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谈开展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促进作用

作者

段学文

云龙县功果桥镇新山完小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开展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阐述课外活动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反应速度、提升趣味性以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案例,详细分析教师参与学生活动的方式与价值,为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和有效开展课外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旨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

一、引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一直被视为知识传授的核心环节。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课外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对课堂教学有着多方面的积极促进作用。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的平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进而推动课堂教学的优化与深化。

二、课外活动对学生身体素质与反应速度的提升

(一)体育类课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体育类课外活动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形式,如篮球、足球、田径、跳绳、体操等。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身体锻炼机会。例如,篮球运动要求学生在场上不断地奔跑、跳跃、传球、投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肌肉力量、耐力、协调性等身体素质得到全面锻炼。足球运动则需要学生具备快速的奔跑速度、敏捷的变向能力以及精准的传球和射门技巧,这对学生的反应速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身体素质与学习效率的关联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基础。当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增强了身体素质后,他们在课堂上能够保持更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更集中的注意力。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疲劳感明显降低,大脑的供氧能力更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例如,在一项针对中小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每周参加三次以上体育课外活动的学生在数学和语文等学科的课堂表现上更加积极主动,作业完成的准确率也更高。

(三)反应速度在课堂互动中的体现

课外活动对学生反应速度的锻炼也对课堂教学有着积极影响。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会提出问题或组织讨论,学生需要快速思考并作出反应。经过体育类课外活动锻炼的学生,其反应速度更快,能够更迅速地举手回答问题,在小组讨论中也能更敏锐地捕捉到他人的观点并及时回应。这不仅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效率,也有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师参与学生课外活动的方式与价值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参与形式

教师在学生课外活动中扮演着多种角色。首先,教师可以是活动的组织者,负责策划和安排课外活动的内容、时间和场地。例如,在组织校园科技节时,教师要确定各个科技项目的比赛规则、准备实验器材、安排比赛日程等。其次,教师还可以是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活动中。比如在学校的运动会上,教师可以参加教师组的比赛项目,也可以与学生组成混合团队参加接力赛等项目。此外,教师还是活动的指导者,在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时给予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在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活动时,美术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绘画技巧、色彩搭配等方面进行指导。

(二)对师生关系的积极影响

教师参与学生课外活动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往往受到教学任务和纪律的限制,较为严肃和正式。而在课外活动中,师生处于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共同参与活动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例如,在一次户外拓展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团队挑战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看到了教师不同以往的一面,教师也更加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延伸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对教师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启示

参与学生课外活动还能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启示。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和需求,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点。例如,在学生的社团活动中,教师发现学生对实践操作类的活动非常感兴趣,这就可以启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实验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实践环节。同时,教师在课外活动中与学生的互动也能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理念和方法。

四、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提升

(一)趣味活动与学科知识的融合

课外活动可以将趣味元素与学科知识巧妙融合,从而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例如,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可以组织诗词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游戏等。在诗词朗诵比赛中,学生为了更好地朗诵,会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意境和韵律,这对课堂上的古诗词教学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科学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趣味实验表演活动,如“神奇的化学变化”表演,让学生在欣赏精彩实验现象的同时,对化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在课堂上更积极地学习化学原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当课外活动充满趣味性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与传统课堂教学中相对被动的学习状态不同,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是出于自身的兴趣和爱好主动参与。例如,在学校的机器人社团活动中,学生为了制作出更具创意和功能的机器人,会主动学习机械原理、电子电路、编程等多方面的知识。这种学习内驱力一旦被激发,会迁移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单纯地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而是主动探索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三)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课外活动的趣味性还能为课堂教学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当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时,他们会带着这种积极的情绪回到课堂。例如,在学校的文艺汇演活动后,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情绪更加高涨,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氛围,适时地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五、结论

综上所述,课外活动在多个方面对课堂教学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反应速度,为课堂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基础;教师参与学生课外活动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丰富了教学理念和方法;而课外活动的趣味性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这些积极影响相互交织,共同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王坦. 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 吴志宏,等. 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