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摄影在新时代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与服务的助推作用

作者

王玉霞

鄂尔多斯市文化馆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017000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正经历着从“载体依托”到“数字驱动”的深刻变革。在 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云展览、在线教育、虚拟社区等新型服务场景不断涌现,传统文化场馆的服务理念、传播方式和管理模式亟须创新变革。文化馆作为连接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必须顺应数字化浪潮,重塑发展理念,激发创新活力。而摄影作为一种先进的影像记录和视觉传达技术,为文化馆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路径。如何发挥摄影在数字资源整合、沉浸式体验塑造、全媒体传播拓展等方面的独特价值,成为推动新时代文化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

一、摄影赋能文化馆数字化的核心价值

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摄影作为一种先进的影像记录手段,能够为文化资源的数字化重塑、沉浸式场景的构建、移动化传播的拓展提供关键支撑。譬如,当下正蓬勃发展的 VR 全景、AR 交互、全息投影等新兴影像技术,使得人们不仅可以 360 度无死角地研究文物的细节之美,更能“穿越”进虚拟的历史场景,与先贤“面对面”对话,在身临其境的互动中感悟岁月的智慧。当然,摄影的魅力不仅止于展示创新,其在拓宽文化传播渠道方面的价值同样不容小觑。当下,短视频、图像社交等新媒体平台的崛起,让亿万网民成为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非遗传承人的大师绝活都能通过随手一拍、一键分享的方式“出圈”。使得文化瑰宝走近寻常百姓,甚至“住进”他们的手机里,这种裂变式的传播,正是对文化惠民的生动注脚。

二、摄影推动新时代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与服务的实践路径

(一)技术融合:构建“摄影+”数字生态

数字化浪潮席卷之下,文化馆需将摄影作为重要的数字化手段,将其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起“摄影 +”的数字生态。以高精度三维重建为例,文化馆可引入 Photoscan 等专业建模软件,对馆藏文物实施毫米级精度的三维扫描和数字化重塑,使那些“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也能随时随地 360 度展示,大大拓宽了藏品的传播半径。而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些暗光、褪色、低分辨率的老照片也能被赋予“新生”,经过智能算法的优化与修复,这些尘封已久的历史影像重新焕发出鲜活的色彩,延续了文化记忆的血脉。与此同时,馆方还可借力区块链技术,利用不可篡改、可追溯的链式存储结构,为每件摄影作品锚定数字身份,既能破解侵权盗印等行业顽疾,又可促进优质IP 的链上确权和交易流转。

(二)内容生产:打造“全民摄影”资源库

内容为王的时代,文化馆要实现数字化升级,离不开高质量的摄影作品支撑。对此,馆方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文化随手拍”“非遗我来拍”等主题活动,鼓励普通民众用手机、相机记录下身边的人文风物,或用脚步丈量祖国的锦绣河山,以点带面地积累起丰富的 UGC(用户生成内容)素材,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文化影像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馆方还需主动对接行业协会、高等院校,与摄影家、艺术家开展常态化合作,搭建专业化、规模化的 PGC(专业生成内容)体系。通过组建覆盖不同门类、不同流派的摄影专家库,策划系列主题采风活动,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广泛采集反映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的高质量影像,持续产出精品力作,形成“以大带小、传帮带”的创作氛围。在全面汇聚专业和业余资源的基础上,文化馆还要发挥独特的策展优势,对海量影像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度挖掘,推出一批叫得响、有特色的主题展览,并围绕优质 IP 开发衍生的数字藏品、文创周边,在传播文化内涵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丰收,从而让“全民摄影”在互联网空间“破圈”。

(三)人才培养:构建“技术 + 艺术”复合型队伍

数字时代推陈出新,文化场馆要实现与摄影的深度融合,既离不开技术的迭代更新,也离不开一支懂技术、善创意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对此,文化馆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数字化技能培训作为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可以通过定期开设数字摄影、图像处理、新媒体运营等专题课程,多维度提升馆员的数字素养,培养一批技术过硬、业务精湛的行业骨干。同时,馆方还要打破部门壁垒,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项目团队,吸纳影视制作、软件开发、艺术设计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为摄影与 VR/AR、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提供智力支持。此外,面向未来,文化馆还应通过联合科技公司、高校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鼓励科研人员、工程师、艺术家开展头脑风暴,在前沿技术与摄影艺术的交叉领域深耕细作,加速科技成果在文化场景中的转化落地。与此同时,馆方还要不断健全以成果和绩效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探索设立“文化影像创新奖”,对在摄影推动文化馆数字化进程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和优秀团队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树立行业标杆,以榜样的力量感召更多的有志之士投身这场变革。

结语

综上,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摄影正成为文化馆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从高精度数字化重塑资源形态,到沉浸式体验升级服务内涵,再到移动化传播拓展辐射半径,影像技术正深刻重构着文化场馆的内外生态。面向未来,文化馆应立足自身禀赋,深入推进与摄影的技术融合、内容融合、人才融合,打造资源共享、服务多元、传播立体的数字文化新业态,为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在光影交织中,文化之“根”必将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 于菲 . 新闻摄影在数字化时代的艺术表现与审美趋势研究 [J]. 记者摇篮 ,2024,(08):123-125.

[2] 刘子宁 . 基于画意摄影的 AIGC 数字艺术创作研究 [D]. 湖北大学 ,2024.

[3] 李明璇 . 摄影艺术在数字动态影像中的应用研究 [D].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