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情感引领、理性教育与个性化策略:构建和谐班集体的有效路径

作者

刘爱娟

兴化市戴南镇茅山学校

班集体作为学生共同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其氛围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然而,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班集体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学生个性差异大、情感需求多样、理性思维不足等问题。因此,如何构建和谐班集体,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情感引领、理性教育与个性化策略三个方面入手,探讨构建和谐班集体的有效路径。

一、创建良好集体,用情动人

构建和谐班集体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感需求,通过情感交流、情感共鸣等方式,形成情感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情感引领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促进师生和谐关系,增强班级凝聚力,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基础。班集体作为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平台,其氛围的温馨与和谐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善于运用情感引领,关注学生情感需求,加强师生情感交流等策略,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我带的学生中,留守学生占多数,他们常年与父母沟通匮乏,家庭温暖缺失,导致部分孩子性格内向,尤其在新班集体中更加沉默寡言。因此,接手新班级时,我利用收集学生资料的机会,让他们写下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信息,并鼓励他们上台自我介绍,以此锻炼胆量。

对于自我意识强且不善交流的学生,我单独谈心,并在班上引导其他学生懂得相互尊重的重要性,以满足每个人被关心的需求。同学间的和睦相处、相互接纳理解,更易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班集体,这种氛围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对于缺乏家庭温暖的学生,我组织帮扶小组,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同时在生活中额外关心,如询问早餐情况、提醒添衣保暖、督促早睡早起等。这些简单的话语,逐渐打开了他们的心扉,使他们更愿意与我分享经历、倾诉心事。

二、善于抓住机会,以理育人

构建和谐班集体要注重理性教育。理性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与行为规范,使学生更加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与挑战。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善于抓住机会,以理育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从而规范学生行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和班级活动中,一旦发现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我会抓住时机,依据既定的班级规范,进行严厉且有针对性的教育。无原则的迁就只会对学生不负责任。简单的说教或处罚,短期内或许有效,但长期则会产生免疫。因此,我会与学生共同分析事件,引导他们客观看待,认识到错误的后果。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明白老师的批评是出于关心,旨在帮助他们反省并改进。在批评过程中,我注重语气态度,避免对立,以引导者的身份沟通,对学生的正确认识及时肯定,鼓励他们积极发展,形成自律意识。在这种严厉而不失真情的教育中,学生往往能及时认识到问题,并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和善意。

三、巧用各种方法,因材施教

个性化策略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有效补充。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较大,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有的学生调皮顽劣,也有不少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特殊情况,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巧用各种方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 纸条交流

纸条交流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个性化策略。一是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从中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动态。我会认真阅读每篇周记,并在后面写上评语,给予引导。二是适时采用匿名的方式,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与需求。这种方法能够消除学生的顾虑与压力,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需求。三是对于特殊学生,如心理困境学生、生活贫困学生、留守学生等,我还会用书信形式与他们交流,给予关怀和引领,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建议与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惑与问题。

2. 借他人之口

借他人之口是一种巧妙的个性化策略。通过与其他学生或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与需求,并借助他们的口吻为学生提供建议与指导。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教师的建议与指导,同时也有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尽管高年级学生已进入青春期,但他们仍渴望得到他人的接纳和称赞。在班级管理中,当我发现学生的优点时,会借同学或家长的口来表达,如转述家长对孩子的肯定、同学对其某方面表现的赞赏等。这些话语会让学生感到愉悦,并期待下一次的表扬,从而更好地表现自己,改善人际关系。

3. 恰当的谎言

恰当的谎言是一种特殊的个性化策略。诚实守信是传统美德和法律要求,但善意的谎言在特定情境下也必不可少。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教师可以适当采用谎言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支持与鼓励。如放大学生的闪光点以转化其行为,或在批评教育中适当撒谎,以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激励。恰到好处的谎言源于对学生的爱,旨在促进班级管理和学生的成长,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

构建和谐班集体对学生的学习和校园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情感引领、理性教育与个性化策略的综合应用,我们可以有效地提升班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继续探索与实践这些有效路径,为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班集体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Z].2014-04-08.

[2] 李镇西 . 爱心与教育 [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3] 苏霍姆林斯基 . 给教师的建议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