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电气控制系统中变频器干扰问题的解决方案探讨
刘野
通用技术集团沈阳机床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变频器在机床电气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但这种高频开关特性极易引发电磁干扰方面的状况,影响到系统的稳定与控制精度,干扰主要借助传导及辐射方式传播,对传感器、控制器及通信模块起作用,引起误动情况或数据出现畸变,从抑制干扰源、中断传播路径、增强设备抗干扰能力三方面开始,可形成多层级治理策略,涵盖优化主电路结构、设置EMI滤波装置以及强化屏蔽与接地措施等内容,采用典型机床系统开展验证工作,采用综合治理手段可显著削弱干扰影响,增进系统运行的可靠与安全水平。
关键词:变频器;电磁干扰;机床控制;抗干扰技术;系统稳定性
引言
伴随数控机床朝着高精度、高速化迈进,作为核心驱动组件的变频器,在提升设备性能之际,还带来了不容小觑的电磁干扰难题,其高频开关产生的噪声,经电源线、信号线和空间辐射等途径对控制系统施加影响,引起通信中断、定位误差甚至发生误触发故障。此类问题在多轴联动、自动化程度相当高的机床系统里尤为突显,对加工质量与设备运行效率造成直接影响,全面分析变频器干扰的生成方式与传播途径,探索实用高效的抑制之法,成为保障现代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稳定工作的重大课题。
一、变频器干扰对机床控制系统的影响机制
现代机床电气控制系统中,变频器充当核心执行部件,于电机调速、功率调控场景频繁应用,鉴于其具备高频开关特质,运行期间必定生成电磁干扰(EMI),借助传导、辐射途径,干扰控制系统稳定可靠性能。传导干扰沿电源线、信号线等路径蔓延,使得系统内部电压、电流波形扭曲变形,直接干扰传感器、PLC模块、伺服控制器正常作业,辐射干扰化作电磁波于空间扩散,极易耦合到附近弱电信号线路,引发数据采集偏差、通信链路断裂,甚至触发设备误操作。
以干扰源的角度做分析,于变频器主电路中,IGBT器件在高速通断之际会产生陡峭的电压变化率,催生较强的瞬态噪声干扰,整流桥跟滤波电容间的高频谐振会引发额外的电磁干扰现象,这些噪声能量借助共模与差模形式进入电网系统,还会进一步干扰周边控制单元。
尤在多轴实现联动的复杂数控系统之内,各子系统相互之间有大量的信号交互,让干扰更易借助耦合路径传播,引发整体系统性能的下降,机床控制系统中被大量采用的现场总线通信接口、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及编码器反馈线路,鉴于其呈现出低电压、高阻抗的特性,极容易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干扰破坏。要是干扰信号进入控制系统的核心处理单元,或许会引起程序失控跑飞、定位出现偏差、报警错误触发等情况,严重的时候甚至会使得加工精度下降,乃至设备停机,透彻把握变频器干扰的形成机制及其在系统内的传播途径,是后续规划有效抑制手段的前提根基。
二、抑制变频器电磁干扰的关键技术路径
变频器于机床电气控制系统中引发的电磁干扰问题而言,应从控制干扰源、阻断传播路径、防护敏感设备这三个层面出发,设计系统化的抑制技术实施路径,采用优化变频器主电路结构及控制策略的手段,能切实降低其高频噪声的产生量级,采用软开关技术或者谐振变换拓扑,能降低功率器件通断期间的电压与电流变化率,以此降低瞬态电磁噪声的能量水准。恰当设定IGBT的驱动电阻及开关频率,可助力延长开关过程所需时间,抑制高频谐波成分的衍生,从传导干扰的抑制角度看,于电源输入的端口配置EMI滤波器是通用技术手段,该办法能有效减弱由电网引入及反向注入的高频噪声,阻止其进入控制系统的其余模块。
直流母线侧添设共模电感与吸收电容,可抑制母线电压波动衍生的差模、共模干扰。针对信号线和动力线间耦合,选用屏蔽电缆并保障两端稳固接地,以此削减寄生电容及互感引发的串扰。屏蔽层连接的持续与低阻抗特性,关乎整体抗干扰性能优劣。控制辐射干扰,电气柜内元器件布局影响显著。像变频器、变压器这类高噪声源,需与敏感控制模块间隔适当距离,借金属隔板物理分隔,降低空间电磁场耦合。机柜外壳要具备良好电磁密封性,各进出线孔洞均需实施滤波或屏蔽措施,杜绝电磁泄漏通道形成。
