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机场全面预算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策略研究

作者

黄小军

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410

   

一、引言

随着我国民航业的快速发展和机场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现代机场运营管理的重要工具,其科学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机场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然而,机场运营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等特点,使得全面预算管理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近年来,受宏观经济波动、航空政策调整、突发事件等影响,国内多家机场出现预算执行偏差率超过 20% 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机场的财务稳健性和运营效率。

当前,学术界对全面预算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领域,针对机场这一特殊业态的预算风险管理研究相对不足。传统预算管理理论难以完全适应机场运营的动态复杂性,特别是在风险识别系统性、控制策略针对性等方面存在明显局限。同时,现有研究多聚焦静态预算编制,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动态风险管控关注不够,缺乏可操作的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

二、机场全面预算管理的风险识别

(一)风险来源与分类

1. 外部环境风险

政策法规风险:包括航空管制政策调整、税费政策变化、环保标准提升等。如民航局时刻分配政策变动可能直接影响机场航班量和收入预算。宏观经济风险:GDP 增速波动、汇率利率变化、燃油价格波动等因素。研究表明,航空运输需求弹性系数达 1.5-2.0,对经济周期高度敏感。行业竞争风险:高铁替代效应、周边机场分流、低成本航空冲击等。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多机场竞争导致部分机场客源分流达 15%-20% 。突发事件风险:公共卫生事件(如新冠疫情)、自然灾害、地缘政治冲突等。2020 年疫情导致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同比下降36.6% 。

2. 内部管理风险

预算编制风险:收入预测偏差,航空性收入受航班量、客座率等多因素影响,非航收入(商业、广告等)存在季节性波动。成本估算不足,人工成本刚性增长、能源价格波动、设施维护成本超支等。某机场因未考虑航站楼节能改造导致年度能源预算超支 12% 。预算执行风险:资本性支出失控,新建扩建项目进度延迟、投资超预算。统计显示,国内机场改扩建项目平均超支率达 8.5%⨀. 。运营成本波动,安检等级提升、突发事件应急支出等不可预见费用。协同管理风险:业财融合不足,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信息不对称,预算调整滞后。绩效考核偏差,预算指标设定不合理导致执行扭曲。

风险特征分析:耦合性,各类风险相互交织影响,如政策调整可能同时影响收入和成本;动态性,风险因素随运营阶段变化,建设期以投资风险为主,运营期以收入风险为主;行业特殊性,航空业务量受时刻资源硬约束,非航业务受客流质量影响显著。

(二)风险识别方法

德尔菲专家评估法:组建由机场财务、运营、规划等部门负责人及行业专家构成的专家小组(通常 15-20 人);通过多轮匿名问卷调查,逐步收敛风险清单。历史数据分析法:收集整理至少 5 个完整年度的预算执行偏差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识别周期性风险规律;应用统计方法(如标准差分析)量化风险波动程度。流程分析法:绘制预算管理全流程(编制 - 审批 - 执行 - 调整 -考核)价值链图;识别各环节风险控制点(如预算审批环节的博弈风险);建立流程风险登记表,记录潜在失效模式。情景模拟法:构建极端情景(如疫情反复、油价暴涨等);测试预算方案的抗风险能力。现场调研法:设计结构化访谈提纲,覆盖各层级管理人员;组织跨部门焦点小组讨论;收集一线员工的改进建议,实践显示,现场调研可发现制度设计中 30% 以上的潜在风险点。

三、机场全面预算管理的风险控制策略

(一)风险规避策略

机场全面预算管理中的风险规避策略需要构建系统化的防御体系,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管控手段实现风险防控目标。在预算编制阶段应当建立弹性预算机制,采用 " 基础预算 + 调节预算 + 应急储备 " 的三级架构设计,其中基础预算占比 70% 用于保障常规运营, 20% 的调节预算应对可预见波动, 10% 的应急储备专门处置突发事件,并设置旅客量同比波动 ±15% 等量化指标作为预算调整触发条件,实践表明该机制可使预算适应性提升 40% 以上。在收入管理方面需要着力优化收入结构,既要通过开发货运枢纽功能、拓展公务机保障等高端服务提升航空性收入质量,又要创新非航业务管理模式,实施商业业态组合管理(餐饮 30%+ 零售 40%+ 服务 30% 的黄金比例)和 " 保底租金 + 营业额分成 " 的复合计收模式,深圳机场的实践显示非航收入占比提升至 58% 可显著增强抗风险能力。成本管控环节应当聚焦刚性成本管理,通过部署 5000+ 传感器构建航站楼能耗智能监控系统实现 15‰ 的节能目标,同时采用核心岗位固定编制与旺季灵活用工相结合的人力资源弹性配置模式,将人工成本占比严格控制在 35% 以内。[1]

(二)风险转移策略

机场全面预算管理中的风险转移策略是通过市场化手段将部分难以完全规避的风险进行合理分担,主要体现为三种实现路径。在金融工具运用方面,机场可以购买营业中断保险覆盖突发事件导致的收入损失,采用燃油期货合约对冲能源价格波动风险,并通过汇率远期合约锁定外币债务成本,某枢纽机场的实践显示,完善的金融对冲组合可降低 30% 的利润波动率。在商业合作模式创新上,应当推行风险共担机制,与航空公司签订 " 保底航班量 + 超额分成 " 的协议确保基础航空收入,商业租赁采用 " 固定保底 + 营业额提成 " 的复合计收模式,重大基建项目采用 PPP 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分担投资风险,首都机场的商业合约优化使其租金收入稳定性提升 25% 。在专业化外包方面,可将非核心业务如保洁、安检设备维护等通过绩效合同外包,明确服务质量标准和惩罚条款,同时购买专业责任保险转移服务瑕疵风险,广州白云机场通过业务外包每年节约刚性成本8000 万元。这些转移策略的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准确测算风险自留与转移的成本效益平衡点,同时要防范风险转移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确保风险转移真正实现管理优化而非简单转嫁。值得注意的是,风险转移策略的有效性取决于契约设计的科学性和合作伙伴的履约能力,因此需要建立严格的合作方准入评估和动态监督机制。[2]

四、总结

本研究立足于机场运营管理的特殊性,旨在构建系统化的预算风险识别框架和动态控制策略体系。研究重点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科学识别机场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关键风险因素;二是如何评估各类风险的影响程度和发生概率;三是如何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以提升预算执行的精准性。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验证相结合,本研究将为完善机场预算管理体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柯永建. 特许经营项目融资(PPP): 风险分担管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2:56-80.

[2] 刘斌 .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金融衍生工具应用研究 [J]. 会计研究 ,2020(5):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