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碰撞检测技术应用于垃圾焚烧BIM 建模实践

作者

孙卓

中国五洲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53

   

引言

垃圾焚烧发电作为一种有效的垃圾处理方式,在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然而,垃圾焚烧厂的建设涉及复杂的工艺流程、众多的设备设施以及多专业的协同作业,传统的设计与施工方式难以满足项目高质量、高效率推进的需求。BIM 技术的出现为垃圾焚烧厂建设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它通过建立三维数字化模型,整合了建筑、结构、设备、管道等多方面的信息,实现了各专业之间的协同设计与信息共享。而碰撞检测技术作为BIM 技术的核心功能之一,能够在模型构建阶段自动检测不同构件之间的空间冲突,帮助设计人员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因碰撞问题导致的工期延误和成本增加。因此,深入研究碰撞检测技术在垃圾焚烧 BIM 建模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垃圾焚烧厂建设项目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碰撞检测技术原理与方法

1.1 包围盒检测法

包围盒检测是一种常用的碰撞检测技术。其中,轴对齐包围盒(AABB)是一个平行于坐标轴的长方体,它能够完全包含物体。在垃圾焚烧 BIM 建模中,对于形状规则的设备或构件,如矩形的箱体、直管道等,可以采用 AABB 进行快速碰撞检测。其计算简单且高效,通过比较不同 AABB 在坐标轴方向上的位置和尺寸,就能判断它们是否发生碰撞。而定向包围盒(OBB)则是能够围绕物体旋转的长方体,更适应物体的旋转状态。在处理具有复杂形状或不规则放置的构件时,OBB 能提供更精确的包围。

1.2 分离轴定理碰撞检测法

分离轴定理(SAT)适用于检测二维和三维物体的碰撞,尤其对于凸形物体效果显著。其基本原理是,如果两个凸形物体在某个轴上的投影存在重叠,则这两个物体碰撞;否则,它们不碰撞。在垃圾焚烧厂的 BIM 模型中,许多结构构件和设备可以近似看作凸形物体,如建筑结构中的梁、柱,以及一些外形规则的设备。在应用 SAT 进行碰撞检测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分离轴。对于二维物体,通常选择物体边缘的法向量作为分离轴;对于三维物体,除了物体面的法向量,还需考虑边缘的法向量。然后,将物体的顶点投影到选定的分离轴上,得到各物体在该轴上的投影区间。最后,通过比较两个物体在该轴上的投影区间是否重叠来判断是否碰撞。如果在任意一个分离轴上投影区间不重叠,则物体不碰撞;如果所有分离轴上的投影区间都有重叠,则物体碰撞。这种方法能够准确判断凸形物体之间的碰撞情况,为垃圾焚烧 BIM 建模中的碰撞检测提供了可靠的手段。

1.3 深度缓冲区碰撞检测法

深度缓冲区检测方法主要用于处理三维场景中物体的遮挡关系,在垃圾焚烧 BIM 建模中也可用于碰撞检测。其基于深度缓冲区(Z 缓冲区)来确定哪些物体或像素应该在屏幕上显示,哪些应该被遮挡。在建模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构件,计算其在每个像素位置的深度值(即从视点到像素的距离)。在渲染开始前,深度缓冲区通常被初始化为最大值,意味着所有像素都视为空的。在渲染每个像素时,将计算得到的深度值与当前深度缓冲区中存储的深度值进行比较。如果当前像素的深度值小于深度缓冲区中的深度值,即当前像素距离视点更近,则更新深度缓冲区和颜色缓冲区,显示当前像素的颜色;反之,如果当前像素的深度值大于深度缓冲区中的深度值,则不更新缓冲区,当前像素被认为被其他物体遮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判断不同构件在空间中的前后位置关系,从而检测是否发生碰撞。

二、碰撞检测技术在垃圾焚烧BIM 建模中的实践

2.1 建模前期准备阶段的应用

在垃圾焚烧厂 BIM 建模前期,碰撞检测技术就开始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在收集和整理各专业图纸文件时,利用碰撞检测技术对不同专业图纸进行初步的协同检查。例如,建筑专业图纸与结构专业图纸之间,通过将二维图纸信息初步转化为三维模型元素,并运用碰撞检测算法,检查建筑墙体与结构梁、柱之间是否存在位置冲突。这有助于在建模初期就发现潜在的设计矛盾,避免在后续详细建模过程中出现大量返工。同时,在确定项目各单体的定位基准点时,碰撞检测技术可以确保不同单体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准确无误。

2.2 模型构建阶段的碰撞检测实施

在各专业进行模型构建时,碰撞检测技术贯穿始终。各专业设计师依据设计图纸在 BIM 软件中创建模型,软件会实时对本专业内的模型构件进行碰撞检测。例如,在暖通专业构建管道模型时,系统会自动检测不同管径管道之间、管道与设备接口之间是否存在碰撞。一旦发现碰撞,设计师可立即进行调整,如改变管道走向、调整管径大小或优化设备布局等。当各专业模型初步构建完成后,进入多专业模型整合阶段。此时,运用碰撞检测技术对整合后的全厂模型进行全面检测,包括建筑与结构、结构与设备、设备与管道以及不同系统管道之间的碰撞检查。通过生成详细的碰撞检测报告,明确指出碰撞的位置、涉及的构件以及碰撞类型。设计团队根据报告内容,召开专项会议进行讨论分析,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对模型进行针对性修改,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后续施工提供可靠依据。

2.3 模型优化与完善阶段的碰撞检测作用

在模型优化与完善阶段,碰撞检测技术持续发挥关键作用。经过多轮碰撞检测和修改后,虽然大部分明显的碰撞问题已得到解决,但仍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细微碰撞或因局部调整引发的新碰撞。此时,利用碰撞检测技术进行更细致的复查,重点关注一些复杂节点部位和容易被忽视的区域,如设备与建筑结构的连接部位、多种管道交叉密集的区域等。对于检测出的碰撞问题,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采用更合理的设计变更或施工工艺来消除碰撞。同时,结合碰撞检测结果,对模型进行精细化处理,如优化管道的支吊架设计,确保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提高模型的美观性和可施工性。

三、总结

碰撞检测技术在垃圾焚烧 BIM 建模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建模前期准备到模型构建,再到优化与完善阶段,碰撞检测技术贯穿整个建模过程。通过多种检测方法,如包围盒检测法、分离轴定理碰撞检测法和深度缓冲区碰撞检测法等,能够全面、准确地发现模型中存在的各种碰撞问题。在实践过程中,碰撞检测技术帮助设计团队提前解决设计矛盾,优化模型设计,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变更与返工,降低项目成本,提高项目质量和推进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 闯 .BIM 技 术 在 建 筑 碰 撞 检 测 中 的 应 用 研 究 [J]. 中 国 厨卫 ,2025,24(2):61-63.

[2] 孔华, 赖忠义.BIM 技术在碰撞检测中的运用[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全文版 ) 工程技术 ,2023(4):5.

[3] 徐蕴航 . 地铁车站 BIM 自动建模及空间碰撞检测优化研究 [D]. 华东交通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