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优化路径分析
薛惠文
220181199111110428
一、引言
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贯穿项目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结算等全生命周期,通过动态成本控制实现投资目标的合理化。随着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逐步推广,造价咨询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项目的经济性与可持续性。然而,当前行业中存在服务范围局限、技术应用滞后、专业协同不足等问题,导致造价控制效果未达预期。因此,探索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的优化路径,对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的现存问题
(一)服务范围碎片化,全周期协同不足
部分造价咨询机构仍局限于传统的阶段性服务,如招投标阶段的清单编制或竣工阶段的结算审核,缺乏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统筹管理。例如,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与设计阶段的限额设计衔接脱节,导致后期成本失控;施工阶段的现场签证与前期造价目标缺乏动态联动,出现“算量不准、调价无序”的现象。这种碎片化服务模式难以实现各阶段成本数据的共享与衔接,违背了全过程造价控制的核心逻辑。
(二)技术应用滞后,智能化水平较低
尽管BIM(建筑信息模型)、大数据等技术已逐步引入造价管理,但实际应用中仍存在“重工具、轻融合”的问题。多数机构的造价软件仅用于工程量计算,未实现与 BIM 模型的深度联动,难以支撑设计方案的经济性比选;成本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仍依赖人工整理,缺乏动态数据库支持,导致造价预测的准确性不足。正如尹贻林、王浩宇在研究中指出,技术赋能的不足制约了造价咨询服务的精细化水平。
(三)专业人才短缺,复合型能力不足
全过程造价咨询要求从业人员兼具造价专业知识、工程技术能力与项目管理经验,但当前行业内人才结构单一:部分人员仅擅长算量套价,对设计优化、施工工艺、法律规范等了解不足;缺乏既懂造价又掌握 BIM、大数据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短板导致咨询服务难以满足全周期、多维度的成本控制需求,影响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四)监管机制不完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行业监管存在“重资质、轻服务”的倾向,对咨询成果的动态评估机制不健全。部分机构为追求效益,存在清单编制粗糙、结算审核流于形式等问题,甚至出现违规操作。此外,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对咨询机构的服务质量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导致市场竞争无序,制约了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的优化路径
(一)构建全周期一体化服务模式,强化阶段协同
1. 拓展服务范围,实现全周期覆盖
咨询机构应从项目决策阶段介入,参与投资估算与可行性研究,结合市场数据与类似项目经验,为业主提供科学的投资建议;设计阶段深度参与限额设计,通过造价与设计方案的联动优化,将成本控制前置;施工阶段建立动态成本跟踪机制,实时监控签证变更对造价的影响,确保实际成本不偏离目标。
2. 建立跨阶段数据共享平台
依托 BIM 技术搭建全过程造价信息模型,整合各阶段的工程量、价格、变更等数据,实现“一模多用”:设计阶段通过模型对比不同方案的造价差异,施工阶段利用模型进行进度与成本的联动分析,竣工阶段基于模型快速生成结算数据。这种数据共享模式可消除信息壁垒,提升各参与方的协同效率。
(二)以技术赋能驱动服务升级,提升智能化水平
1. 深化 BIM 与造价管理的融合应用
推动 BIM 模型与造价软件的无缝对接,实现工程量自动计算、定额匹配与造价实时更新。例如,在设计阶段,通过 BIM 模型的参数化特性,对不同结构方案进行造价模拟,辅助设计优化;施工阶段利用 BIM 模型进行可视化交底,减少因图纸理解偏差导致的造价争议。正如刘伊生、何伟在研究中强调,BIM技术的深度应用是实现全过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的关键。
2. 构建动态成本数据库与预测模型
整合历史项目的造价数据、市场价格信息、政策文件等,建立行业级或企业级成本数据库,为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提供数据支撑;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造价预测模型,通过机器学习识别成本影响因素(如材料价格波动、工期延误风险),实现对项目成本的动态预警。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复合型能力
1.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应优化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增加 BIM 技术、工程管理、法律实务等课程;企业应建立“师徒制 + 专项培训”机制,通过项目实践提升员工的跨领域能力。例如,组织造价人员参与设计交底、施工现场巡查,增强对工程技术的理解;开展法律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合同管理与索赔处理技巧。
2. 推动职业资格与能力评价衔接
将全过程造价咨询能力纳入造价工程师的执业考核范围,引导从业人员向“技术 + 管理 + 法律”的复合型人才转型。同时,鼓励行业协会开展专项能力认证,如BIM 造价应用证书,以证书促能力,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健全监管与信用体系,规范服务市场
1. 完善服务质量评价标准
由行业协会牵头制定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标准,明确各阶段的服务内容、成果要求与责任边界;建立“业主评价 + 第三方评估”的质量考核机制,将评估结果与机构资质升级、项目投标资格挂钩。
2. 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依托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记录咨询机构的服务质量、违规行为等信息,建立信用档案;对信用良好的机构给予政策扶持(如优先参与政府项目),对失信机构实施市场禁入,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良性机制。
四、结论
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的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服务模式、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监管机制多维度协同发力。通过构建全周期一体化服务模式,实现各阶段成本数据的联动;借助 BIM、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智能化水平,支撑精细化管理;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全周期服务需求;完善监管与信用体系以规范市场秩序。只有通过多方面的持续改进,才能推动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向更高质量发展,为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最大化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尹贻林 , 王浩宇 .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造价咨询服务的转型路径 [J].建筑经济 , 2020, 41(5):5-10.
[2] 刘伊生 , 何伟 . BIM 技术在全过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J].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 2019, 36(2):12-17.
[3] 柯洪 , 李长燕 .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全过程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J]. 工程管理学报 , 2021, 35(3):57-62.
[4] 陈起俊 , 张静 . 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J]. 建筑科学 , 2022, 38(1):185-189.
[5] 吴佐民 , 黄燕 . 全过程工程咨询背景下造价咨询行业的发展趋势 [J]. 工程造价管理 , 2020(2):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