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策略研究
赵玉惠
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梁原中心小学
摘 要: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环节,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灵台县梁原乡梁原中心小学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课程的融合路径。针对乡村小学劳动教育资源分散、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提出“乡土资源活化、实践场景重构、文化价值渗透”的创新策略。通过开发农耕文化实践课程、非遗技艺传承项目及红色主题劳动活动,将劳动教育深度嵌入综合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劳动实践—知识整合—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新时代乡村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范例。
关键词: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梁原中心小学
一、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课程的融合逻辑
(一)理论契合性:目标与功能的协同
劳动教育以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强调知行合一;综合实践课程则注重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二者在育人目标上高度统一:劳动教育为综合实践课程提供真实场景与行动载体,综合实践课程则为劳动教育注入知识深度与思维创新。例如,梁原中心小学将农耕劳动与科学观察、数据分析结合,使学生在玉米种植过程中既掌握农事技能,又学习植物生长规律(科学)、记录产量数据(数学),实现劳动实践与学科知识的双向赋能。
(二)乡村教育的特殊需求与挑战
梁原中心小学地处灵台县梁原乡,虽坐拥丰富的农耕文化、非遗技艺及红色资源,但传统劳动教育存在显著短板:课程内容脱离乡土实际,教学方式以理论灌输为主;校内外资源缺乏系统性整合,实践活动碎片化;评价体系单一,难以体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因此,亟需依托综合实践课程的开放性与实践性,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方案,破解乡村教育资源困境。
二、劳动教育在综合实践课程中的创新策略
(一)乡土农耕实践课程:构建沉浸式劳动场景
1、 “田园责任田”项目制学习
梁原乡中心小学利用校园周边闲置土地,划分12块“班级责任田”,开展小麦、玉米、豆类等农作物种植项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全程参与选种、翻土、灌溉、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环节,并结合多学科知识深化劳动体验:通过观察记录植物生长周期(科学)、测量土地面积与产量(数学)、撰写劳动日记(语文),实现劳动技能与学科素养的同步提升。例如,在“玉米增产实验”中,学生分组对比不同施肥量的作物生长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科学种植结论,将劳动转化为探究性学习。
2、季节性劳动主题课程群
结合梁原乡农时特点,设计“春耕播种节”“秋收丰收季”“冬藏体验周”等主题活动。春季组织学生参与地膜覆盖、种子育苗;秋季开展玉米脱粒、谷物晾晒;冬季学习地窖储存蔬菜、制作传统腌制品。此外,学校还将劳动与节庆文化结合,如在端午节组织艾草种植与香囊缝制,中秋节开展糜面月饼制作,使学生在传统习俗中感受劳动的文化内涵。
(二)非遗技艺传承:劳动教育与文化育人融合
1、皮影艺术工作坊:从制作到展演的全流程实践
梁原乡皮影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邀请当地皮影艺人进校授课,开发“皮影制作与表演”课程。学生需经历设计人物造型(美术)、雕刻驴皮(手工)、绘制色彩(美学)、组装关节(工程)等环节,并结合语文课程编写皮影剧本,最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民俗故事展演。课程结束后,优秀作品在校园文创集市义卖,部分收入捐赠给乡村文化保护项目,实现劳动价值的社会延伸。
2、剪纸技艺创新实践:乡土文化的现代转化
以梁原乡农耕场景、社火表演、民间传说为题材,开设剪纸课程。学生在学习传统剪纸技法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创作“麦浪翻滚”“窑洞人家”等作品,并将其应用于书签、贺卡等文创产品制作。学校联合县文化馆举办“非遗进校园”成果展,邀请社区居民参与评价,强化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使命感。
(三)红色资源活化:劳动教育与价值塑造结合
1、 “红色遗址守护者”志愿服务
依托梁原乡红色资源,学校组织学生开展“重走红色路”系列活动。学生分组承担遗址清洁、展陈维护、史料整理等劳动任务,并通过查阅文献、采访老红军后代,撰写红色故事集;部分学生经过培训后担任志愿讲解员,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感悟革命精神。例如,学生通过修复旧址破损展板、绘制历史场景壁画,将劳动实践转化为红色文化传播行动。
2、红色文化创意劳动:致敬革命先辈
开展“巧手忆峥嵘”主题活动,学生利用梁原乡传统竹编、布艺技艺,制作红军草鞋、帆布挎包、煤油灯模型等物品,并结合历史课程还原革命时期的生活场景。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学生在劳动中体会革命先辈的艰苦生活,深化对“劳动创造历史”的认知。
三、创新教学方法的实施保障与成效
(一)多维协同的资源整合机制
1、家校社联动:与梁原乡农业合作社共建校外农耕实践基地;邀请家长担任“乡土导师”,传授磨面、编筐等传统技艺;联合县文旅局、文化馆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形成“学校主导、家庭支持、社会参与”的协同网络。
2、数字化赋能:利用短视频平台记录劳动过程,开展“云端劳动展播”;开发VR虚拟农场,模拟犁地、打场等传统农耕场景,突破地理与季节限制;通过劳动教育APP实现任务发布、过程记录与在线评价,提升教学管理效率。
(二)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
建立“三维四主体”评价模式:从劳动技能(如农具使用熟练度)、知识整合(如跨学科应用能力)、情感态度(如团队协作精神)三个维度,结合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社区反馈,全面评估劳动教育成效。例如在皮影制作项目中,评价内容涵盖作品工艺质量、剧本创意、展演表现及义卖贡献,形成立体化评价结果。
灵台县梁原乡梁原中心小学通过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综合实践课程,立足地域特色创新教学方法,成功构建了具有乡村教育特色的劳动育人模式。这种“以实践为根、以文化为魂”的探索,不仅有效解决了乡村小学劳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更实现了劳动技能培养、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塑造的多重目标,为新时代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备注:该论文为平凉市2024年度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课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性成果,课题立项号:(PL[2024]LXH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