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世界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作者

杨雅静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一、全球史观下的内容选择:突破" 欧洲中心论" 的范式革新

传统世界史教学长期受 " 欧洲中心论 " 影响,存在内容覆盖失衡问题。美国《世界史:文化的不同类型》教材中,亚洲、非洲、拉美历史占比达 35% ,而我国旧版教材中相关内容不足 20% 。新课标明确要求构建 " 整体性世界历史框架",推动教学内容从 " 单一文明叙事" 向" 多元文明互鉴" 转型。

(一)文明主题的均衡性重构

古代文明单元:在必修教材中增设" 两河文明与法律传统"" 印度种姓制度与社会结构 " 等专题,对比分析四大文明古国的政治制度差异。例如,通过对比《汉谟拉比法典》与《唐律疏议》,揭示法律文明演进的多样性。

近现代文明单元:设置" 大航海时代的文明碰撞"" 工业革命与全球市场形成 " 等主题,采用 " 文明交流 - 冲突 - 融合 " 的分析框架。如分析 19 世纪英国棉纺织业发展如何推动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同时催生近代民族工业。

(二)区域史观的动态平衡

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将 "1900 年前的世界历史研究 " 细分为非洲、美洲、亚洲、澳大利亚四大板块,我国新课标选择性必修教材亦采用" 中外混编" 模式。例如,在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专题中,同时设置 " 佛教中国化进程 " 与 " 基督教在非洲的传播" 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宗教传播的本土化特征。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组织:从知识传递到能力培养的路径创新

新课标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确立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教学内容组织必须服务于核心素养培养。

(一)问题链驱动的探究式教学

以" 工业革命的影响" 为例,可设计三级问题链:

基础层侧重历史现象的直观感知与归纳能力训练。教师可提供 1840 年英国曼彻斯特与 1894 年中国上海的《城市平面图》,引导学生通过图上标注的工厂位置、工人住宅区分布、交通干线走向等要素对比,发现两座城市在工业革命影响下呈现的共同特征:工厂集中导致人口向城市聚集、传统城市格局被打破、新兴工业区与商业区交织形成等。学生通过填表对比、绘制变化曲线图等方式,直观归纳出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核心表现,初步建立"生产力发展-社会结构变迁" 的因果认知框架。

分析层聚焦历史解释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教师选取《共产党宣言》中 " 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了世界市场 " 的论断,与《新保守主义宣言》" 工业革命带来人类物质文明的巅峰 " 的观点形成对比。通过组织 " 观点解构工作坊 ",引导学生从阶级立场、价值取向、论证逻辑等维度剖析两种解读的差异,理解历史解释受时代背景与研究者立场影响的客观规律,培养 " 理解之同情 " 与 " 批判性审视" 并重的史学思维。

拓展层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贯通能力。教师布置 "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社会影响预测 " 任务,要求学生结合当前智能制造技术特征,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对就业结构、城乡关系、国际分工的潜在影响。通过模拟联合国辩论、撰写政策建议书等形式,促使学生将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转化为应对现实挑战的智慧,在" 以史为鉴" 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与全球视野。

(二)史料实证的梯度化训练

初级阶段聚焦基础信息提取能力训练,教师可提供结构化史料包,例如将《南京条约》原文与英国议会辩论记录进行对照编排。前者以条约文本形式呈现割地、赔款等具体条款,后者则包含议员关于对华贸易政策、领土主张的辩论内容。通过设计 " 提取条约核心条款 "" 归纳议会辩论焦点 " 等任务,引导学生掌握从原始文献中定位关键信息的技能,初步建立史料与历史结论的关联意识。

进阶阶段着重培养史料批判性分析能力,教师可引入学术争议性史料,如关于 "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 的不同评价。既提供欧洲学者强调的 " 地理大发现推动文明交流 " 观点,也展示美洲原住民视角下 " 殖民侵略导致文明毁灭 " 的批判性论述。通过组织小组辩论、撰写史料评述等活动,促使学生理解历史解释的主观性,掌握互证史料、辨析立场的方法。

高级阶段强化跨学科整合能力,教师可布置综合性研究任务,例如结合气象学数据解读小冰期对明朝灭亡的影响。要求学生既要分析《明实录》中记载的极端气候事件,也要运用树轮年代学、冰芯分析等自然科学研究成果,最终形成 " 气候变迁 - 农业减产 - 社会动荡 " 的因果链解释。这种训练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方法重构历史图景的能力。

三、跨学科融合的内容拓展:构建开放性的教学资源体系

新课标强调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要求教学内容突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整合。

(一)经济史与地理学的交叉渗透

在 " 新航路开辟 " 教学中,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动态展示15-17 世纪航海路线变迁与物种交换轨迹。通过分析《全球粮食产量统计表(1500-1800)》,揭示大航海时代对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塑作用。

(二)科技史与物理学的协同教学

以"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为例,可设计" 从蒸汽机到内燃机" 的跨学科项目:

物理组:计算不同动力机械的能量转化效率。

历史组:分析技术革新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综合组:撰写《能源革命与城市化进程》调研报告。

(三)社会史与统计学的结合应用

在"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教学中,可引入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集:整理1840-1911 年《申报》广告分类统计表

数据分析:绘制" 上海新式商品消费增长曲线图"。

历史解释:结合《海国图志》与《天演论》的传播情况,分析思想启蒙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

四、实践案例:成都七中" 全球视野" 课程群建设

成都七中开发的世界史特色课程群,为新课标实施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基础课程:以《中外历史纲要》为蓝本,采用 " 单元导语 + 学习聚焦 + 史料阅读 " 的三维结构。例如在 " 现代战争与不同国家政治制度 " 单元,通过对比分析《凡尔赛和约》与《九国公约》文本,揭示帝国主义分赃体系的矛盾性。

拓展课程:开设 " 文明对话 " 工作坊,组织学生模拟 " 万国博览会 " 场景,分别扮演不同国家代表,展示本国工业成就与文化特色。

研究课程:开展" 一带一路" 历史溯源项目,学生团队通过考察敦煌文书、大马士革清真寺建筑等实物史料,撰写《丝绸之路上的技术转移研究报告》,获全国中学生历史学术成果一等奖。

结语

新课标背景下的世界史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本质上是教育理念与教学范式的双重变革。通过构建全球史观的内容体系、实施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组织、拓展跨学科融合的资源边界,能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批判性思维的新时代人才。成都七中等学校的实践表明,当教学创新与课程标准形成共振时,历史教育将真正实现从" 知识本位" 向" 素养本位" 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费晟 . 走向更加多元取向的世界环境史研究——《世界环境史》海外名师系列讲座引介 [J].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 ( 中文版 ),2022,39(02):55-57+6-7+12.

[2] 臧颖 .“四翼”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究——以“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为例 [J]. 教师 ,2022,No.492(09):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