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弟子规〉为媒构建小学语文劳动教育家校社共育模式

作者

赵芬

吉首市乾雅小学 416000

引言:

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而《弟子规》作为中华传统经典,其中“总叙: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篇章蕴育了尊师敬长、勤俭节约、勤奋劳动的道德规范。在新时代背景下,将《弟子规》与小学语文劳动教育相结合,既可借助文本载体开展价值引领,又能将经典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在“读”与“做”中内化经典精神。然而,目前小学劳动教育多停留于片面讲授或偶发活动,缺乏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多方协同机制。本文旨在基于《弟子规》精神,构建家校社共育模式,为小学语文劳动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1《弟子规》中劳动美德的内涵及其教育价值

《弟子规》起承《论语》,注重日常行为准则,其中“敬事父母,谨承祭祀,勿失勤俭”等条款直接体现了对家务劳动与公共劳动的重视,为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道德依据。通过文本解读,可将孝悌、节俭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理解“勤能补拙”“俭以养德”的深层意义。在教学中,应先以语文课本篇目或专题阅读的方式带领学生诵读《弟子规》相关章节,讨论其时代背景及现代意义,进而引导学生将经典规范落到家务、校园清洁、社区服务等劳动行为之中,形成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

2 家庭层面:亲子共学与劳动实践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起点,也是家校协同的基石。基于《弟子规》中的孝悌与勤俭理念,学校可向家长发放“家庭劳动手册”,推荐每日家务清单与经典诵读任务,例如:与长辈共读《弟子规》片段后,共同整理家居、种植花草或制作简易手工;并定期在家长群中分享劳动日志与心得。通过亲子共学、共做,家长不仅成为孩子的第一位劳动导师,也能在互动中增进家庭感情、践行传统美德。同时,学校应组织线上线下家庭劳动成果展示活动,评选“孝悌好帮手”或“节俭小达人”,并邀请社区志愿者或家委会成员担任评审,强化亲子劳动态度与技能的双重评价。

3 学校层面:课程设计与实践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弟子规》为切入口,将劳动教育融入单元教学乃至整本书阅读。实践中,可开发“弟子规·劳动专题”校本课程,包括三大模块:经典导读、情境体验与成果分享。经典导读环节通过教师示范、学生分组诵读与讨论,引导学生梳理《弟子规》中劳动相关条目;情境体验环节安排校园内外劳动实践,如“弟子规精神校园保洁日”“智慧农业体验课”,并配合语文写作任务,让学生以日记、作文或图文并茂的海报形式记录劳动过程与感悟;成果分享环节设立“劳动经典讲坛”,邀请学生代表和社区长者共同参与,总结心得、互评互学。课程评价体系则兼顾过程性观察、学习档案和成果展示,确保劳动技能与道德认知同步提升。

4 社区层面:资源整合与社会服务

社区是家校之外的重要育人场域,通过整合社区文化站、农耕体验基地、志愿服务组织等资源,可扩大劳动教育的实践范围与社会影响力。学校与社区合作共建“弟子规劳动驿站”,定期开展联谊活动,如传统手工艺体验、农作物播种与收获、环保清洁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社区治理和公共事务中锻炼劳动素养;并可借助社区长者的传统手艺指导,开展“匠心传承”专题工坊,促进代际互动与文化传承。同时,社区工作者与教师联合设计“劳动护照”,记录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时长和项目,激励学生服务社会、奉献劳动,形成“通行证”式的社会评价机制。除此之外,可利用社区数字化平台发布“劳动日历”,让学生和家长线上预约参与社区环保、公共绿化、图书整理等多样化劳动项目,并通过平台打卡和照片分享,增强活动可视性和持续性。夏令营、节日工坊和成果展览等形式,也可使社区成员、志愿者与学校形成常态化互动,形成从社区到学校的互补学习闭环,加深学生对社会责任与公共服务的认知,并在实践中习得组织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5 协同机制构建与质量保障

要实现《弟子规》媒介下的家校社共育,需要建立健全协同机制。首先,学校应成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语文组长、家长代表和社区负责人共同担任,定期研讨课程进度与活动效果,并通过家长会、社区联席会公布年度劳动教育计划与评估报告;其次,搭建线上平台,整合家长、教师和社区志愿者的参与通道,发布劳动任务、上传日志和评价反馈,实现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再次,制定标准化的活动流程与安全保障预案,确保劳动实践在指导下开展,防范安全事故;最后,应引入第三方评估,如教育局督导、专家学者定期调研,并撰写白皮书,为后续推广提供数据支撑与政策建议。在此基础上,应构建多维度的质量监测指标,包括学生劳动技能达标率、亲子共学频次、社区服务时长等,并将成效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同时,可组织教师和家长参加定期培训,提升活动组织与安全意识,建立“分享与改进”机制,对每次活动进行集体复盘,及时调整方案、补充资源。通过持续的评价与反馈闭环,确保家校社各方在教育目标、资源投入、实施成效上保持同步,使家校社共育模式不断优化升级,最终实现劳动教育的长效发展。

结论:

以《弟子规》为媒介构建的小学语文劳动教育家校社共育模式,将传统经典与现代教育需求有机融合,通过家庭亲子、学校课程与社区服务三位一体的协同运作,实现了劳动美德的传承与劳动技能的培养。研究证明,该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加强了家校社的互信与合作,为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未来应继续深化课程研究,完善评价体系,扩大推广范围,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与经典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实现新时代乡土情怀与家国情怀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应加强教师专业培训与课程资源建设,利用数字化平台提升交流效率,依托政府与社会多方支持,形成可持续的家校社协同机制;并通过长期跟踪与实证研究,不断优化模式要素,确保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均能取得实效,为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实践能力和社会担当的小公民贡献新的实践思路。

参考文献:

[1] 陈紫茹. 小学语文课程作业系统优化研究[D]. 江苏大学,2018.

[2] 王雪 .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后作业设计问题研究 [D].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22.DOI:10.27815/d.cnki.gxawd.2022.000423.

[3] 吕超越 .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 [D]. 赣南师范大学 ,2022.DOI:10.27685/d.cnki.ggnsf.2022.0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