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式理论探寻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现存问题及优化策略
唐怡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一中学 215228
引言
在语文教育领域中,小说阅读是发展学生文学素养、思维能力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的重要手段,始终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既担负着语文知识传授的重任,又担负着引领学生认识人性、感悟人生、提高精神境界的重任。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强调了个体认知时组织,储存与应用知识的模式,对于深入了解学生阅读过程以及阅读困难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图式理论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揭示出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探讨出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与文学素养。
一、图式理论探寻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特点
(一)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与图式构建的丰富性
初中语文小说文本就像一个蕴藏着无穷的宝藏的文化富矿,文化内涵、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交织在一起共同形成文本解读的多元维度。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阅历与知识储备不同,情感认知差异等原因,在解读小说文本时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状态。这一多元解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为图式的建构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来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像一个聪明的工匠不断地把新文本信息和自己原有图式精细地结合起来。每次融合都会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和提炼,使学生图式体系越来越复杂和完善 [1]。例如《孔乙己》,学生在诠释过程中要么是从社会制度层面上分析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要么是从人性弱点方面考察孔乙己迂腐善良,或在文化传统层面上,论述封建礼教对于底层人民的禁锢。通过这些多元解读使学生对于封建科举制度以及底层人民生活状况的图式认识得以丰富,并为日后的学习夯实基础。
(二)情感体验的深刻性与图式激活的关联性
小说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学形式,因其鲜活的角色塑造、波澜壮阔的情节进展和深邃的主题寓意,可以被视为一把开启故事的钥匙、开启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大门、诱发浓厚的读书兴趣[2]。这种兴趣不是孤立的,它和图式的激活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当一部小说的情节、人物或者主题和学生原有图式发生强烈反响后,图式便像燃起的火种一样在一瞬间得到了激活。图式的启动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于文本的认知与感悟,从而实现了与文本情感的深度契合。以《背影》为例,课文中爸爸买橘子时的点滴,那种步履蹒跚、步履维艰的动作,打动了学生心灵深处关于亲情既有的图式。这一图式的启动使学生犹如置身在那具体的情景中,和作者共同体会到了父子俩那种深厚含蓄的亲情,因而引起了深厚的情感共鸣,更深刻体会到父子俩那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感情[3]。
(三)思维发展的层次性与图式迁移的递进性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承担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这一重要任务,思维发展表现出由对文本内容的浅层理解向深层分析主题。这一思维发展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是和图式迁移递进性密切相符合的。学生经过不断地学习与练习,逐步掌握一些阅读图式。这些图式就像学生的思维工具一样,在阅读中不断累积、思维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把它们灵活移植到全新的阅读情境之中 [4]。每次图式迁移就是对思维的延伸与加深,让学生面对各种文本,利用原有图式去分析与理解,从而不断地提高阅读能力与思维水平[5]。
二、图式理论探寻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现存问题
(一)图式储备不足,影响文本理解深度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学生图式储备的缺失已经成为限制文本理解深入程度的一个主要原因。学生囿于生活阅历之浅和知识储备之不足,面对小说文本,常缺少必要图式以支持文本解读。以历史文化背景深厚的长篇小说《智取生辰纲》为例,北宋时期特殊的社会制度,复杂多变的文化习俗等为理解这部小说形成一个关键图式。然而学生由于缺乏对这一时期历史文化的系统了解,难以深入剖析小说中人物行为的内在逻辑与情节发展的必然性,进而无法精准把握文本所蕴含的主题思想。小说文体知识图式缺失严重影响学生阅读效果。学生对于小说中的叙述方式都没有深入且明确的理解。这就使他们读起来,只停留于对课文表层字词的理解,而不能发掘课文深层的意义和艺术价值,很难体会到小说的细腻,严重妨碍他们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发展。
(二)图式激活困难,制约情感体验生成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图式难以启动是限制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有的教师教学方法使用具有单一性,过多地注重课文字面意思的解读,把小说阅读教学归结为机械地分析字,词,语句及情节等,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及个性化解读。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原有图式很难和文本信息有效衔接,从而造成了学生阅读时情感上不能产生共鸣。《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中,包含了大量亲情、金钱关系等感情因素,如果教师仅仅停留于单纯的剧情、人物分析水平上,没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深刻反思亲情和金钱的细微关系,就很难让他们真正地进入文本中去体会作者传递给他们的感情。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生活经验与情感世界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其不能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启动图式,进一步加重图式激活难度,制约学生情感体验产生,从而影响小说阅读教学质量和成效。
(三)图式迁移缺失,阻碍阅读能力提升
目前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图式迁移能力的训练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已经成为制约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常把教学注意力集中于单篇课文的讲解,而缺乏系统地训练学生图式迁移的能力。学生学过一篇小说之后,虽已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与技巧,却很难把它们灵活地运用于阅读其它小说,因为他们没有进行有效地迁移训练。如学生学过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等手段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之后,再看别的小说,仍不能熟练应用,说明学生未能达到图式有效移植。教师对学生图式迁移缺乏指导与培养,未能给学生充分迁移的机会与平台,从而使学生面临全新阅读情境,不能快速调用现有图式来分析理解,造成阅读能力提高迟缓。这种图式迁移上的欠缺不仅会影响学生对于小说文本的深刻理解,还会限制学生整体阅读能力。
