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志中行政区划变迁下湖北与周边的文化交融探析
刘孜涵
西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湖北地处中国中部地区,东邻安徽,南接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接壤陕西,东北毗邻河南,有“九省通衢”的美称,以一省之地可以沟通多省。历史上,由于湖北的行政区划有过数次的调整与变迁,与周边的各省市的交流十分密切。本文将从各朝正史中的地理志部分入手,梳理湖北的行政区划变迁,探讨湖北与周边省市的文化交融。
关键词:地理志;行政区划;文化交融
湖北省内的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鄂北、鄂东和鄂南三部分,这三部分分别在历史上产生了襄阳、武汉、荆州三座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城市。而同时由于湖北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变化复杂,沿革变迁频繁,使得湖北与周边省市的历史与文化联系十分密切,相互影响与交融。
一、三大文化区核心城市
荆州,古称江陵,是今湖北省内最著名的城市之一,是荆楚文化重要的核心城市,从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荆州一直是长江流域重要的军政、经济和文化中心。秦汉时期置南郡,治所即在江陵。
襄阳的崛起,始于三国时期。曹操赤壁之战失利后,失去了对于荆州地区的完整控制权,南郡以南被吴、蜀两国控制,荆州在三国的纷争中,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而襄阳成为了北方的曹魏政权与吴蜀两国对立的前线城市,其地位也从之前的县治变为了郡治。
因三国纷争而崛起的城市,还有鄂东地区的武昌与夏口,孙权在武昌称帝,在迁都建业后,一直将武昌作为陪都。又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建黄鹤楼以供瞭望。从汉末到东晋,鄂东地区的中心一直在武昌与夏口之间徘徊,但整体趋势是武昌地位不断下降,而夏口地位不断提升。
南朝以后,荆楚大地的文化中心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衣冠南渡后,荆州的地位不断上升,东晋的统治者往往会分荆州之势,以拱卫都城所在的扬州,荆扬之争也成为东晋朝廷内部的顽疾。隋唐大一统后,荆州、襄阳、鄂州(今湖北武昌)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南宋建立后,疆域版图发生了大的变动,江淮成为了边界,荆州、襄阳、鄂州三地的地位形势发生了变化,湖北的中心发生了明显的转移,荆、襄的地位不断衰落,而鄂州的地位得到了长足的提升,湖北也逐渐形成了东重西轻的发展格局,一直影响延续至今。
二、鄂西北地区与陕南
地图上的陕西省,形似跪坐的兵俑,头部是陕北,身子是关中,而腿部则是陕南,则三个区域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在自然条件和人文风貌上都有许多的不同。陕南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从西至东穿行而过,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级市,这一地区历史上与鄂西北地区联系十分密切。
汉朝时,陕南地区隶汉中郡,属益州,同在汉中郡的,还有武陵、上庸(今湖北竹山)、房陵(今湖北房县)等。三国时期,陕南地区属魏国魏兴郡,郡属在西城,即今陕西安康,郧西、郧县均属于此郡。南朝宋时,陕南隶新城郡、上庸郡,属梁州。隋唐五代时期,隶均州、商州,均属山南东道。元朝时隶属兴元路,属陕西行省,竹溪、郧西等隶襄阳路,属河南江北行省。明朝陕南地区隶汉中郡,属陕西。竹溪、竹山、郧西等隶郧阳府,属湖广行都司。
三、鄂北地区与河南南阳
诸葛亮出师一表传扬千古,留给后人的不止有他的高尚情操,还有后世无尽的讨论与争议,关于“亮躬耕于田亩之间”具体位置,南阳和襄阳曾产生过激烈的讨论,其实这背后也正反映了同在南阳盆地的襄阳与南阳两座城市密切的历史和文化联系。
