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力学性能提升技术探究
张拉舟
330382198403260311
一、引言
随着建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以其工厂预制、现场装配的特点,在提高施工效率、减少资源消耗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已成为我国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然而,连接节点作为装配式结构的薄弱环节,其力学性能直接决定结构的整体受力行为。在荷载作用下,连接节点易出现变形过大、承载力不足甚至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结构安全。因此,探究连接节点力学性能的提升技术,对推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开展了大量研究,涉及节点形式创新、材料性能改善、施工工艺优化等多个方面。例如,通过改进套筒灌浆连接的灌浆料性能,可提高节点的粘结强度;通过优化螺栓连接的构造设计,能增强节点的抗剪承载力。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系统梳理常见连接节点的受力问题,从技术层面提出针对性的提升措施,并结合工程实践验证其有效性,为相关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常见形式及力学性能问题
(一)常见连接节点形式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连接节点形式多样,根据受力特点和施工方式的不同,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套筒灌浆连接:通过套筒内灌注高强度灌浆料,将预制构件中的钢筋连接成整体,适用于竖向构件(如柱、墙)的钢筋连接,具有整体性好、承载力高的特点。
2. 浆锚搭接连接:利用预留孔道内的灌浆料将钢筋搭接连接,多用于剪力墙竖向钢筋连接,施工简便但对灌浆质量要求较高。
3. 螺栓连接:通过高强度螺栓将预制构件的预埋钢板连接,适用于水平构件(如梁、板)与竖向构件的连接,可拆卸性强,便于后期维护。
4. 后浇混凝土连接:在预制构件拼接处浇筑混凝土形成整体节点,适用于梁- 柱节点等受力复杂部位,能增强节点的刚度和整体性。
(二)力学性能问题分析
尽管上述连接节点在工程中广泛应用,但在实际受力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 承载力不足:套筒灌浆连接中,若灌浆料强度不足或灌浆不饱满,易导致钢筋与灌浆料之间粘结失效,节点受拉承载力下降;浆锚搭接连接中,钢筋搭接长度不足或灌浆料收缩,可能引发节点剪切破坏。
• 变形性能较差:螺栓连接在反复荷载作用下,螺栓易出现松动,导致节点变形过大,影响结构的抗震性能;后浇混凝土连接中,新旧混凝土结合面处理不当,易产生裂缝,降低节点的变形协调性。
• 抗震性能薄弱:在地震作用下,连接节点的耗能能力不足,易发生脆性破坏。例如,套筒灌浆连接的钢筋锚固长度不足时,节点可能出现钢筋拔出破坏,导致结构抗震性能下降。
三、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力学性能提升技术
(一)材料优化技术
材料性能是影响连接节点力学性能的基础,通过优化灌浆料、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的性能,可显著提升节点的受力能力。
1. 灌浆料性能改进:传统灌浆料存在早期强度低、收缩率大等问题,可通过掺入纳米硅灰、超细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提高灌浆料的流动性和早期强度;添加膨胀剂(如钙矾石型膨胀剂)可补偿收缩,增强灌浆料与钢筋、套筒的粘结力。研究表明,优化后的灌浆料抗压强度可达 80MPa 以上,粘结强度提升20%~30% (王海波等,2020)。
2. 钢筋性能增强:采用带肋钢筋或异形钢筋代替普通光圆钢筋,可通过增加钢筋与灌浆料的机械咬合力提高粘结性能;对钢筋表面进行微锈处理或涂覆粘结剂,也能增强界面粘结强度(刘志强,2019)。
3. 混凝土性能提升:预制构件及后浇节点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如自密实混凝土),可提高节点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在混凝土中掺入钢纤维或碳纤维,能增强其抗裂性能和韧性,减少节点裂缝的产生(张莉莉,2021)。
(二)构造改进技术
合理的构造设计是提升连接节点力学性能的关键,通过优化节点的几何尺寸、钢筋布置等构造细节,可改善节点的受力状态。
1. 套筒灌浆连接构造优化:增加套筒长度或设置环形肋,可提高钢筋与套筒的锚固效果;在套筒两端设置密封橡胶圈,防止灌浆料漏浆,确保灌浆饱满(陈明,2018)。
2. 浆锚搭接连接构造改进:加大预留孔道直径,增加钢筋搭接长度(建议不小于 35 倍钢筋直径),并在孔道底部设置排气孔,避免灌浆时产生气泡;在孔道周围布置环形钢筋,增强节点的约束作用(王丽娜,2020)。
3. 螺栓连接构造创新:采用摩擦型高强度螺栓代替普通螺栓,通过增加接触面摩擦力提高节点的抗剪承载力;在螺栓连接部位设置加劲肋,减少钢板变形,增强节点刚度(赵刚,2019)。
4. 后浇混凝土连接构造强化:在新旧混凝土结合面设置键槽或粗糙面,增加界面粘结强度;在节点区加密箍筋,提高节点的抗剪能力和延性(周健,2022)。
(三)施工工艺提升技术
施工质量直接影响连接节点的实际力学性能,通过规范施工流程、改进施工方法,可确保节点受力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1. 灌浆施工工艺优化:套筒灌浆时采用“低位注浆、高位排气”的方式,确保灌浆料从下到上充满套筒;控制灌浆料的流动度(宜为 300mm~350mm )和浇筑温度( 5∘C~35∘C ),避免因流动度不足或温度不当导致灌浆不密实(黄勇,2021)。
2. 钢筋定位精度控制:采用专用钢筋定位支架固定预制构件中的钢筋,确保钢筋插入套筒或孔道的位置准确,避免因钢筋偏位导致节点受力不均;预制构件安装时,使用激光投线仪校准轴线和标高,控制安装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吴敏,2018)。
3. 后浇混凝土施工改进:后浇节点区的模板采用定型钢模,确保模板刚度和密封性;混凝土浇筑时采用分层振捣(每层厚度不超过 500mm ),避免漏振或过振;浇筑完成后及时覆盖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 天,确保混凝土强度充分发展(郑强,2020)。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本文通过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力学性能提升技术的探究,得出以下结论:
1. 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是影响装配式结构安全的关键,常见节点形式(套筒灌浆、浆锚搭接等)在承载力、变形性能、抗震性能等方面存在不足;
2. 从材料优化、构造改进、施工工艺提升三个维度提出的技术措施,可显著改善连接节点的受力性能,其中高性能灌浆料的应用、构造细节的优化及施工质量的控制是核心;
3. 工程案例验证了提升技术的有效性,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可行方案。
(二)展望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以下方向:
1. 开发智能化监测技术,实时监控连接节点在服役过程中的受力状态,实现早期预警;
2. 探索新型连接节点形式(如模块化连接、智能材料辅助连接),结合数字化设计手段提升节点性能;
3. 建立连接节点力学性能的长期耐久性评估体系,为结构全生命周期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海波 , 李刚 , 张晓燕 . 纳米改性灌浆料在套筒连接中的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材料学报 , 2020, 23(2): 289-294.
[2] 刘志强 , 陈雪梅 . 钢筋表面处理对浆锚搭接连接性能的影响 [J]. 土木工程学报 , 2019, 52(8): 34-41.
[3] 张莉莉, 王军, 刘强. 钢纤维混凝土在装配式节点中的应用研究[J]. 施工技术 , 2021, 50(15): 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