三、图式理论探寻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丰富图式储备,拓展文本理解维度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学生图式储备的丰富性,是文本理解维度扩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强化背景知识教学,是有关图式建构的关键途径。在进行小说阅读教学之前,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对小说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以《范进中举》为例,明清科举制度构成了理解这部小说最主要的图式元素,教师通过对科举考试过程、对士人命运产生的影响及当时社会科举的详细描述,可以使学生了解范进在中举前后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不是偶然的,但它又是一定社会制度的必然产物,并在此基础上对小说中所体现的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理解。加强文体知识的传授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小说叙事结构,表现手法和人物塑造等文体知识的系统教学,让他们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建构一个完整的阅读图式体系。如指导学生对小说首尾呼应关系和情节起承转合及对比、衬托、象征等表现手法进行剖析,可以促进学生阅读小说。深刻的情感体验表现为小说中具有鲜明的情节和活生生的角色,能够打动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个过程是和图式的启动密切相关,文本信息和学生原有的图式发生碰撞时,图式就会启动,情感体验就会加深。进行课外阅读活动也是充实图式储备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博采众长,向初中生推荐合适的小说作品以及举办读书分享会和阅读竞赛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加大阅读量,提高阅读质量等,以获得更多的阅读经验和知识。
(二)强化图式激活,深化情感体验层次
强化图式激活对于深化学生在小说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层次至关重要。创设情境教学是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多媒体展示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已有图式,引发情感共鸣。以《最后一课》为例,播放相关音乐、视频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让学生扮演小说中的人物,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引导联想与想象也是激活图式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文字信息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和情境,激活学生的形象图式。如教学《社戏》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看社戏的情景,能让学生感受乡村夜晚的宁静与热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是激活图式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情感认知水平,根据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对于生活经验丰富、情感细腻的学生,引导其从更深层次理解文本;对于生活经验较少、情感认知较浅的学生,采用更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激活图式,产生情感体验。
(三)促进图式迁移,提升阅读能力水平
促进图式迁移,是提高初中生小说阅读能力的中心策略。进行比较阅读,是促使学生进行图式迁移与应用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指导学生把学过的小说和其它有关小说作对比,分析其题材,人物,情节和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在《故乡》的教学中,把它同《社戏》对照,分析这两部小说对乡村生活、人物形象的描写差异,作者抒发的感情、思想等不同,可以使学生在对照中增强阅读、思维能力。与小说阅读教学相结合进行写作训练是图式迁移与内化的重要方式。这一多元解读给图式的构建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学生通过阅读不断地把新的信息融入到原图式之中,从而使得图式体系越来越完善。教师在小说创作中让学生仿照其叙事结构,表现手法等等,或者是根据小说情节续写,重写等等,都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到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来提升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阅读评价机制也是促使学生进行图式迁移的一个重要保证。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时图式迁移,并适时进行反馈与引导。评价内容涉及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度,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应用阅读方法的能力,并通过评价启发学生持续地进行图式迁移和阅读能力提升。
结论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具有独特的魅力,表现出文本解读的多元性,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和思维发展的层次性的突出特征。文本解读多元性是指不同的学生因生活经历,知识积累以及情感认知等方面的不同而对同一篇小说文本形成多样化理解。从思维发展的层次来看,学生在阅读小说时,从对文本的基础理解,逐渐转向对主题的深入分析、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对艺术特点的探索,这一思维发展的过程符合图式迁移递进的特点,学生在新阅读情境中迁移已学图式,从而达到思维延伸和扩展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图式储备不足,图式激活困难、图式迁移缺乏等现象比较突出,这严重地制约着教学效果的提高及学生阅读能力培养。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图式储备,强化图式激活和促进图式迁移等优化对策。通过拓展背景知识、传授文体知识、开展课外阅读等丰富图式储备;借助于创设情境,引导联想想象,注重个体差异来强化图式激活;采用比较阅读,写作训练和建立评价机制的方法,促进图式迁移。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图式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更好地为学生小说阅读教学服务,帮助学生文学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巩凤华 . 单元视域下语文学科大观念提取路径研究— —以初中小说阅读教学为例 [J].河南教育 ( 基教版 ), 2025, (04): 64-66.
[2] 林莲凤 . 初中语文小说群书阅读教学的文本选择与解读 [J]. 家长 , 2025, (12): 152-154.
[3] 巩凤华 . 单元视域下语文学科大观念提取路径研究——以初中小说阅读教学为例 [J].河南教育 ( 基教版 ), 2025, (04): 64-66.
[4] 李艳红 .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以小说阅读教学为例 [J]. 试题与研究 , 2025, (08): 76-78.
[5] 徐树翠 , 王升 .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教学研究 [J]. 赤峰学院学报 (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4, 45 (12): 112-115.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市吴江区第十批学年课题(课题立项号:1023CQ0064)课题名称: “图式理论下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主持人: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