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探析
牛莹莹
辽宁方林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高层建筑向多功能、综合性方向发展,底部常需大空间作为商业、办公区域,上部则为小开间住宅或公寓,这种功能差异导致上下结构刚度、柱网布置不匹配,转换层应运而生。梁式转换层作为连接上下结构的关键构件,承担着传递上部荷载、协调结构变形的重要作用,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建筑整体安全性与耐久性(王铁梦,2003)。
(二)研究意义
梁式转换层施工面临荷载大、钢筋密集、混凝土浇筑难度高等问题,对施工技术要求极高。深入研究其施工技术要点,可有效提升工程质量,降低施工风险,为高层建筑复杂结构施工提供技术支持。
二、梁式转换层的结构特点
(一)结构形式
梁式转换层由转换梁、支撑柱及楼板组成,转换梁截面尺寸大(通常高度达 2\~4m)、跨度大(多为 8~15m ),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构件,具有刚度大、承载力强的特点(叶列平,2010)。
(二)受力特点
转换梁需承受上部结构传递的竖向荷载及水平力,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弯矩、剪力及扭矩,因此需通过合理的配筋设计与施工工艺确保其受力性能(沈蒲生,2005)。
三、梁式转换层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一)技术准备
1. 图纸会审与深化设计:施工前需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对图纸进行会审,明确转换梁的截面尺寸、钢筋型号、节点构造等细节,对复杂节点进行深化设计,确保施工可行性(刘津明,2016)。
2. 施工方案编制:结合工程特点制定专项施工方案,重点明确模板支撑体系选型、钢筋绑扎顺序、混凝土配合比及浇筑流程,并经专家论证后实施。
(二)材料准备
1. 钢筋:优先选用高强度螺纹钢(HRB400E 级),进场时需进行力学性能检测,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GB 50204-2015)。
2. 混凝土: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 C35 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掺入粉煤灰、矿渣等掺合料减少水化热,坍落度控制在 180±20mm (吴中伟,1999)。
3. 模板与支撑材料:模板选用 18mm 厚覆膜胶合板,支撑体系采用盘扣式脚手架,立杆、横杆材质需满足承载力要求,进场前进行荷载试验。
(三)现场准备
1. 场地清理:平整施工场地,清理杂物及积水,确保材料堆放有序、运输通道畅通。
2. 测量放线:根据设计图纸精确测设转换梁的轴线、标高及截面控制线,做好标记并复核(顾孝烈等,2010)。
四、梁式转换层关键施工技术
(一)模板支撑体系施工
1. 支撑体系设计:采用“立杆 + 横杆 + 扫地杆 + 顶托”的满堂脚手架支撑体系,立杆间距根据荷载计算确定(通常为 600~800mm ),底部设置 50mm 厚木垫板,顶部通过顶托调节模板标高(赵西安,2007)。
2. 模板安装:先安装梁底模板,再安装侧模板,模板接缝处采用海绵条密封,防止漏浆;侧模采用对拉螺栓加固,间距 500~600mm ,确保混凝土浇筑时模板不变形。
(二)钢筋绑扎技术
1. 钢筋下料与加工:根据图纸要求精准下料,转换梁纵向钢筋采用机械连接(直螺纹套筒),连接接头需错开布置,同一截面接头率不超过 50% (高润喜,2011)。
2. 绑扎顺序:先绑扎梁底筋,再绑扎腰筋及箍筋,箍筋加密区需符合设计要求(通常为梁端1.5 倍梁高范围内),绑扎过程中采用临时支撑固定钢筋位置,防止偏移。
(三)混凝土浇筑与养护
1. 浇筑工艺:采用分层浇筑法,每层厚度控制在 500mm 以内,使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振捣间距不超过 500mm ,确保混凝土密实;浇筑顺序从梁两端向中间推进,避免冷缝产生(覃维祖,2003)。
2. 温度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需实时监测内部温度,当内外温差超过
25℃时,采取覆盖保温被、通水冷却等措施,减少温度裂缝(王栋民,2012)。
3. 养护:浇筑完成12h 后覆盖塑料薄膜及保温被,洒水养护不少于14d,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五、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一)模板工程质量控制
1. 支撑体系稳定性:定期检查立杆垂直度、横杆间距及顶托松紧度,浇筑
过程中安排专人监测,发现变形及时调整。
2. 模板标高与尺寸:复核模板轴线、标高及截面尺寸,偏差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轴线偏差≤5mm,截面尺寸偏差 ±5mm )。
(二)钢筋工程质量控制
1. 钢筋间距与保护层厚度:采用钢筋定位卡控制钢筋间距,垫块采用同强度等级混凝土预制块,确保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梁垫厚度 ⩾25mm )。
2. 接头质量:直螺纹套筒连接需进行外观检查及力学性能试验,合格率需达到 100% (JGJ 107-2016)。
(三)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
1. 坍落度检测:每工作班至少检测 2 次混凝土坍落度,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不得使用。
2. 裂缝控制:通过优化配合比、分层浇筑、及时养护等措施,预防表面裂缝及深层裂缝的产生。
六、施工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对
(一)模板支撑体系失稳
问题表现:浇筑过程中模板下沉、变形。
解决对策:加强支撑体系立杆与地面的连接,增设扫地杆及斜撑;对高支模区域进行专项荷载验算,必要时采用型钢支撑增强稳定性(黄鼎业,2004)。
(二)钢筋密集区浇筑困难
问题表现:混凝土难以振捣密实,出现蜂窝、麻面。
解决对策: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筑钢筋密集区,配合小型振捣棒(直径30mm )振捣;预留振捣孔,确保振捣到位(田冠飞,2018)。
(三)混凝土裂缝
问题表现:表面出现干缩裂缝或温度裂缝。
解决对策:减少水泥用量,掺入膨胀剂;延长养护时间,保持混凝土表面湿度;夏季施工时采取遮阳措施,降低入模温度(廉慧珍,2008)。
七、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梁式转换层施工需严格把控技术准备、材料选择、关键工序施工及质量控制等环节,通过科学的施工方案与精细化管理,可有效解决荷载大、施工难度高的问题,确保工程质量。
(二)展望
未来可结合 BIM 技术实现转换层施工全过程模拟,优化施工流程;研发新型模板支撑体系与高性能混凝土材料,进一步提升施工效率与结构耐久性。
参考文献
[1] 王铁梦 . 工程结构裂缝控制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叶列平 .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沈蒲生 .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刘津明 . 建筑施工技术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5] 吴中伟 . 混凝土科学技术论集 [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6] 顾孝烈,鲍峰,程效军 . 测量学 [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7] 赵西安 . 建筑施工脚手架安全技术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8] 高润喜 . 钢筋工程施工技术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9] 覃维祖 . 混凝土施工技术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0] 王栋民 .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11] 黄鼎业 . 建筑施工安全技术 [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12] 田冠飞 .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理解与应用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13] 廉慧珍 .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