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本解读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刘美亨
渤海大学 辽宁省锦州市 121000
一、文学文本解读概念
文学解读在特定情境下也被称为文本细读,在新批评理论的视角下,文本细读法也被称作是文本解读的主要方法之一,文本细读是要求我们直接地联系文本,把握文本的深层次解读。孙绍振强调我们在进行文学文本解读时要具有读者意识,也就是说,文学文本解读并不是单向地解释文本,而是在此基础上剖析文本结构,并且以读者的视角再视,形成更深层次的文本解析。使每个文本形成具有“唯一性”,这种唯一并不是局限性,也不是所谓的“固定答案”,这也就是孙绍振所强调的具体文学文本的特殊性不可能存在于普遍性原理之中。1
二、文学文本解读维度
(一)文字
文字是掌握文本的基础,也是我们进行文本解读的工具。
字词方面:从字词间找出意象,以此为视角解读文本,比如说陶渊明《归园田居》“菊”、“篱”
“南山”等意象的运用有何作用,这些具有作者巧妙构思的字和词,教师提示学生多多关注,而这首诗里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字词构成的意象描绘出一幅恬淡安静,怡然自得,心旷神怡的田园山水图,也体现出诗人的精神境界,高尚的品质和追求自然的愿望,这些都是以文字体现出来的。
(二)文章
从结构方面看,以小说举例,孙绍振提出了错位结构理论,他指出心心相惜的主人公也会犹豫时空的相错扩大相错的篇幅,由于小说文本的多层次性,这种情感的错位就能使文本的艺术效果增强,主人公的特点个性魅力也逐渐增大,从错位结构剖析文本这个路径是行之有效的。要用这个理论理解文本,最主要的任务是抓住矛盾,错位结构产生的矛盾可以体现在悲剧与喜剧的、理想与现实、还可以是情感与理性方面的。
三、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策略
(一)创意写作
写作是利用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开展的活动,这种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们的文学创造能力,通过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文本解读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课文,自己解读课文奠定了基础。
1. 改写和续写
通过引导学生大胆的对课文进行改写或续写,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或许就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有更深的理解,比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体现了鲁迅笔下那个吃人的社会封建腐朽对人的摧残,我们可以在学生学习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祝福》进行改写,比如结合网络热词进行《重生之我是祥林嫂》的创作,在创作中对文本更加熟悉深刻。其次是续写,留白是许多作家运用的写作手法,文学作品的留白,无言胜有言,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更有加深主题的效果,这种留白的艺术形式还曾出现在高考题中,2017 年高考全国Ⅰ卷就出了这样一道题:小说《天嚣》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并让考生分析这样写有何艺术效果,这样的考察更为学生在面对文本时运用文本解读法提供了指引。
2. 撰写角色日记
深刻了解文本主人公的形象个性,是进行文本解读的明确切入点,让学生认识文本主人公,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为角色创作一篇角色日记,有的文本并不是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而写日记,通常是用“我”这个第一视角讲述自己的故事,所见所闻等,换句话说,学生代入主人公写作,正是通过转换视角去深入分析解释文本,如果文本也是第一视角进行写作也不会影响角色日记的撰写,反而会帮助他们了解作者,深入作品。
(二)构建对话型学习
对话型是师生提倡师生互动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课程强调师生、生生、以及师生和文本的平等对话,这种教学模式不但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让他们在互动中完成文本解读,实施对话学习的有效策略有以下几点:
1.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引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将角色视角转化、融合,形成自己的视角,并且以文本为基础进行模拟对话,感受文本的深刻,对文本主人公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适合小说、话剧以及一些对话类文言文等文本。2 比如我们在讲《雷雨》时,可以就具有矛盾和感情冲突的场面进行角色扮演,同时教师可以指引学生根据角色的不同揣摩语气,来体会其人物性格,例如周朴园和鲁侍萍的重逢相认,学生通过扮演,不仅体会到周朴园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复杂性和人性的自私冷漠,虚伪,也能体会到封建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这种方法突破了以往传统教学机械、呆板、枯燥的讲授解读,形成了极具活力的、深刻的解读方法,使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更进一步。
2. 师生问答
问答法又称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见解,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师生互动交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以及学生的主体性。3 比如在《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是如何“不辱使命的”,唐雎的勇气值得我们敬佩,而唐雎充满智慧的沟通方式更令我们折服,那么这种对话技巧对我们现代社会中的沟通有什么样的启发呢?教师教学可以以此为重点,提问时循循善诱,并耐心倾听学生的理解和回答,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启发,促进教师自身和学生对于文本的深度理解。4
3. 分组讨论
小组讨论形式是当今语文课堂中被教师引用最多,也是最能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种教学方式,选定主题并组织小组讨论或者以辩论的形式互相交流探讨,小组讨论是有前提的,如果我们想要锻炼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就一定要对小组讨论的主体范围作一个划分和界定,以文本某一段落为中心,或文本的某个点进行分析,学生对于所讨论的内容的想法会更具有指向性。5 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的时候,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引导学生重点讨论陶渊明笔下现实社会和理想世界的对比,从这个方向出发,学生可以转换视角研究某一角色得出我们所讨论重点的解答,比如渔人,他的存在在这个文本中有怎样的作用,他是发现了桃源,并且想要把桃源的存在告诉世人这样一个形象,他既可以进入桃源,又能回归现实,它具有复杂的人物形象,带有浓厚的艺术色彩感染力,极具分析价值。
四、小结
文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几千年文明以文字形式流传的载体,它是人类社会智慧的结晶,文本解读是人类与文本自然的对话,而文本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换言之,文本解读是人与人的交流,这种交流跨越民族,跨越国家,沟通古今,对当代人类文明具有重大的贡献,文学文本解读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心灵境界的净化与提升,这不仅仅启发我们使学生保持对文学的兴趣,还促进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文化修养,学生不再是语文课堂的聆听者,更是参与者,在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他们更是创造者,把文本解读深入到语文课堂之中,语文课将逐渐形成具有独特活力的师生共创的互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师生畅所欲言,形成新的观点,不断思考探索,与文本进行深刻的交流。教师更是要利用好学习好文学文本解读的相关理论知识,丰富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 文学文本解读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 赵 婉 如 . 初 中 语 文 文 本 解 读 的 教 学 策 略 [J]. 中 国 教 育 学刊 ,2024(02):104.
[3] 杨雪 . 基于多重角色的中学语文文本教学解读策略探析 [J]. 文山学院学报 ,2022,35(01):117-120.
[4] 龙翠翠 . 文本解读策略探究 [J]. 文学教育 ( 中 ),2012(09):136.
[5] 刘璟 . 语文课文本解读的策略探讨 [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6):133-135.
刘美亨(1996.08-)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