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1234”劳动教育框架,探索“健康成长”教育护航机制
王金玲
宁化县客家学校 365413
摘要:宁化县客家学校以“传承优秀客家文化”为亮校品牌,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导方针,构建“1234”劳动教育框架,探索“健康成长”教育护航机制,取得良好成效。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健康成长;五育融合
一、实施背景
(一)地域文化背景
客家学校地处世界客家人的朝圣中心,客家人的总祖地——宁化石壁。客家人有句俗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认为空谈不长米谷,实干才有收成,这种根植于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务实精神,不仅体现在客家人的现实生活中,而且深深烙入客家人的意识之内。
(二)学校发展背景
学校以“传承客家优秀文化,争做苏区成功少年”为主线,认真落实五育并举、立德树人要求,充分挖掘并利用好地域文化资源,将劳动教育与客家文化传承紧密结合。学校建有学生劳动实践基地“葛藤农场”,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有非遗项目“宁化木活字体验室”、“客家刺绣工作坊”“客家剪纸”等校内劳动实践室,2019年11月我校被福建省教育厅确认为“福建省首批百个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特色项目校”;2023年1月被福建省教育厅确认为“福建省首批义务教育教改基地校”,教改品牌为“基于客家文化背景下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改革”,劳动教育是我校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改革的其中一项;2023年8月被评为第五批福建省“温馨校园”。
(三)时代教育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其后,教育部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不仅对学校劳动教育做出总体部署,还强调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显著的实践性,应在劳动教育中“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
基于此,我校把劳动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成长与习惯养成中,尝试构建“1234”劳动教育框架,积极探索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教育护航机制,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二、学校的具体做法
(一)实施途径:着力构建“1234”劳动教育框架。
一是指围绕一个中心:“我劳动,我快乐,我创造,我幸福”。学校通过营造氛围、构建课程体系、搭建活动平台、建立评价机制等多种方式,旨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体验快乐与幸福。
二是指紧扣两条主线:校内劳动教育和校外劳动教育。校内劳动教育一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省颁课程劳动课为主,在各学科课程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二是充分利用校内绿化带、卫生区等校内劳动教育资源,训练和培养学生劳动能力。三是充分发挥“葛藤农场”的基地作用,将劳动基地划分给每个班级去种植和管理。四是结合“客家少年大学”活动的开展,打造了宁化木活字、客家剪纸、客家擂茶等一批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劳动教育项目;校外劳动包括家庭劳动和社会劳动,给各年级学生安排好每周家务劳动任务清单,并请家长监督和指导,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实现“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协同机制。
三是指抓住三个重点:构建课程体系、创设活动载体、建立评价机制。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构建国家、地方、校本三个层面的系统的劳动课程体系,目前已开发了宁化木活字、客家擂茶等多种校本读物;在活动载体上,重点创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劳动体验、“每月一技”劳动技能展示、志愿服务、“劳动小能手”评选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平台;在评价机制上,积极探索和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评价主体涵盖学生、同学、教师、家长,评价要素包含劳动次数、态度、操作、成果等形式的“积分制”评价体系,并依托学校“成功币”积分兑换奖品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
四是指突出四个特点:融合客家文化、开辟特色农场、拓宽教育途径、开展特色活动。在融合客家文化方面,依托学校“客家文化进校园”办学特色,将“非遗”传承与劳动相结合,实现劳动教育和客家文化特色创建共同发展;在特色农场建设方面,完善农场管理模式,规范种植品种,增强文化建设氛围,让“葛藤农场”发挥更加重要的基地作用;在教育途径方面,实现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合力的“三方协同”劳动教育模式;在特色活动方面,开设客家美食、客家刺绣、客家剪纸、宁化木活字等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劳动教育项目。
(二)保障机制:四个强化保障落实到位。
1.强化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任组长,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行政人员和班主任、劳动课任课教师为组员,从劳动教育的整体推进、劳动课程的建设与落实、劳动教育的条件保障等方面对每位小组成员作出明确的分工安排。学校支部将劳动教育列为主题教育调查研究的主题,确保劳动教育成效。
2.强化责任落实。劳动教育推进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在日常推进工作中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提高劳动教育实效性,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本领,让劳动教育成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护航机制,助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3.强化资金保障。学校全力保障劳动教育推进工作,保障劳动教育在宣传阵地建设、劳动基地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的资金需求,确保试点校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在前期大量投入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又投入了近万元用于剪纸体验室的建设,满足了学校劳动教育的需求。
4.强化检查考核。学校将劳动教育的建设和推进工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当中,对工作突出、取得重大成果的教师或团队进行表彰奖励,在评先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
三、取得的成效
(一)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通过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劳动能力,帮助学生建立了健康的劳动观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效果。同时,通过劳动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来劳动创造的快乐感和幸福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学校的办学特色进一步突显
学校将劳动教育与客家文化进校园活动有机结合,构建了“适应社会,适宜发展,适合学生”劳动课程体系,客家文化办学特色得到进一步突显。今年来学习强国、福建日报、东南网、宁化电视台、宁化在线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了我校劳动教育工作,在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中取得良好反响,课题《基于客家文化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与五育融合探究——创新完善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教育护航机制》被列为县级课题研究项目。
注:该案例为宁化县教育局2023年度教育综合改革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基于客家文化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与五育融合探究》,课题编号: NHJG202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