秦汉时期,襄阳被划分在南阳郡,属荆州,但在在文化层面上,仍被时人属于中原文化的范畴。三国魏时期,置襄阳郡,南阳仍隶南阳郡,南阳盆地就此被分为两部分,但文化上的联系却依然存在。宋代以襄阳为中心设置了京西南路,仍然管辖着鄂北及南阳盆地,在文化感知上,襄阳仍然更接近于中原文化而非“荆湖”文化。直至元明清三朝,河南与湖北的边界逐渐固定,襄阳已经渐渐融入湖北的文化圈层中。
四、鄂西南地区与四川、重庆、湖南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鄂、湘、渝三省(市)交汇的山地地区,巫山、武陵山、齐越山三山鼎立。历史上,恩施与重庆、湖南的联系十分密切。
汉朝时,恩施所在的地域隶武陵郡,属荆州。三国吴时,隶建平郡,属荆州。西晋讨伐东吴后,建平郡所辖范围扩大,原属巴东郡的巫县也被划入。南朝宋时,恩施亦属建平郡,而建平郡所领七县中,巫县、北井县、沙渠县等现在都属于重庆的管辖范围。南朝齐“建元二年,分荆州巴东、建平,益州巴郡为州,立刺史,而领巴东太守又割涪陵郡属”,这就是当时的巴州。北周建德二年,沙渠县境内置施州及清江郡治所,分沙渠部分地为乌飞、盐水二县,乌飞属施州,盐水置亭州及资田郡。唐时隶施州,与涪州、溪州、思州、费州、辰州、锦州、播州、珍州、夷洲、业州、溱州、南州、巫州等属黔中道。宋时有归州、施州,归州属荆湖北路,施州属夔州路。时隶夔州路,属四川行省。明朝设施州卫,属湖广都司。清初继续沿袭了明朝的建制,设施州卫,属荆州府。雍正六年,改为恩施县,属直隶归州,十三年升为府,即施南府,属湖北布政司。所辖县市包括恩施、宣恩、来凤、咸丰、建始,建始县原属四川夔州府,乾隆元年改属施南府。
五、鄂东北地区与河南信阳
在河南南部有这样一座城市,这里的居民爱吃米饭,对热干面的热爱不输武汉,爱吃鱼也会做鱼,喜食腊味,做菜也颇具鄂菜和江淮菜的风味,就连说话的口音也和湖北、安徽非常相似,这座神奇的城市就是信阳,信阳在历史上行政区划变动频繁,与湖北安徽的联系十分密切。
汉朝时,信阳所在的地域称钟武,属荆州刺史部江夏郡。西晋时设义阳郡,属荆州。南朝宋时,义阳郡与南汝阴郡、庐江郡、历阳郡等同属南豫州。南朝齐时,隶北义阳郡,孝昌(今湖北孝昌)设南义阳郡,与随郡、安陆郡同属司州,北周武帝时改称申州。南朝陈时,江北沦陷,义阳属于北齐。隋时,设弋阳郡,统光山、乐安、定城、殷城、固始、期思六县。唐时,隶申州,属淮南道。北宋,设信阳军,属京西北路。南宋,沿设信阳军,属荆湖北路。元朝时,隶汝宁府信阳州,属河南江北行省。明清两朝,信阳州都属河南都司。
六、鄂东南地区与江西
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湖北在方言的类型上也是十分丰富,可以分为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和赣语三种类型。鄂东南的黄石、阳新、大冶等地,正处在这三种方言的交界地带,因此当地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方言。鄂东南地区,在历史上,与江西的联系也十分密切。
秦汉时期,黄石所在地隶江夏郡,属荆州,与扬州刺史部庐江郡相邻。三国吴据有江东,割鄂之南建阳新县,以武昌、下雉、阳新、柴桑、沙羡、浔阳六县为武昌郡,又改武昌郡为江夏郡,两晋时期又改为武昌郡,与豫章郡相邻。唐时期隶鄂州,与江州、洪州相邻,并属江南西道。宋时隶兴国军,属江南西路。元朝,隶兴国路,属湖广行省。明,隶武昌府兴国州,属湖广。清朝沿袭明朝建制,亦属武昌府兴国州,属湖北省。近代以来,随着黄石重工业的发展,许多江西移民流入境内,不断繁衍生息,黄石、大冶和江西的联系也更加密切,两地更是会亲切地互称老表,更是体现了两地的交流与交往。
结语
历史上由于湖北省的行政区划与建制沿革变动十分频繁,回看历史,湖北的省域变化颇有“犬牙交错”之感。明清以降,湖北的行政区划和疆域逐渐稳定,但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相邻地区之间的文化影响依旧存在,甚至至今仍在促进着省市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相似的饮食与生活习惯,沸沸扬扬的地域争论,不同地域上的老表情节,这些都展示着省与省之间频繁的交流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