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互动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张建伟
青海省格尔木市第四中学
引言:初中数学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对学生有更高的思维能力要求。传统教学过程以老师讲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积极性低,学习效率不高,而导学互动模式打破了传统模式,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合作中进步。不仅学习的成绩上能有较大提升,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体合作精神、创新思维能力。
一、精心设计导学案
科学编制导学案是导学互动模式实施的重要前提,导学案作为教学活动载体,对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启迪学生思维有重要作用 [1]。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数学教学目标和学生心理特点、学习状况科学规划设计导学案的问题内容,使其体现符合学生认知发展、具有引导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步步为营、层层递进,从而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教师可以用提纲携领式的系列问题教学把课本上的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个系列有阶梯、有层次的问题,通过学生学习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知识内化、构建。比如在讲授“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设计一项以动手测量以及观察归纳作为核心要点的探究性任务。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去测量诸多不同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度,接着计算它们各自的平方,随后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存在的数量关系,进而提出有关勾股定理的猜想,并且尝试凭借逻辑推理来对其加以验证。这样有助于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定理的内在本质,同时还能在探究过程当中,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予以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导学活动模式的核心之一,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的关键阶段,是培养学生“我想学”“我要学”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只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活”起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材的数学知识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陌生,提高数学学习的主动性,调动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学生的数学积累和生活经验,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情境,如生活情境型、问题冲突情境型、游戏活动情境型等,引领学生在现实的或者模拟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讲授“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创设出一个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贴近的购物场景的:小明买了 3 支铅笔,又买了 2 本笔记本,最后总共花了 10 元钱,每支铅笔的价格是 1 元,那么每本笔记本究竟是多少钱。这样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他们的兴趣。并且,它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这类问题里去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而去建立起一元一次方程并且完成求解的操作,如此一来也能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加强师生互动
有效的师生互动是知识传递的有效通道、情感交融的纽带,能营造一种积极的、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2]。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在学法上根据学生的反应适当调整教学节奏,及时指导、帮助、解决问题,激励和鼓舞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师生积极的互动,如在完成某个知识点教学后提出一个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表达他们的理解和见解,教师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在学生讨论和探究中,教师要融入学生中间,听他们的思路,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深化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对学生的解题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及时、具体的评价,对他们的努力和收获给予肯定,对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予纠正,激励学生不断检讨,不断进步。
四、及时评价反馈
借助科学合理的评价反馈,学生能够从全方位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把握自身优势与不足,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与过程,达到持续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就要构建多种多样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往单一以学习成绩为参考的评价体系,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思考问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探求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评价,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模式,如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评价、教师的总结评价等,使得评价结果更趋于客观全面化。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完成后,教师可以先对各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再促使学生在小组内部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与他人评价自己,最后结合各评价结论做出总结评价,让学生通过以上几种评价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结语:导学互动模式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一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完善导学互动模式的应用策略,使导学互动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更加广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荣芳 . 导学互动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19):50-53.
[2] 邓麟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 山西教育 ( 教学 ),2025,(05):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