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研究
赵睿桐
榆树市第二实验小学校 130400
引言:
“双减”政策落地之后,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新的任务与难点,以往的作业模式很难符合新时代教育的需求,分层作业设计这种关注学生个体差别的作业形式,开始被更多人看重,但是当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目标不够清晰、内容缺少针对性、难度把握不准、形式比较单调、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等。因此,细致探究“双减”政策之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改良策略,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要求
(一)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双减”政策期望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于沉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便需要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务必严控作业总量与历时,免除机械性、无意义的作业,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完成作业,从而拥有更多的时间展开自主性学习,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以及开展身心锻炼。
(二)提升作业质量
缩减作业量的时候也要看重作业质量,作业内容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设计出具有创意且能启发思考的作业,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塑造他们的革新意识与操作能力。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知识基础有所差别,作业设计要顾及到这些差别,执行分层作业,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作业当中收获成功的感受,提升学习的自信心[1]。
二、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现状
(一)目标定位模糊
有些教师对于分层作业的目的认识不清,没有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来制订明晰而又具体的作业目标,所以作业设计缺少针对性,不能切实地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内容缺乏针对性
分层作业的内容常常只是单纯地增减题量或者改变难度,并没有充分顾及到不同层级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以及学习能力,而且缺少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很难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形式单一
当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的形式比较传统,大多是书面作业,缺少丰富性与更新性,很少去规划操作类、考察类、合作类等作业形式,很难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
(四)评价机制不完善
对于分层作业的评价常常只看结果,轻视过程,评价形式很单调,没有重视学生个人的改善和付出,评价结果没能马上告知学生,不能很好地起到评价应有的激发和引导作用。
三、“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优化方案
(一)精准定位作业目标
1. 深入了解学生
通过课堂观察、采用考察、问卷等形式,全方位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等情况,给分层作业目的的制订给予依照。如针对学习能力比较强、基础知识比较牢靠的学生,作业目的可以偏重于拓宽知识层面、加强思维能力和革新能力;而对于学习能力普通、基础知识不够稳固的学生,作业目的则要重视夯实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2]。
2. 结合教学内容
按照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材内容以及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把教学目标加以细化,分解成各个小目标,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出详细、可行的作业目标,如果在讲授“小数乘法”这一单元的时候,对于基础层的学生来说,作业目标可以指定为掌握小数乘法的基本计算方法,可以正确算出简单的小数乘法算式。而对于提高层的学生而言,作业目标就可以定为领会小数乘法的算理,会用小数乘法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至于拓展层的学生,作业目标则可以确定为探寻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律,能够灵活运用小数乘法知识来解决各种困难的数学题目。
(二)精心设计作业内容
1. 基础巩固型作业
对于基础层的学生来说,要设计着重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作业内容,如果学完了“分数的意义”之后,可以安排一些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简单练习题,以此来巩固他们的基础。
2. 能力提升型作业
给高年级学生布置一些有一定难度且具综合性的作业内容,关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可以安排这样一道作业题:“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玻璃鱼缸,长 5 分米,宽4 分米,高3 分米,制作这个鱼缸最少得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让学生在解答实际问题的时候,深刻领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提升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水平。
(三)合理把控作业难度
1. 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作业难度要依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及学习能力,从简单到困难,逐步推进来规划,比如学习“小数除法”的时候,可以先出一些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题,等学生掌握了基本算法之后,再慢慢加大难度,出一些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题。
2. 实施弹性难度设计
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别,同一层次的作业难易程度也要有一定的伸缩性,比如设计有关“三角形面积计算”的作业时,针对基础层的学生,可以给出一些已知底和高,直接用公式求三角形面积的题目。对于提升层的学生,安排一些要先求出底或者高,然后再算面积的题目;而对于拓展层的学生,则出一些探究三角形面积同其他图形面积之间联系的开放性题目,使得学生依照自身能力选取合适的难度层级。
(四)创新作业形式
1. 实践操作作业
联系教学内容,安排一些实际操作类的作业,促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数学知识,发展自身的操作能力与空间观念,学完“图形的运动”之后,可以让学生做一个简易的轴对称图形或者经过平移,旋转后的图形,并写出这个图形的运动过程。
2. 探究性作业
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促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去发觉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革新精神。如学完“因数与倍数”之后,可以让学生探究“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具有哪些特征”,然后借助举例,分析,归纳等手段得出结论[3]。
3. 合作性作业
设计合作性作业,促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当中去完成作业任务,以此来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团队精神。如学完“统计与概率”之后,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一项简易的统计调查活动,像“调查本班同学最喜爱的课外活动”之类的,然后合作完成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以及报告撰写这些任务。
四、结语
“双减”之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改良属于系统性工程,要靠教师从多方面展开细致探究并付诸实行,通过执行精确设定作业目的,用心规划作业内容,恰当控制作业困难程度,更新作业形式,完备作业评价体系等改良策略,可以切实改善小学数学分层作业的品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全方位成长。众多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响应“双减”政策号召,持续改良分层作业设计,给学生营造出更为优良,高效的数学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魏玉雷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与实践 [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 教师版 ),2021(39):35-36.
[2] 涂登月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研究 [J]. 互动软件,2021(6):2111-2112.
[3] 李国霞 .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 [J]. 互动软件,2021(6):4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