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下国有企业党建与群团工作有机结合的路径探析

作者

高晓星

河北航空有限公司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800

一、引言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党的建设始终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障。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推进,党建工作在引领企业方向、规范治理结构、凝聚员工力量方面发挥了作用。与此同时,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其职能地位与现实价值也不断凸显。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党建与群团工作往往存在职责交叉不清、协同不畅、资源分散等问题,制约了组织效能的充分发挥。

二、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与群团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党建工作现状及成效

在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建设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加强。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治理优势与发展动能。多数国有企业已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结构的机制不断完善,在企业决策、监督、执行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企业党委积极推进“ 三会一课” 、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等制度化建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增强。党建工作也有效推动了企业文化建设、廉洁自律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提升,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二)群团组织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国有企业群团组织在联系职工群众、反映诉求、服务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尤其是在职工文体活动、劳动竞赛、技能培训、帮扶慰问等方面成果显著。然而,群团组织在实际运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组织定位模糊,作用边缘化,易被视为“ 附属” 单位,缺乏实际话语权;二是活动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满足职工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三是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不到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质量和影响力;四是与党建工作融合度不高,常常“ 各自为政” ,缺乏有效协同,制约了整体工作效能的发挥。

(三)党建与群团工作的协同度现状

目前,在一些国有企业中,虽然在组织上实现了党建与群团工作的统一领导,但在实际运行中,二者之间的协同度仍然不高。大多数企业仍存在“ 党建强、群团弱” 的结构性不平衡,群团组织常常在党建活动中扮演辅助或配角角色,缺乏平等协作的机制平台[1]。党建与群团工作在目标设定、工作规划和资源分配上仍存在脱节,尚未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和评价体系。部分企业未能充分挖掘群团组织在凝聚职工力量、推动企业文化、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的潜力,导致党建工作的群众基础不够扎实,群团工作缺乏政治引领,难以形成组织合力。

三、党建与群团工作有机结合的路径探析

(一)强化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

明确党建引领、群团协同的工作格局,将群团工作纳入党建工作总体布局中统筹谋划,确保二者在思想统一、目标一致、行动同步。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如联合议事机制、工作联动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使党建与群团工作协同发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党组织应在战略决策层面加强对群团组织的指导和支持,确保群团组织在推动企业发展、服务职工群众中的职责定位和发挥空间。同时,还应完善考核激励制度,将党建与群团融合发展的成效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以制度化的手段提升融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长效机制。通过顶层制度设计,推动“ 党委统一领导、群团各司其职、共同服务职工群众” 的工作格局落地生根。

(二)推进组织体系融合与资源整合

打破“ 条块分割” 的管理模式,推动党组织与群团组织在组织架构上形成有效衔接,例如设置联合工作小组、建立协同办公平台等,实现工作资源的共享与信息互通。党组织可牵头整合党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阵地资源、人员力量与活动经费,在策划组织活动、服务职工群众、开展宣传教育等方面形成合力,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2]。加强干部交叉任职与培训,提高党务与群团干部的综合能力,使其能够在党建活动中兼顾群众工作,在群团服务中体现政治引领。推动共建共用活动平台,如“ 职工之家” “ 党建+服务中心” 等实体载体,打造党员与职工群众的互动空间,从而提升组织影响力和群众凝聚力。通过体系融合和资源整合,推动党建与群团工作由“ 物理相加” 向“ 化学反应” 转变,实现整体效能的倍增。

(三)构建协同工作机制与运行模式

要实现党建与群团工作的深度融合,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协同工作机制与运行模式。推动建立“ 党建带群建” 的工作格局,党组织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重大事项决策时,应充分吸收群团组织参与,实现协同谋划、联动执行创新运行模式,构建以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为基础的联合工作机制,将思想教育、文化建设、志愿服务、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任务细化分工、统筹推进。例如,可以通过开展“ 党建+志愿服务” “ 党建带团建促妇建” 等联动项目,提升活动的层次和覆盖面,增强组织合力。构建信息共享机制也至关重要,借助数字化平台打通党群工作信息壁垒,提升沟通效率与反馈响应速度。通过机制创新和运行模式优化,不仅能增强党组织与群团组织之间的协同性,还能促进群团组织在企业治理和员工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提升群团组织活力与服务能力

群团组织是联系广大职工群众的重要桥梁,其活力和服务能力直接影响党建工作的群众基础。不断加强群团组织自身建设,提升其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一方面,要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群团日常活动与教育中,使群团组织始终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3]。另一方面,要注重服务能力提升,积极拓展服务内容和方式,如开设心理咨询、职业发展辅导、家庭关爱等特色项目,增强群团工作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在组织运行机制上赋能增效,保障人员编制、活动经费与工作阵地,提升群团组织的独立性和运行效率。干部队伍建设也需同步推进,选拔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充实群团队伍,并加强培训与轮岗机制,促进多岗位锻炼和成长。通过增强群团组织的服务力与吸引力,使其真正成为凝聚人心、服务发展的重要力量,形成党建与群团工作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实现党建与群团工作的有机融合,是新时代国有企业提升治理能力、增强凝聚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组织结构、制度建设、工作机制与服务能力等维度,提出了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实践中,应不断健全制度保障,推动组织协同运行,激发群团组织内生活力,以实现党建与群团工作由“ 功能叠加” 向“ 融合共生” 转变。未来,还需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和职工需求动态,持续优化融合模式,提升组织合力,为打造政治坚定、管理高效、群众满意的现代国企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任硕.结合党建与群团工会工作,推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研究[J].警戒线,2024(5):148-151.

[2]李伟强.企业党建和群团工作有机结合的路径探析[J].中国航班,2024(16):214-216.

[3]王沛.党建引领群团共建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发展[J].现代企业文化,2023(5):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