身于中国革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志士、爱国英雄的英勇事迹,在心中树立起一座座勇往直前、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灯塔,指引着未来的自己,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家国情怀,在成长成才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设身处地地思考当面临国家民族危亡之际,那份深藏心中的爱国热情如何迸发出无限的责任和使命感,尽己所能,以青春之我投身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壮丽征程。

(三)提高思政课育人效果,促进思政课程高质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8]。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教育短板,致使育人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提高思政工作育人效果,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形式等方法,推动思政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在思政课教学中,以英雄精神为切入点将红色资源由点带面,线面结合,生动立体地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一个个鲜活的生动故事引入思政课堂,融入学生学习实践等教学环节,开创体验式、引导式,主动式、探究式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觉对标革命先烈,对于助力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

(四)联动不同学科专业,发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功能

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在“大思政课”的育人格局下,各高校应聚焦育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促进思政与专业教育协同共进。

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多门课程、多个领域内容,[9]结合这一专业特点,通过设计跨学科教学方案,捕捉学生兴趣点,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中,实现二者有机融合,如面对农学专业学生时讲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几十年如一日躬耕田野,用脚踏实地的钻研与矢志不渝的坚守,筑牢我国粮食安全的坚实防线。在面对医学专业学生时讲解“共和国的女儿”屠呦呦,她在抗疟药物研发道路上默默耕耘了 40 多个春秋,在疟疾防治的道路上成功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在面对核潜艇专业学生时讲解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国外技术封锁的困难时期,不怕困难,执着拼搏,解决了导弹发射时艇身稳定性问题等优秀事迹。[10]

思政进课堂、进专业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好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精准挖掘思政教育专业点,利用英雄人物、精神的广泛性、专业性特点,抓住学科专业育人良机,做好学科融合互补,将人民英雄展现出的执着拼搏的奋斗精神,在大学生中营造向英雄学习、向榜样看齐的精神氛围,[11]引导大学生在未来的科研探索中,以英雄精神为榜样,肩负振兴中华的时代使命,坚守初心、奉献力量。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英雄精神培育的路径(一)锚定价值坐标:从符号崇拜到情感共生

在国际形势冲击我国意识形态和个人极端利己主义及历史虚无主义冲击主流价值观的双重挑战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单一讲述英雄故事, ,高校思政教育亟需突破填鸭式教育模式的枷锁,以深度互动重 中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情景模拟教学、角色扮演等,以切身代入式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还原王进喜在大庆油田的决策困境,或钱学 英雄精神的实践生成逻辑。通过具体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促进学生对英雄 有效提升英雄精神的传递效率。

(二)创新传播方式:讲好英雄故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英雄精神的传播与培育不能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单一模式,在实践中,应构建情感驱动型叙事模式,以直观化体验唤醒学生的情感认同与价值共鸣。例如可灵活运用短视频、动态图解、多媒体课件等可视化工具提升课堂感染力,结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智能技术,实现英雄事迹的数字化复现,让学生在虚实交融的学习环境中获得具身认知体验。

创新传播方式,借助智慧教学平台,构建涵盖微课视频、革命题材影视、经典红歌、红色动漫、英雄故事等多元形态的立体化资源库,形成多层次、多视角、多维度的学习生态系统。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伟大时代催发伟大精神,崇高事 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密贴合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需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积极探索以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担当精神为内核的英雄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不断探寻从学科专业、校园文化、教学方式、传播方式、实践研修等等不同层面入手,提出多种可能性路径,以培养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尤国珍,张晓庆.用好红色资源 凝聚奋进力量[N].光明日报;2024-07-31(02).

[2] 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03(002).

[3] 王文超,郑淑娟.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辽宁红色文化为例.2024 年思想政治教育

论坛郑州分论坛论文集[C].大连交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2024:2.

[4] 刘涛.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 1812586382951776259 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

报,2024,40(08):7-9.

[5] 刘梅.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文化自信教育的现实审视及路径探析[J].理论观察,2023,(4);-04-02.

[6]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紫光

阁,2018,(10):8-9.

[7] 李丽芬.新时代大学生英雄精神培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22.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 宁欢欢,李健.红色文化研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旅游与摄影,2024,(12):134-136.

[10] 王涛,果金凤.英雄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3,

(10):28.

作者简介:黄子航 (1998.01—),男,满族,辽宁沈阳,硕士研究生,助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