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效率
张艳梅
云南省武定第一中学
摘要:本文围绕三新背景(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下生物课堂效率提升问题展开探讨。现阶段生物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学生兴趣不足、课堂结构固化以及数字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从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整合数字资源三个维度提出对策,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实效性,拓展生物探究空间,最终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
关键词:三新背景;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
三新背景下生物教学面临全新挑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需求,亟需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构建情境化教学场景成为提升课堂吸引力首选策略,教师应当借助真实生物学问题设计导入环节,将抽象概念融入生活实例,使学生产生认知共鸣。例如讲解光合作用时,可通过植物生长变化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探究欲望;讲解人体免疫系统时,可结合当前健康热点引入,使学生感受知识价值。问题驱动法也应贯穿教学全程,每堂课围绕核心问题展开,通过设置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合作学习模式重构课堂互动关系,将班级划分学习小组,设计需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交流表达能力同时深化知识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转变角色,由知识灌输者变为学习引导者,创设宽松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
实施分层教学策略则能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针对基础薄弱学生,设计基础性任务确保核心内容掌握;针对中等水平学生,设计拓展性任务培养学科思维;针对优秀学生,设计挑战性任务引导深度探究。同时,生物学科特点决定其与科学探究密不可分,教学中应强化探究性活动比重,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设计微型实验项目供学生课后完成,如观察植物细胞结构、测定唾液淀粉酶活性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科学魅力。创新评价方式也是激发兴趣关键环节,改变单一考试评价模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包括学习档案袋、实验报告、小组讨论表现等多方面内容,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注重过程性学习而非仅关注考试结果。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升生物教学实效性
课堂结构科学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三新背景下更需重视课堂时间分配合理性,打破传统讲授为主模式,构建新型课堂结构框架。精简导入环节,抓住学生注意力同时点明课程目标,确保学生清晰了解本节课学习方向与重点。采用“三段六步”课堂结构可显著提升课堂效率:第一阶段为知识建构,包括问题导入、合作探究、成果分享三个步骤;第二阶段为知识内化,包括巩固练习、反馈纠错两个步骤;第三阶段为知识迁移,通过拓展应用完成知识体系构建。各环节时间分配遵循“721”黄金比例,即70%时间用于学生主动探究,20%时间用于教师引导点拨,10%时间用于总结提升,确保学生处于学习主体地位。课堂过程中设置多个“思考停顿点”,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空间,避免信息过载导致认知疲劳。
教学时间结构优化要基于学科特点精心设计,关注课堂各环节时长安排,围绕核心问题组织教学活动。以问题链贯穿全程,实现环环相扣逻辑推进,课堂始终保持紧凑节奏。微观世界探索需通过宏观现象引入,采用反向设计思路,从终点目标反推每个环节价值。高中生物教学注重学科思维培养,通过设置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提出猜想并验证假设。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细胞是生命活动基本单位”为例,可采用如下结构设计:导入环节通过询问“什么是生命最基本单元”激活已有知识,呈现显微镜下不同生物细胞图像,引发思考;主体环节围绕“细胞结构与功能关系”设置问题链,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细胞共同特征与差异,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细胞基本特点;实验环节开展洋葱表皮细胞与口腔上皮细胞观察对比实验,学生亲手操作显微镜,从实践中获取证据;总结环节构建细胞学说发展脉络,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理论意义。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整合数字资源,拓展生物探究新空间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提升教学效率重要途径,生物教学尤其应充分利用数字资源拓展课堂边界。整合数字资源需秉承“技术赋能教学”思维,从教学需求出发选择恰当工具,避免形式大于内容情况。微观生物现象可借助增强现实技术实现可视化,学生通过平板设备扫描特定图片即可呈现三维立体模型,实现交互探索。虚拟实验平台弥补传统实验条件限制,突破时空局限,降低实验成本;构建智慧课堂生态需多种技术协同,包括课前微课预习、课中交互反馈、课后个性化练习三个环节全覆盖。学习管理系统可记录每位学生学习轨迹,形成学习画像,教师据此调整教学策略,实现精准教学。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结构和功能”教学为例,数字资源整合可贯穿教学全过程。课前发布磷脂分子三维结构微课,学生通过手机观看,了解磷脂双分子层基本组成,预习指导单引导关注磷脂分子两亲性与细胞膜形成关系。课堂引入阶段展示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三维动画,学生通过平板电脑可任意角度观察细胞膜结构,理解磷脂双分子层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探究环节引入虚拟实验室,学生通过改变环境条件观察细胞膜通透性变化,实时记录实验数据,自动生成图表分析结果。知识建构阶段使用交互式思维导图工具,学生通过协作方式构建细胞膜结构与功能关系图;应用拓展阶段使用增强现实技术模拟细胞内外物质运输过程,学生可观察不同运输方式微观过程区别,增强学习兴趣。课后布置个性化作业,通过学习平台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推送适合难度习题。这种数字化教学流程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微观世界可视化,复杂过程简单化,极大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体验。
结论:三新背景下提高生物课堂效率需从教学模式创新、课堂结构优化以及数字资源整合三个方面综合施策。通过构建情境化教学场景与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重组课堂教学环节与强化实验探究活动提升教学实效性;通过引入多媒体交互技术与建立虚拟实验平台拓展生物探究空间。这些措施相互支撑、有机融合,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教师作为课堂变革主体应不断反思教学实践,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适应性发展。唯有多方协同努力,才能在三新背景下实现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国晓. 注重高中生物素质教学,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效率[J]. 学周刊,2020(32):79-80.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2.039.
[2] 黄晨. 运用微课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效率的探究[J]. 科学咨询,2019(18):120.
[3] 陆雪琴. 注重实验教学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效率[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9):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