规范设计接地系统这一环节,同样不可忽略,要设置统一的等电位联结网络,防范由接地点电位差引发的地环路干扰,为进一步增进系统的抗扰能力,控制单元本身也宜具备较强的电磁兼容(EMC)能力。涉及选用高抗干扰特性的工业级PLC、伺服驱动器与通信模块,而且在其输入输出接口地方增设光电隔离、磁珠滤波等防护物件,现场总线系统不妨采用双绞屏蔽电缆,还应配合终端匹配电阻才行,为提高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完整性。
三、变频器干扰治理技术在典型机床系统中的应用验证
处于实际运行的机床电气控制系统里,由变频器引发的电磁干扰问题,往往体现出多路径耦合、频段宽泛、影响复杂的特点,为积极应对这一难关,要将理论分析的成果转化成可付诸实施的技术方案,并凭借典型机床系统的工程实践进行验证。在这一实施进程内,干扰抑制措施的有效性并非单纯依靠单一技术手段的采用,更要从系统整体这个维度出发,统筹采用屏蔽、滤波、接地以及布线优化等多样策略,创建协同起效的抗干扰体系,在具体落实阶段,一开始就对机床电气柜进行结构化改良,采用金属全封闭式的机柜设计,增进其对内外电磁场的隔离本领。
针对动力线路与控制线路共用一个线槽而引发的串扰问题,选用分层铺设及物理隔离途径,使强电与弱电信号线在空间上维持恰当的间距,面对如变频器本体这样的高噪声源,最好把它安置在远离PLC控制器及运动控制卡的位置,而且在它周边添加导电性较好的金属隔板,以此减少高频辐射对敏感元件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电源与信号接口的处理事宜上,凡是进入控制系统的交流电源均需经由高性能EMI滤波装置,以剔除由电网传导进入的高频干扰成分,给变频器输入输出端装上专用磁环与共模扼流圈,再进一步削弱高频谐波电流的扩散能力,针对编码器反馈信号线、模拟量采集线这类关键信号通道,不妨选用双绞屏蔽电缆,要保证屏蔽层在两个端点实现低阻抗接地,可有效降低因寄生电容、互感效应引发的共模干扰,在接地系统构建这件事情上,着重指出统一规划与等电位连接的关键意义。
整个机床系统形成以接地点为核心的星型接地网络,防止地线之间形成回路电流,进而引发噪声耦合,主接地汇流排接入了各功能模块的外壳、电缆屏蔽层与设备保护地,保证系统运行期间具备稳定的参考电位,若涉及高速总线通信系统,诸如CANopen或者EtherCAT接口,往其传输路径添加共模电感与TVS瞬态抑制器件,极大提高数据链路在复杂电磁环境里的稳定性。借助对上述多种干扰抑制技术的整合运用,对典型数控车床与加工中心等设备实施现场测试及性能评定,测试涉及系统启动、调速运行、定位切换等工况时控制信号的完整性及响应的一致特性,实测结果显示,进行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后,控制单元误触发的几率呈现明显下降,通信中断现象明显变少,系统整体运行的稳定与可靠得到进一步加强。
结语
机床电气控制系统里变频器带来电磁干扰,有不少技术可有效抑制。优化电路、改善屏蔽接地、合理规划布线、强化系统抗扰,能大幅提升控制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工程实践显示,综合解决办法用于典型机床系统效果良好。往后,高频功率器件发展,智能化控制技术广泛应用,电磁兼容设计朝着高集成、自适应方向发展,给高端制造装备运行精度和安全带来更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志远. 变频器在数控机床中的电磁兼容性研究[J]. 电气自动化,2023,45(3):56-60.
[2] 周文斌, 高立峰. 机床电气系统中EMI滤波器的应用分析[J].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22,41(8):78-82.
[3] 孙建明. 数控机床变频调速系统干扰源识别与防护措施[J]. 机电一体化,2024,30(2):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